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从“一战”到间战期
1911年,奥地利中尉君特·布尔斯廷提出了一种“机动火炮”概念,这种武器与如今的坦克已经非常类似——它全车带有装甲,车身靠履带驱动,前后带有越壕设备,车顶装有可旋转的炮塔,火炮由车长(兼任装填手)和炮手两人共同操作,旋转范围接近360°。布尔斯廷正确地认识到车长不应该同时承担射击手的职责,而应专注于坦克的指挥,尤其是火力引导。但受当时步兵为主的战术思想引导,这种“机动火炮”被设定为一种步兵支援武器,并没有为车长专门设置观察设备。
布尔斯廷的“机动火炮”示意图。
短视的奥匈帝国军队高层认为“机动火炮”缺乏实战价值,所以没有批准进行下一步的开发,它停留在了概念阶段。英国后来成了坦克的发明国,而法国将奠定现代坦克的基本形态——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之后,英法技术人员很快着手设计坦克,以期突破前线的僵持局面。有趣的是,英国的研发工作最初是在高级指挥层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主导者正是当时担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
第一款实用化的战斗坦克——Mark.I型坦克于 1916年2月问世。该车由8人乘员组操作,在车首位置有一个向上突出的装甲箱体,驾驶员和车长并排坐在里面,可以说这就是车长指挥塔的雏形。箱体正面有两个配有装甲盖板的观察口。在行军的时候可以将盖板推开,获取较为广阔的视野。作战期间关闭盖板,人员通过盖板上的狭缝向前观察。此外,在两侧和后方还设置了更多的观察开口,从而扩大了视野范围,为车长的指挥工作提供了便利。
Mark.I型坦克连炮塔都没有,车长和驾驶员也没有“分家”。
由于当时武器的射程相对较短,所以除了一副双筒望远镜外,没有再配备其他的远距离观察设备。车长通过传声筒向乘员下达命令,也可以通过手势指挥。当时的观察开口是完全开放的,内部没有用防弹玻璃封堵,弹片很容易穿过开口,击伤乘员面部,所以乘员往往会佩戴专门的面部护具。而战争末期出现的Mark.B“赛犬”坦克拥有更高的上层结构,车长的视野要高于驾驶员的视野,算得上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车长指挥塔。
Mark.B“赛犬”坦克样车。
与此同时,法国工程师们也在按照自己的思路开发坦克,他们得到了总参谋部的大力支持,研发工作获得了最优的资源保障。在与施耐德、圣沙蒙等公司坦克方案的竞争当中,雷诺的设计大获全胜——雷诺FT-17坦克配备有全周旋转炮塔,炮塔顶部有单体式车长指挥塔,环绕塔壁预留的观察狭缝为车长提供了全向视野,这种设计思路为后来的各种指挥塔奠定了基础。该坦克的不足之处在于车长过于繁忙,除了指挥之外,他还要同时负责武器射击和装填。但考虑到“一战”时期的战场威胁相对有限,这种安排还是可以接受的。
雷诺FT-17的车长指挥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