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如何助力中央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治疗靶点的精准识别?
健康
健康
2025-02-10 17:44
北京
![图片]()
然后点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2024年11月22日至24日,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APVRS)第17届大会在新加坡新达城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此次大会汇聚了全球眼科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及行业精英,共同探讨眼科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未来发展趋势。大会不仅吸引了来自42个国家超过2000名与会者,还举办了30多场科学会议,涵盖最新概念、创新技术、新疗法以及前沿成像和研究等主题。此次会议上,Ryoh Funatsu教授带来了题为“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Based Therapeutic Targets in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的研究,并分享了他此次参会的心得体会。
研究速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中央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治疗靶点中的应用
在众多前沿研究成果中,一项关于CSC的研究尤为引人注目。该研究由Hiroki IMATSUJI等人共同完成,Ryoh Funatsu教授作为共同作者之一,为研究的深入提供了宝贵意见。该研究旨在通过OCT技术,识别无需荧光素血管造影即可定位CSC渗漏点的生物标志物。研究团队对119名连续就诊的CSC患者(共123眼)进行了观察,其中66眼为局灶性渗漏型,57眼为弥漫性渗漏型。通过OCT技术评估渗漏点,并比较了两种渗漏类型之间的OCT表现比例。
研究结果显示,在局灶性CSC中,有27眼(40.9%)观察到低反射透亮征,而在弥漫性CSC中则未检测到该征象(0.0%;P<0.001)。在局灶性CSC中,这些征象仅局限于渗漏点,而在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的其他区域则未出现。此外,研究还发现,视网膜色素上皮微裂和视网膜下高反射物质在局灶性CSC中分别见于23眼(34.8%)和47眼(71.2%),而在弥漫性CSC中则分别见于3眼(5.3%)和11眼(19.3%)(P<0.001)。
![]()
该研究结果表明,低反射透亮征可作为CSC的潜在治疗靶点标志物,为CSC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国际眼科时讯》:此次APVRS会议上,您有什么可以分享的热点话题吗?
Ryoh Funatsu教授:本次大会的议题非常丰富,但我认为wet-Lab中的脉络膜注射技术演示尤为引人注目。脉络膜注射是一种治疗AMD或视网膜脱离的新型技术,能够在wet-Lab中亲眼目睹这些技术的风采,真是令人惊叹。《国际眼科时讯》:此次会议上,您分享了哪些学术研究成果?
Ryoh Funatsu教授:此次会议上,我带来了关于“脉络膜增厚谱系疾病(PSD)及光动力疗法在PSD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中的应用”的讲座。通过OCT技术,我们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PSD治疗后CSC患者的视力预后。下一步是外部验证,但目前我们还需要更深入地研究OCT图像,以寻找CSC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国际眼科时讯》:本次大会有哪些讲座或活动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Ryoh Funatsu教授:关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全视网膜光凝(PRP)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比较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使用抗VEGF药物很难确定哪些患者应该接受治疗。这场讲座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使用抗VEGF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见解。APVRS 2024会议不仅是一场眼科学术盛宴,更是一次思想碰撞的火花。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与会者共同见证了眼科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眼科学正朝着更加精准、高效的方向迈进。此次会议成功举办,不仅为全球眼科专家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也为眼科学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订阅号搜索“国际眼科时讯”或“iophthal”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