HIV感染者因检验结果互认被拒诊?官方回应:已通知信息屏蔽!网友辣评:医生的命不是命?

文摘   科学   2024-12-17 16:55   湖南  

01

HIV感染者因检验结果互认被医生拒诊?
官方回应:已通知定点医院信息屏蔽
在湖北省推行的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项目中,HIV阳性感染者因检验结果互认而被医生拒诊的情况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触及了患者隐私保护的敏感神经,也对医疗互认政策的实施提出了挑战。湖北省卫健委迅速响应,宣布将采取技术措施屏蔽HIV患者的信息以保护其隐私,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顾虑。
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本是便民就医的好法子,如今却意外引发了“岔子”。有人担忧,如果检查结果互认会引发医生拒诊这样的行为,可能会导致许多高危人群担心隐私暴露而拒绝做HIV检测。对此,湖北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12月4日回应到,湖北省医疗系统信息互认刚开通不久,发现漏洞后积极应对,目前已通知所有定点医院门诊进行信息屏蔽,保护特殊疾病群体的信息安全。

在实际操作中,所谓的“拒诊”行为并非如患者所控诉。涉事医院回应称,医生在接诊过程中,确实查看了患者的HIV阳性检验结果,并基于患者拒绝进一步血检的情况下,按照患者要求开具了病假条,而非药物处方。医生建议患者去HIV确诊医院接受进一步检查,是出于对患者安全的考虑,怕患者合并感染了其他疾病,而非拒诊。
现行规定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等特殊病种按规定收治。《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指出,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等患者的特殊诊治和处理,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因此,当医疗机构不具有接收这些特殊病种的资质时,应告知患者转诊至定点机构就诊
因此,部分新闻报道中对医生的“拒诊”指责并不恰当。在维护HIV感染者隐私权益的同时,我们同样需要重视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通过完善技术手段和政策法规,我们可以在保护患者隐私和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
02
HIV患者的信息该不该隐去?
在医疗领域,HIV感染者的信息保护与医疗安全之间的平衡一直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话题。一方面,保护患者的隐私和防止歧视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另一方面,确保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和提供准确的医疗服务同样重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报告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已达到129万例,新报告病例11.05万例。这一庞大的数字背后,是许多患者因恐惧和歧视而选择隐瞒病情的现实。
在社交媒体上,这个话题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一些声音强调,为了保护患者不受歧视,HIV感染者的信息应当被隐去。然而,另一些人则担忧,这种隐瞒可能会增加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一位知名医学博主分享了一个令人揪心的故事:在紧急情况下,一位医生为一位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了手术,手术中才得知患者可能是HIV感染者,而患者家属和患者却选择了隐瞒。这种隐瞒不仅让医护人员面临未知的风险,也引发了对医疗伦理的深刻反思。
另一位感染科医生的经历也同样令人担忧。在一次手术中,他不慎被带血的针头扎伤,而患者正是HIV感染者。尽管他迅速采取了紧急处理措施,但那种对HIV阻断失败的恐惧和焦虑,让他寝食难安。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一次职业暴露可能会改变一个医护人员的一生。
从患者的角度来看,隐瞒HIV病情并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外科医生指出,告知医生实情不仅是保护医生,更是对自己负责。《中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围手术期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第二版)》中明确提到,HIV阳性患者的免疫功能较差,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HIV阴性患者,因此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使用有其特殊性。主动告知病情,医生才能提供更合适的治疗。
在这场隐私与安全的辩论中,我们不能忽视任何一方的声音。HIV感染者的信息保护和医疗安全是两个同等重要的议题,需要通过法律、政策和技术手段来平衡。对于医护人员而言,了解患者的病情是提供适当医疗服务的基础;而对于患者来说,信任医疗系统并得到无歧视的对待是他们的基本权利。只有通过建立一个既能保护患者隐私又能确保医护人员安全的医疗环境,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对HIV感染者的全面关怀。
03
医护安全同样应受到重视
在医疗领域,保护患者的隐私权与确保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是两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成都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的外科主任医师魏国,同时也是艾滋病外科诊疗中心的领军人物,披露了其团队在执行艾滋病相关外科手术时所遭遇的职业挑战。自2006年起,他们已成功完成了逾8000例手术,但团队中有近80%的成员至少经历过一次职业暴露,甚至有个别成员曾四次面临此类风险魏国医生坦言,即便采取了标准的防护措施,职业暴露的风险仍然无法完全消除。
一项涵盖2020年12月1日前文献的《中国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情况的Meta分析》揭示了904例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案例,突显了职业暴露的严峻现实。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全球每年约340万卫生工作者遭受针刺或锐器伤,中国约40万。每年超过200万医务人员因此感染疾病,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的感染比例分别为37.6%、39%和4.4%
这些数据不仅是对风险的警示,也是对医护人员安全防护需求的迫切呼唤。尽管医护人员被誉为白衣天使,但他们同样脆弱,需要保护。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同时,我们必须重视医护人员的安全,这不仅是道德责任,也是医疗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

目前,中国的立法多集中于职业暴露后的培训和救助,缺乏对使用安全器具的强制性规定。相比之下,许多国家已强制使用安全型针具,这应成为我们的借鉴。我们期待的不仅是立法的完善,更是在伤害发生前,通过推广安全器具、加强培训、提升安全意识,为医护人员构建一个更安全的工作环境。这将确保在维护患者隐私的同时,医护人员的安全也得到保障,实现医疗领域的全面责任。
未来,我们期待的不仅是立法上的加强救助,更希望在伤害发生之前,能够在防御措施上迈出更大的步伐。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从源头上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通过推广使用安全器具、加强职业安全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等措施,为医护人员提供一个更加安全的工作环境。这样,我们才能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同时,确保医护人员的安全,实现医疗领域的双重责任。
免责声明: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学术志录
前沿的科研资讯,有料的科研资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