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车自行高炮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挖的题材——尽管有实车存世,但大家对它其实并不怎么了解,很多人干脆连它到底应该装什么炮都不知道。对其颜值的评价也呈两级分化态势,喜欢的觉得它很威武,而不喜欢的又觉得它非常蠢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之后,尼厂对家具车自行高炮的发展历程、作战方式、细节特征、细节变化和生产装备情况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种个性鲜明的防空载具。
一.发展历程和生产
1943年5月27日,德国的“坦克委员会”召集相关负责人员,开会研讨装甲部队的防空问题。武器局的托马勒(Thomale)上校提出,在不考虑地形的情况下,一个编有96辆坦克的装甲营展开队形之后至少要占用2x1.2km大小的空间,编有2-3个营的装甲团占地面积还要翻番。为了保证战斗行动能够顺利进行,就要尽量排除高度3-4000m空域内战斗机和对地攻击机的袭扰。坦克自带的高射机枪作用不明显,坦克内部也没有多余的空间用来容纳2cm或3cm口径机炮。因此,应当为每个装甲团配备18辆自行高炮(Flakpanzer,更为确切的译法应该是防空坦克)。
二战时期已经出现了专门用来反坦克的对地攻击机,Ju 87G就是其中的代表。
现有的自行高炮都是基于半履带车建造的,对炸弹破片的防御力较差。所以,应当在VK1602,四号或黑豹坦克的基础上开发装甲自行高炮,这种车辆的重量应该维持在30吨上下,为了可以跟上推进的装甲部队,最大速度应达到50-60km/h的水平。它的主要任务是对抗中低空飞行器,所以武器应在2cm四联装、3.7cm双联/三联装或5.5cm单管自动高射炮之中选择。除了自行高炮之外,还可以考虑在坦克炮塔顶部安装液压驱动的防空机炮塔。
6月1日的会议上,设计指标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攻击机常在150-300m上下的空域用机炮对1000m以内距离的目标发动攻击,或是在1200-1500m高度以45-80°角进行俯冲投弹。它们实施攻击时的速度可以达到500km/h,也就是每秒140m,这意味着自动高射炮应该做到每发射60-70发炮弹命中目标一次,如果能做到每30发命中一次是最为理想的。这样的话,2cm高射炮的火力显得有些勉强,3.7cm高射炮的表现会好一些。会上决定,先用四号坦克进行试验,如果四号表现不佳,再以黑豹坦克作为基础开发自行高炮。
在基于坦克底盘的自行高炮出现前,德军装甲部队的防空单位装备的都是基于半履带车的自行高炮,例如图上这辆Sdkfz 7/2,半履带自行高炮的生产也一直持续到二战末期。装甲部队作战期间,如果得不到步兵支援的话,就要由自行高炮跟进,提供火力支援。无论是2cm还是3.7cm的自行高炮,其平射火力都有非常恐怖的毁伤效果。
按照陆军武器局防空武器分局4处的要求,这种自行高射炮的战斗室应当设计成可以放倒的围栏样式,放倒的围栏可以充当战斗平台。6月8日,克虏伯的整体设计方案获批,8月21日开始进行上层结构的设计。9月末的时候,安装2cm四联高射炮的样车由克虏伯的格鲁森工厂组装完毕,次月13日,样车从工厂所在地马格德堡开往库莫斯多夫试验场进行测试,在完成火力测试和部队测试后,样车又开回工厂去安装无线电设备。
10月21日,克虏伯的自行高炮获批投产,约定在1944年4月份交付第一批成品车。在此之前,古德里安大将和高射炮兵总监冯·伦茨将军还特意向克虏伯致谢,他们认为克虏伯的设计进度很快,结果也比较理想。武器局还要求克虏伯设计一种新的炮座,在更换连接件之后,这种炮座也同样可以适配3.7cm Flak 43。除了底板和围栏组件使用软钢材料之外,上层结构其余部分均使用装甲钢制造。
克虏伯的自行高射炮方案样车,2cm四联高射炮的炮盾上被切出三角缺口,侧面围栏上部向内倾斜部分可以嵌进缺口里,围栏上没有开出轻武器射口,炮手座位上方还安装了一块护板。
1943年12月21日,“坦克委员会”又决定将克虏伯自行高炮方案的主武器全部改为3.7cm Flak 43,搭载2cm四联高炮的型号将不予生产,已经完成的那辆样车也要接受相应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