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饰北斋 富岳三十六景 凯风快晴/个人藏
“跳脫白富士框架,革命性的赤富士”
·由于这件作品并未在标题中标示出地名,因此关于画家观看富士山的方位,有山梨县三峙、静冈县富士山河口、御殿场、烧津等各种推断,众说纷纭。
·画面中的明亮配色与空中的卷积云,相当符合「快晴」意象的富士山样貌。
·「赤富士」指的是山麓在晨光或夕阳的照耀下显得动人的状态,作品初刷时的颜色接近褪色的红褐色,但到了后期作品颜色却变得鲜明,有些学者认为这样的颜色呈现出的是无雪时期的红色山体表面。
大胆简洁且鲜艳的赤富士(凯风快晴)
〈凯风快晴〉画面中的主角是富士山,与〈神奈川冲浪里〉中的富士山呈现强烈对比。这幅画的解说文中之所以会有「舒适的初夏微风吹拂著富士山」这样的叙述,是因为「凯风」一词取自于古代中国的《诗经》,温和的南风比喻有如为人母的深厚关爱。有句成语是「凯风寒泉」,意思是以清凉的泉水为母亲润喉以报答恩惠,对于熟悉汉文的江户时代的民众来说,这个词或许也跟慈母的意象有所重叠。
这幅作品给人明亮大气的印象,来自于平缓延伸的棱线。北斋在有限的空间中,大胆将富士山大大地放置于右侧,让富士山占据一半的画面,却又不显得拥挤。北斋利用「三分割法」将山脚处的树海、赤红的山腰、流淌着雪的山顶干净利落地分割开来,画面中不见任何赘物,恰似美人画一般。
然而这个罕见的赤富士的观赏场所不详,因此有人质疑这幅画是出自北斋的想像,不过英国公使阿礼国(Rutherford Alcock)却留下了相当耐人寻味的札记内容。日本在幕末时期开国后,众多造访日本的外国人将富士山的景观视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风景,并留下记录。当时外国人被禁止攀登富士山,但阿礼国在不懈地交涉后,最终成为第一位登上富士山的外国人。
“在晴朗的夏日傍晚,從距離80哩外的江戶也看得見(富士山)。此时富士山的山头高高地浮现于云上,夕阳在其后方落下,深红色的大大富士山山體彷彿清楚地浮現於金色的屏風上。又或是早晨時,晨光的光芒在雪上反射,让富士山圆锥形的山体显得闪闪发亮”(《大君之都》大君の都/阿礼国/山口光译/1962/岩波书店)。
北斋画笔下的赤富士之所以稀奇,是因为打从室町时代雪舟(日本著名水墨画家,曾学艺中国)将富士山入画以来,以将雪舟奉为画圣的狩野派为首,所有画家都是将富士山画成白色。「赤富士」这样的昵称,反映出长期以来观赏一成不变富士山画作的百姓们的讶异,而初刷的淡红色越印越深,也证实了一般民众对于红色富士山是有共鸣的。北斋不为权威束缚,跳脱出白色富士山的框架,透过简单的构图,让多色印刷浮世绘中鲜艳的红色营造出强烈印象、寻求感动,就西方观点来看,确实带有近代的革命性精神。
凯风快晴【分析图】—大幅右移山顶的原创构图
1.北斋的原创性可见于构图中,在此前的富士山画作中,均可见左右方的棱线,周围的景色也会被纳入画中,但北斋却将富士山大幅右移,让左方的棱线落在横幅画面的对角线上。
2.不过北斋只利用部分的对角线,改变了左下的交点A与中心点B的角度。从A点往左下延伸的棱线最后落在将左边画面三等分后的下层1/2处;从B点向右上延伸的棱线则是落在将画面上层四等分后、再平分为八份的其中一点上,位置比例为5:3
3.北斋是透过数值画出棱线,而非凭感觉作画。红色色块跟绿色色块的交界也同样落在相当漂亮的位置上,推测最先赞赏北斋的作品深富逻辑性的应该是欧美人。
4.此后无论是日本画或西洋画,描绘红色富士山或单纯只见富士山的画作变得稀松平常。赤富士可说是日本绘画史上极具革命性的一件作品。
注:开启将赤富士入画的先河者是江户后期的文人画家铃木芙蓉与野吕介石,但是采用大面积的红色色块将富士山作为画面主体,并用绿色跟蓝色来营造出鲜明印象的作品,可说是在北斋之前前所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