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盘点丨眼免疫学组工作总结:风雨兼程显担当,今朝新篇启征程

健康   健康   2025-01-30 10:04   山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年度盘点】微专辑

扫描二维码

可查看更多内容

编者按:在2024年度,眼免疫学组继续秉持着严谨、创新、求实、协作的宗旨,深入钻研眼免疫及葡萄膜炎领域的学术研究。国际葡萄炎专家杨培增教授和组长吴欣怡教授的领导下,全体成员紧密团结,携手并进,不断推动学科边界的拓展。他们积极融入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大潮,与全球同行建立密切联系,共同揭开眼免疫学的神秘面纱,并即时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些不懈的努力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质量,更为眼免疫学领域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学科进展




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培增教授近5年以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ell Mol Immunol (IF=21.8)、Ann Rheum Dis (IF=20.3)、Prog Retin Eye Res(IF=18.6)、Nat Commu (IF=14.7)、Adv Sci(IF=14.3)等杂志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20分以上2篇,10-20分12篇。临床研究方面:对来自全国15373例患者研究发现和描绘出我国葡萄膜炎类型谱;发现和描绘出我国十余种重要葡萄膜炎的临床表现谱;制定出两种葡萄膜炎诊断标准(JAMA Ophthalmol、Br J Ophthalmol),其敏感性高于国际通用标准,是全世界目前唯一一个制定两个诊断标准并被国际眼科界认可的团队;主导、执笔撰写两项专家共识;鉴定出葡萄膜炎血清、汗液及房水生物标记物。通过前瞻性研究在国际上第一次确定出糖皮质激素日均剂量超过20mg/d是乙肝病毒激活和肝炎复燃的危险因素;创立了系列科学化治疗方案:VKH病小剂量治疗方案、耐药VKH病机制阐明及补救方案、继发青光眼综合治疗方案、顽固性Behcet病干扰素治疗方案,改写了VKH病并发症手术时机。建立和完善了葡萄膜炎诊治体系,挽救了数以万计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疑难患者的视力。杨培增教授独立撰写了大型葡萄膜炎英文专著Atlas of Uveit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800多页,175万字),向世界推广中国标准、中国方案、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2024年3月,杨培增教授成功入选全球顶尖专家排名榜,列名全球第4(与去年同)在我国和全球华裔或华人专家中名列第一。连续10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吴欣怡教授团队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高水平SCI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在真菌角膜感染免疫机制及调控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深入探索了真菌性角膜炎的免疫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Experimental Eye Research(IF=3.467)、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IF=4.7986)、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IF=5.6)、Molecular Immunology(IF=3.6)。还开展了新冠疫苗引发葡萄膜炎、角膜炎、巩膜炎及急性视网膜坏死等眼部并发症的临床研究及新冠病毒感染引发角膜病变及系统免疫疾病相关干眼的临床研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Hum Vaccin Immunother(IF=4.1)、Int J Infect Dis(IF=4.8)、Front Med (Lausanne) (IF=3.9)。此外,团队还进行了角膜内皮细胞诱导及动物实验研究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Stem Cell Res Ther(IF=7.1)等杂志。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柳教授团队跨学科合作研究新材料在眼科新生血管类疾病动物模型中的应用前景。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开发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OCT脉络膜亚层边界和血管分割的模型,用于实现对脉络膜血管结构特征的定量分析。比较了特发性黄斑裂孔(IMH)和特发性视网膜前膜(iERM)的脉络膜亚层形态学特征。探索了肾病综合征患儿的脉络膜结构改变。通过人工智能辅助的脉络膜分割方法,对肾病综合征患儿的脉络膜血管和基质进行分割,并计算脉络膜血管指数(血管容量/基质容量)。对AMD患者基因芯片结果进行全面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与AMD相关的表达差异基因,并在RPE细胞中诱导衰老后对这些差异基因的表达进行验证。进一步对在REP细胞衰老中表达发生改变的关键基因的相互作用、作用在关键基因的药物以及靶向关键基因的miRNA进行了分析,为AMD的治疗提供了可参考的指标。针对视网膜脱离患者的玻璃体液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关注炎症相关的机制通路,进一步阐明视网膜脱离患者神经细胞的存活机制。此外,团队还进行了罕见病相关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仁医院彭晓燕教授团队近5年发表文章82篇,其中SCI文章42篇。总结了一组特殊类型的多灶性脉络膜炎病例,提出了一种亚型的命名:条纹状多灶性脉络膜炎,文章发表在RETINA杂志(IF= 3.975)。总结了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的临床诊断治疗经验,发表数篇有影响力文章,内容包括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的角膜共聚焦显微镜中的表现(In Vivo Confocal Microscopy of Keratic Precipitates in Vitreoretinal Lymphoma, IF= 3.728);OCT作为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的生物标志物(Clin Exp Ophthalmol,IF= 4.9),该文章成为该期的特别点评文章;坏死浸润表现的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Retina, IF= 4.564);BTK抑制剂治疗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的临床试验(Exp Hematol Oncol, IF=10.9)等。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张晓敏教授团队主要从事葡萄膜炎发病机制、生物标志物和新型治疗方法研究,参与国际国内多个多中心临床试验,尤其是在国际上率先对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分泌的外泌体治疗包括葡萄膜炎在内的眼部疾病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研究。近五年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Redox Biology、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Stem Cell Research and Therapy、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and Visual Science、Retina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70篇,其中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2篇。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2024年牵头1项共识。2023年入选2013-2022年全国眼科领域学者论文学术影响力百强。


天津市眼科医院李轩教授研究团队在角膜及眼表组织炎症、免疫相关疾病的研究方面做了相关研究与探索,以独立通讯作者近5年共发表SCI论文22篇。构建工程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通过调控自噬与炎症反应,探讨其在促进角膜损伤修复中的作用与机制(IOVS)。研究新冠病毒(SARS-CoV-2)受体ACE2及TMPRSS2在眼表组织角膜及结膜中的表达特征(IOVS)。阐述干眼中MicroRNA146a通过IRAK1-TRAF6-NFκB信号通路负调控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Scientific Reports)。开展角膜组织工程研究,研发了一种具有良好支撑性及保水性能的复合水凝胶(Heliyon)。


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冯蕾教授团队进行了葡萄膜炎发病机制和转归研究:首次揭示潜在致病基因TBK1及其介导的免疫通路在葡萄膜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发现潜在的治疗靶点;基于OCTA发现炎症导致免疫性葡萄膜炎的眼底微血管改变;创建葡萄膜炎人工智能诊疗模型:创新性将人工智能算法应用于急性视网膜坏死的诊疗,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和疗效的可控性。研究成果发表在Front Med (Lausanne)、BMJ Open Ophthalmol、Practice and Research等杂志。主持多个新药物和前沿治疗方法的临床验证项目。


学术活动




2024年眼免疫学组积极组织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第二十八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CCRVO及第十八届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年会眼免疫学专场学术活动,针对葡萄膜炎免疫学发病机制、葡萄膜炎诊疗、生物制剂应用、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诊疗、多模影像诊断等内容与国内外眼科同道分享眼免疫学最新研究成果及诊疗技术。 杨培增、张晓敏、冯雷、王毓琴、柳晓丽等教授还在全国不同地区组织葡萄膜炎继续教育学习班和专题讲座邀请资深眼免疫学专家针对常见免疫相关眼部疾病,葡萄膜炎及其诊疗思路等专题展开了系统细致的授课,以期提高基层眼科医生诊疗水平。通过病例讨论给大家带来临床工作中遇到疑难、误诊误治病例、及临床经验共同交流,以提高整体诊疗水平。此外,还多次举办眼免疫葡萄膜炎诊疗高峰论坛,围绕眼免疫葡萄膜炎热点问题及诊疗规范进行深入讨论。


2025年工作规划




2025年,在中华医学会及眼科分会的领导下,眼免疫学组将矢志不渝地秉持创新精神,深化与国际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聚焦于人才培育与科研突破,致力于进一步规范/提升眼免疫葡萄膜炎的诊疗技术,以期提高学科影响力。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订阅号搜索“国际眼科时讯”或“iophthal”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权声明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国际眼科时讯
同步传真国际眼科时讯最新学术进展,为眼科临床、科研人员搭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桥梁,及时介绍眼科领域在科研及临床领域中的国际最新进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