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絮语
被稿件击中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国庆假期,为避开“人从众”的热门景区,我选择了一个小众景点。
那是一个历经亿万年时光而形成的峡谷。走入其中,目光所及,皆是被河流冲刷得形态各异的岩石。两侧青山间,淙淙流水从脚下淌过。这让我想起一篇文章里描述的场景。
“让我最惊讶的还是石头……那么巨大的石头,被磨得异常光滑。那是多少年的洪水,多少年的风,才把它们打磨成今天的模样。石头和石头挤在一起,形成不同的风景。
“那天坐在石头上,看着崖壁上一层一层的石头镶嵌其中,我忽然感觉远古的时间就被压制、储藏在那里。石头中间,没准隐匿着许多生命的祖先呢。河谷里忽然涌来一股凉风,像是刚刚制造出的新鲜的时间。于是,我在心里偷偷为这河谷取名为时间谷……”
这篇文章来自我不久前编发的一期《读者》(校园版)。当现实世界突然与文字世界产生了神奇的连接,我仿佛瞬间被击中,感觉自己也身处那个巨大的“时间谷”中。
这种奇妙的碰撞令我激动不已。因为,虽然文章作者直白而立体的环境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这也是我选择它的理由之一,但在一遍又一遍的编辑校对中,它们并未在我的心里掀起太大的波澜。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样一个契机下,它们在我心中悄然发酵,让我在看到相似的场景时,感受到了作者当时的心境,甚至与他进行了一场隔空对话。
这是一种阅读的滞后性。身为一名杂志编辑,我很清楚这一点。不过,当这种由滞后性引发的碰撞真切地发生在我自己和由我选出的某篇文章之间时,那种幸福感膨胀了很多。
我仿佛看见,还有读者也和我一样,无意间走进一个峡谷,被意外触发与“时间谷”有关的记忆,并由此感受到了文字与现实交织的魔力。
我的存在突然有了意义。因为我编发的杂志,不再只是一份出版物,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现实与理想、过去与未来。与此同时,我经常被问到的另外一个问题,似乎也有了答案。
日常工作中,编辑部接到最多的电话,来自家长或学生读者。我被问到最多的,是杂志的选稿标准。有不少人甚至会直截了当地问:“到底什么样的稿件更容易过审?”
接电话时,我其实很难用言语进行准确描述。但事实上,那些最终被选用的稿件都有一个共同点:至少有一个地方,它是动人的。这种动人,可能源于稿件中的某个故事、某种情感,或者某种思考,有些时候,可能只是因为一句话。
就像本期杂志的原创稿件里,有不少打动我的点。比如,那两个顶着塑料垃圾袋在雨中奔跑的孩子,他们身上有着满满的少年感;那个感觉自己生活在盒子里的孩子,他的情绪敏感又细腻;还有那个一直觉得自己不够聪明的孩子,多年后成为老师的她,在学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经常看《读者》(校园版)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我们刊登出来的稿件,尤其是原创稿件,未必每一篇都语言华丽、构思精巧,但一定是真情实感的表达。这才是最动人的。我们欣赏每个孩子的明媚、乐观,也珍惜他们的躁动、不安,还有成长过程中难与外人说的心事。
于我而言,一封封稿件,就像一个个未知的宝藏。我期待着能够从中挖掘出触动人心的佳作,也期待着一个个被稿件击中的时刻。
(本刊原创稿件)
原刊于《读者》(校园版·成长)2024年第12期。期待您的投稿。
投稿邮箱:duzhexy@duzhe.cn(注明“原创”)
《读者》(校园版·成长)2025年征订火热开启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即可直接订阅
复审 | 赵静
决审 | 陈天竺
排版 | 冷智慧
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