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读往来
海水漫过月球表面
从门外的徘徊者到桌前的写作者,我用了很长的时间才感受到自己的名字被印在杂志上的意义。
出于提高语文成绩的考虑,家长们都很支持孩子阅读课外书,我的父母也不例外,房间的书架上逐渐被塞进了各式各样的书,其中就有《读者》(校园版)。但最初,阅读于我而言,只是闲暇生活中的填充,是众多消遣方式的一种。直到期末成绩公布后,惨淡的成绩给了我当头一棒,为了转移注意力,我一头扎进了书中。自此,阅读对我的意义才真正开始显现。
在那时,《读者》(校园版)为我打开了一扇阅读的大门。我印象最深的是2013年第8期的一篇科普文章——《假如没有月球》。文章中说,假如没有月球,地球上一天的时间将会缩短为14小时,随之地球将变得千疮百孔。很新奇,月亮第一次不是以诗人笔下的意象,而是作为客观世界的对象钻进了我的大脑中。之后,《读者》(校园版)便成了我书架上不可或缺的存在,我在书内尽情阅读同龄人的忧愁喜乐,试图为自己的青春期情绪找到一个合理的出口,也在各种课外知识中拓展着世界的边界,想象着无限远的宇宙会是什么样子。
高考后,我毫不犹豫地将中文专业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那时的阅读不单是体验,而像在建造房屋,思想是黏合剂,将每一部作品像砖瓦一样垒在其中。中学时代阅读的科普文章中的月球,开始染上了文学的色彩,我开始站在自己的月球上寻找共鸣,这种共鸣包含着古希腊先哲对自然的探索、文艺复兴时期人性的张扬、启蒙文学中理性的闪耀,也有黑塞的自我寻找、加缪的荒诞世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科学家说,是月球的引力引起大海的潮汐,而在那长达7年的学习生涯中,长久未被关注的思绪和情感都如海水一般,受到文字的牵引,在我手里薄薄的纸张中流动,不停涨落起伏,汹涌而来,漫过了时间与空间,最终漫过了孤独的月球表面。
时隔多年,在图书馆的期刊阅览室,我再次看到了《读者》(校园版),它静静地立在书架上。我猛然想起了中学时代的自己。如果说我已感受到了众多作品中文字的力量,那么当我开始写作时,是否也会有人接收到我的信号呢?想到这里,我提笔写下了一篇有关高中时我与朋友互相鼓励的文章。
这是我第一次投稿,内心的自我怀疑和对过稿的期盼轮流占据上风,而在接到编辑用稿通知的那一刻,我知道,世界的海水漫过我的月球的同时,我也向海水发出了我的信号,这个信号被装进了名为“《读者》(校园版)”的漂流瓶,随着潮汐,漂向远方之人的手中。
如果说阅读像是建造房屋,那写作更像是以自我的价值观创造世界。当我把那本印着我的名字的《读者》(校园版)放进年少时的书架上时,我意识到一个属于我的文字世界开始了第一次的转动。
(本刊原创稿件)
原刊于《读者》(校园版·成长)2024年第11期。期待您的投稿。
投稿邮箱:duzhexy@duzhe.cn(注明“原创”)
《读者》(校园版·成长)2025年征订火热开启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即可直接订阅
复审 | 赵静
决审 | 陈天竺
排版 | 冷智慧
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