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抱歉,土豆售罄”,1941年12月,英国。
配给制度是一套在物资极度短缺的情况下,由国家通过定量分配的方式向民众提供必需品的系统。通常,这种制度会在巨灾(如洪水、干旱、火灾、粮食歉收)或者战争时期才会实施。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例如,古罗马通过一种卡片来向公民分配粮食。而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的雅各宾统治时期(1793-1797),也曾发放过面包配给卡。
现代配给制度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由一些欧美参战国(包括美国、德国、俄罗斯,甚至中立国瑞典)率先引入。后来,许多因战争而经济萧条的国家也实施了配给制度。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配给制度进一步普及开来,并在战后的困难时期继续发挥作用。在西方国家,配给制度一般意味着当局对有限资源、商品或服务进行有计划的分配,或通过限制需求来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美国、苏联、德国和日本等几个国家的例子,和大家共同了解二战时期的配给制度是如何实行的。
德国商店售货员正在回收一名主妇的配给卡,她已经买到了需要凭票供应的商品。对于想方设法喂饱全家的主妇们而言,配给制就好比一种卡牌版的“饥饿游戏”。
澳大利亚
为了应对物资短缺,控制民间消费,澳大利亚从1942年中期开始实施配给制度。在控制消费的同时,澳国当局还鼓励老百姓投资战争债券,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达,所以配给制度不如同期英国那般严格。然而,服装、茶叶、糖、黄油和肉类的消费受到管控,有时候连鸡蛋和牛奶都要定量供应。澳大利亚成立了配给委员会,该委员会归战争工业部长约翰·戴德曼领导,负责适时制定和更新配给计划,通过配给票来控制某种特定商品的消费——简而言之,就是必须要在购买受控商品的同时上交配给票,才能定量换取商品。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候,澳大利亚完全没有做好应对长期冲突的准备,汽油储备仅够三个月使用,储存能力也有限。英联邦战争计划指出,如果发生战争威胁,供应部应制定汽油配给计划。然而,澳国当局并没有立即实施燃油配给,而是选择宣传节约汽油,同时推广木煤气发生装置。由于木煤气发生装置存在笨重、效率低下等缺点,而且使用起来过于麻烦,所以就没能推广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