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孝亲故事不绝于史。在历史典籍中,把孝行故事汇集到一起的做法并不少见,而在所有孝行故事集中,“二十四孝”因为汇集了古代影响最大的二十四个孝行故事最为著名。
01
“孝”文化在日本的传播
DIFFUSE
江户时期幕府提倡儒学,“孝”作为其基础伦理之一,为幕府鼓励推行。因此,《二十四孝》在当时大受欢迎。
在周延之前,歌川国芳、柳川重信等人已有多个系列的二十四孝浮世绘作品,周延这幅作品的特点,是将他最擅长的美人绘和中国二十四孝故事结合在了一起。
02
《二十四孝见立画合》系列
SERIES
“二十四孝故事”大约于十六世纪东渡来到日本,作品设色淡雅,人物生动,同时采用画中画的布局设计,上方小画绘制原版中国二十四孝故事,主画面则用“见立绘”的形式对应表达(见立绘:浮世绘的一个分支,是一种将历史故事或文学经典以当代风格戏仿的画种。)加以点缀的石钟笼、金蒔绘漆器、花道、抹茶具、樱花等各种各样的日本元素的细节,用赏心悦目的背景和美人,传播来自中国的“孝”文化。
二十四孝见立画合 杨香
“顺阳南乡县杨丰与息女香于田获粟,父为虎噬,香年甫十四,手无寸刀,乃扼虎领,丰因获免。香以诚孝致感,猛兽为之逡巡。太守平昌盂肇之赐资谷,旌其门闾焉。”——《异苑》
二十四孝见立画合 杨香
■ 作者 \ 杨洲周延
■ 时期 \ 明治 1890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上下两栏里的“杨香”均为孩童的形象,且上栏历史故事画中的杨香张开双臂迎阻老虎。
在考察了十七至十九世纪的日本“杨香”图像后,我们发现这些图像有两个共同的特点:1、杨香均表现为童子;2、杨香的姿态均为张开双臂“拦虎”,肢体与老虎之间并无接触,与中国“杨香”的扼虎/打虎等动作有着明显的区别。似乎更着重强调其“救父/护父”的一面。
二十四孝见立画合 姜诗
“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鱼脍,夫妇常作;又不能独食,召邻母共食。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取以供。”——《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见立画合 杨香
■ 作者 \ 杨洲周延
■ 时期 \ 明治 1890
在日本,锦鲤的游姿从容不迫,被认为具有阳刚之美,所以在男孩节(鲤鱼节)时,他们不忘装饰鲤鱼旗或赠送男孩相关的礼物,这与主画面中捞鲤鱼的男孩相对应。不仅如此,上下两栏相似的画面相互联系,在平添一些乐趣的同时,也体现了“孝”文化的影响和传承。
二十四孝见立画合 郭巨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见立画合 郭巨
■ 作者 \ 杨洲周延
■ 时期 \ 明治 1890
日本流传最广的孝子故事,一是“孟宗哭竹生笋”,一是“郭巨为母埋儿”。在京都举行的祗园祭中,有三十二台神舆的巡行,这些“神舆”类似“花车”,不仅各有主题,还以“某某山”的形式命名。其中一台“郭巨山”就与二十四孝的故事相关,神舆上郭巨、童子和金釜样样俱全。
二十四孝见立画合 王裒
“魏王裒,事亲至孝。母存日,性怕雷,既卒,殡葬于山林。每遇风雨,闻阿香响震之声,即奔至墓所,拜跪泣告曰:‘裒在此,母亲勿惧。’”——《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见立画合 王裒
■ 作者 \ 杨洲周延
■ 时期 \ 明治 1890
右上角戏仿画的内容就是闻雷泣墓,画面中的闪电突破边框与主画面相接,其方向与主画面中的雨丝一致,而撑伞美人的视线将观众的目光拉回,使画面达到平衡的效果。
本次“诗歌、豪杰与神话——浮世绘里的中国经典”艺术现场还有更多二十四孝相关作品,欢迎各位观众移步线下观赏,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
/ 时间 /
2024年7月31日到2024年9月15日
周一至周日9:30-18:30
/ 地点 /
杭州市西湖区申花路780号 為一艺术空间
在校大中学生(不含各类成人教育)凭学生证可享受五折优惠。
12岁以下的儿童免费,但需有成人陪同观展。
*优惠门票仅限现场购买,入场请携带好相关证件。
特别推出68元观展+咖啡套餐
详情见小程序
购票请点上方二维码
编辑|小江、木南
校对|橙子、夏天
审定|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