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远波教授:揭秘“沉默的视力杀手”——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防治之路

健康   健康   2025-02-10 17:44   北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编者按: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作为青光眼领域的一大难题,长期以来给眼科界带来了诸多困扰。由于其诊断的复杂性、患者病情的隐蔽性以及有效治疗策略的缺乏,NTG成为眼科医生面临的一项艰巨挑战。因此,寻找有效的NTG治疗方法并加强患者的长期随访管理,已成为当前NTG防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国际眼科时讯》特邀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梁远波教授,就NTG特点、防治策略等热点话题进行探讨,期望能够进一步引起广大眼科医生和患者对NTG的关注和重视,共同为NTG防治工作贡献智慧和力量。




《国际眼科时讯》:从自然病程、发病机制与风险因素来看,NTG有哪些特点?




梁远波教授:过去,中国在NTG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相比之下,日本和韩国在NTG的患病率上表现较高,占据了开角型青光眼病例的80%以上。回溯到十多年前,王宁利教授带领我们在邯郸地区进行了一项眼病研究,通过深入的流行病学调查,确认了在中国人群中开角型青光眼中有超过80%的病例属于NTG。即使在采用了更为精确的24小时眼压标准后,温州地区的青光眼筛查依然揭示,超过80%的开角型青光眼实际上是NTG。这一现象揭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由于这些患者的眼压水平通常较低,因此常常没有明显症状,往往直到病情发展至晚期才出现明显症状,这无疑为我国未来在青光眼防治工作上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鉴于此,十年前我们启动了一项长期、大规模的研究。通过对4万人的筛查,发现了400多名青光眼患者。经过进一步的筛选和规律的随访,目前已有300多名患者参与了这项长达10年的研究。通过这10年的随访,获得了关于中国未经治疗的NTG自然病程的重要数据。



从视野进展角度来看,在平均70个月的随访期间,约29%的患者病情有所进展。这些患者的平均进展速率(以平均缺损下降为标准)为0.3个分贝,相较于国外的报道,我们的数据呈现出相对较低的进展速度。


当涉及到眼部结构损害的分析时,该研究与国际上以往的研究存在显著差异。为了更精确地评估病情,我们采用了先进的OCT技术来监测神经纤维层和黄斑区GCIPL的变化。当综合考虑这些多方面的进展因素时,发现青光眼病情进展的比例上升至63%,这意味着在约5年的时间里,超过60%的患者出现了青光眼病情的明显进展。
这些数据表明,大多数NTG患者需要接受密切随访。过去有观点认为,NTG可以先进行观察而不必立即治疗。然而,根据深入分析的数据以及结合患者眼部结构的变化趋势,我们强烈建议对NTG患者提前进行干预,并实行长期的随访管理策略。

《国际眼科时讯》:中国未来的

NTG防治策略是什么?




梁远波教授:鉴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基数庞大,众多患者在出现症状前并未就医,我国开角型青光眼的自然就诊率尚不足10%,即便在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这一比例也仅为10%左右。因此,强化筛查机制并将初级眼保健体系资源下沉至基层显得尤为重要。将眼科资源纳入每个初级保健体系之中,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发现并监测NTG患者。


此外,面对庞大的青光眼患者群体,中国现有的青光眼医生资源显然不足。以浙江省为例,青光眼医生数量仅为30余人,而韩国可能拥有300多名青光眼医生。这种比例显然无法满足我国青光眼患者的治疗需求。为了缓解这一压力,可以通过建立医学辅助人员团队以及利用数字化手段来协助患者的管理和随访工作。目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正在国家临床医学中心的指导下,积极筹建一个数字诊疗中心,旨在为居家患者提供更加便捷的健康管理服务。

《国际眼科时讯》:NTG与POAG治疗目标

和方法的侧重点有什么差异?




梁远波教授:过去,我国在NTG和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上,主要参考了国外的一些推荐意见。这些意见主要基于相对较高的眼压水平,因此设定了非常明确的靶眼压水平和降眼压幅度。对于NTG患者,由于在治疗前,患者眼压水平本身较低,这些策略可能并不适用。在日本,有一些关于NTG的治疗推荐,但这些推荐并未形成广泛的共识,也并未被中国医生所接受。日本通常推荐将靶眼压降至10mmHg以下作为治疗标准,对于NTG患者也采用小梁切除术来降低眼压。在实际操作中,将眼压降至10mmHg以下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NTG治疗方面,尽管设定了靶眼压目标,并尝试使用可降低夜间眼压的药物,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以发掘更有效的眼压降低策略。值得注意的是,NTG的发病机制中,非眼压依赖因素占有较大比重,可能涉及眼睛局部或全身的其他多种因素,例如血管因素、免疫因素以及与其他全身性疾病的关联等。当前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因此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进行深入研究。


总的来说,随着高眼压治疗手段、手术技术和药物的不断发展,NTG可能会逐渐得到解决。目前它仍然是青光眼医生和眼科医生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也是全球范围内需要共同应对的挑战。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订阅号搜索“国际眼科时讯”或“iophthal”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权声明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国际眼科时讯
同步传真国际眼科时讯最新学术进展,为眼科临床、科研人员搭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桥梁,及时介绍眼科领域在科研及临床领域中的国际最新进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