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心闻周刊》“心闻进行时”为大家带来心血管领域最新6篇临床研究,5条行业资讯。“每周心评论”特别邀请北京积水潭医院刘巍教授解读AHA、ACC等组织联合发布的《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血管管理指南》,并分享全文编译该指南的背后故事。
每周心评论
嘉宾:刘巍
评析新观点,论说新动向,这里是每周心评论。近期,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等组织联合发表了《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血管管理指南》,为全球临床医师提供了最新的临床指导。为了使中国医生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和理解国际前沿医疗标准,北京积水潭医院刘巍教授带领团队对本指南进行了全文编译,本期《心闻周刊》特邀刘巍教授分享指南的要点内容及编译背后的故事。
心闻进行时
国
际
心
研
究
01 JACC子刊:ACS合并多支病变,即刻或分期完全血运重建无差异
12月23日,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发表了BIOVASC研究的2年结果。研究共有764名患者分配至即刻血运重建组,761名患者分配至分期完全血运重建组。主要终点为包括全因死亡率、心肌梗死、任何计划外缺血引起的血运重建和脑血管事件的复合终点。结果显示,2年时,即刻完全血运重建组有12.5%的患者发生主要终点事件,分期完全血运重建组为12.4%。分期完全血运重建组的心肌梗死发生率更高。两组全因死亡率、任何计划外缺血驱动的血运重建率和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原文链接:
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cin.2024.09.058
02 JACC子刊:TAVR辅助入路选择,经桡动脉或更优
12月23日,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发表一项基于PULSE注册研究的分析显示,经桡动脉辅助入路在入路相关并发症和严重出血率方面优于经股动脉辅助入路。本次分析纳入8,851名具有辅助入路可用数据的患者,共有1,686名患者经桡动脉辅助入路,7,165名患者经股动脉辅助入路。经桡动脉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0.3%,经股动脉组为3.2%;其中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经桡动脉组为0.2%,经股动脉组为1.5%;两组入路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相似。经桡动脉组Ⅲ/Ⅳ型出血发生率少于经股动脉组。倾向评分匹配后,经桡动脉组的辅助入路相关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仍然较低。
原文链接:
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cin.2024.09.020
03 JAHA:基于冠脉造影的AccuFFRangio与FFR准确性类似
12月24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院士团队在JAHA杂志发表的ACCURATE研究显示,基于冠脉造影得出的AccuFFRangio与FFR相比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ACCURATE研究纳入了有1个病变且狭窄率为30%至90%的患者,在304条冠脉中进行了AccuFFRangio 和FFR的配对分析。主要终点是AccuFFRangio在识别功能相关病变方面的诊断准确性。结果显示,AccuFFRangio与FFR显示出良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诊断准确率为95.07%,显著高于预先设定的靶值;敏感度、特异度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5.83%、94.71%及0.972。
原文链接: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full/10.1161/JAHA.124.035672
04 JAMA子刊:即使血压较低,社会经济地位低者卒中风险仍升高
12月23日,JAMA Network Open发表了广东省人民医院冯颖青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以教育程度、经济稳定性、医疗保健可及性、社会支持以及城市或农村居住,计算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值。对于健康社会决定因素负担高的人群,即使血压较低,卒中风险仍然增加。研究对China-PEACE队列中的90,850名参与者进行分析,中位随访5年,共记录4,408起卒中事件。与血压正常者相比,在健康社会决定因素负担高人群中,血压升高、1级高血压和2级高血压均与卒中风险增加相关;在健康社会决定因素负担低人群中,只有2级高血压与卒中风险增加相关。与健康社会决定因素负担低且血压正常的参与者相比,健康社会决定因素负担高且2级高血压的参与者卒中风险最高。
原文链接: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828394
05 Heart:可穿戴心声学造影可辅助诊断亚临床瓣叶血栓形成
12月25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宋光远教授团队在Heart杂志发表一项研究,展示了使用可穿戴心声学造影(ACG)设备来诊断亚临床瓣叶血栓形成。该研究共纳入了116名接受TAVR的患者,随访1个月时,多维CT显示亚临床瓣叶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5%,其中11.2%为中至重度。ACG分析显示,仅中至重度亚临床瓣叶血栓形成患者存在独特的收缩早期、无底和高能量杂音模式。ACG对中至重度亚临床瓣叶血栓形成的诊断敏感度为84.62%,特异度为91.26%,AUC为0.920。在6个月时,多维CT和ACG均显示,接受抗凝治疗的9名中至重度患者的亚临床瓣叶血栓形成完全缓解。
原文链接:
https://heart.bmj.com/content/early/2024/12/24/heartjnl-2024-324698
06 EHF:植入CRT-D且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结局较差
SMART研究是一项全球性、多中心CRT真实世界注册研究,12月26日,ESC Heart Failure发表SMART研究结果。主要终点是基线和12个月随访之间的CRT反应,定义为临床综合评分(CCS),包括全因死亡率、心衰相关住院率、NYHA等级和生活质量总体评估。该研究共纳入2035名患者,其中1558名在12个月时完成临床综合评分。结果显示,12个月时,58.9%患者的临床综合评分得到改善,20.1%保持稳定,21.0%发生恶化。高龄、缺血性病因、肾功能不全、房颤、非左束支传导阻滞和糖尿病与CRT反应较低相关。房颤患者的心衰相关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较高。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ehf2.15190
行
业
心
动
态
01 新型CMR技术为先天性心脏病带来哪些改变?
近期,欧洲儿科和先天性心脏病学会(AEPC)与ESC心血管成像协会(EACVI)联合发布了一项关于新型心血管磁共振技术用于先天性心脏病的科学声明。声明指出四维成像、组织跟踪应变分析、心肌组织表征技术等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淋巴成像、扩散张量成像以及虚拟和增强现实等技术尚未成为临床实际的一部分。声明关注了新型心血管磁共振技术的方法及应用,并阐述了此类技术对于儿童和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预后与临床决策的潜在影响。
原文链接:
https://academic.oup.com/ehjcimaging/article/25/12/e274/7710643#495314100
02 儿童及青少年先天性心脏病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同样针对先天性心脏病,一份来自中国的专家共识聚焦先天性心脏病的心脏康复,多个学会/组织联合发布《儿童及青少年先天性心脏病康复中国专家共识》。共识指出,部分研究已证实心脏康复对先天性心脏病人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共识从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康复的原则、干预场景及工作路径、不同时期心脏康复的内容、进行竞技运动的可行性评估及建议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与推荐。
原文链接:
https://www.chinacirculation.org/#/browse_details?year=0&issue=0&issuecid=304594
03 中国指南:规范与提升心肌活检及病理检查
心内膜心肌活检和病理检查在心肌病诊断及治疗中已有越来越多的循证依据和进展,但仍有很多医疗机构对其认知和操作能力不足。近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肌病专科联盟、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病精准医学分会组织专家制定了《心肌病心内膜心肌活检及病理检查临床应用指南》。指南指出了经皮心内膜心肌活检的适应证、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针对不同类型心肌病的病理检查及诊断标准给予推荐。
原文链接:
https://www.chinacirculation.org/#/browse_details?year=0&issue=0&issuecid=304593
04 致命性高危胸痛的诊断与决策,生物标志物如何应用?
急性胸痛是急诊科最常见的就诊症状之一,病因复杂、风险悬殊,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胸痛学分会发布《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专家共识(2024版)》。共识聚焦由非创伤性原因引起的急性胸痛,对于不同生物标志物在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急性肺栓塞(APE)、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等不同疾病中的应用,给出具体的诊断流程与临床决策路径。
原文链接:
http://www.cem.org.cn/zine/content/id/10813/flag/0/zid/319
05 TriClover:经导管三尖瓣修复新技术
目前治疗三尖瓣反流的经导管缘对缘修复技术源自于二尖瓣,但在三尖瓣的成功率不如二尖瓣。TriClover是新型的、下一代经导管三尖瓣缘对缘修复装置,专门针对三尖瓣设计,可以在不中断血流的情况下稳定瓣叶,并精确选择抓取和连接瓣叶的位置,以适应每个患者的瓣膜形态,且通过单次植入即可完成。TriClover目前已经完成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预计不久将启动临床试验。
每周五晚18:00
锁定CCA TV
“心血管远程平台”(公众号、视频号)
首发《心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