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其中有信”释义

文化   2024-11-05 17:47   山东  

 要:《老子》孔德之容章,信息密集,其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其“其中有信”句中的“信”字,各家解释颇为不同,如将之释作信验、诚信、消息、信息等。以文字学为基础,以文本、内容间的相互关系为凭据,则知此信字宜释为“消息”“信息”,但此信息与科学术语的信息并不尽相同。理解此道之“信息”,则更加有助于深入理解老子所说的“道”。

关键词:信 消息 信息 其名不去 遍知天下

 

 

一、引言

 

《老子》云:“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①]这一章,文字不多但信息密集,定义了“德”的内涵,描述了“道”的相状以及其阅甫之用,其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即如陈荣捷说:“就哲学而言,本章是全书里面最重要的一章。”[②]

我们知道,老子之学,并非仅是概念的演绎,亦非纯粹的思辨,而更多的源自其特殊的经验。不过,那种在致虚守静下的特殊感悟,却非人们常态的经验。汉唐以来,解老者颇多,不少人都从玄理、现实角度去理解,而忽略了得成其学的关键所在。因此,他们既不重道门修养之学,也没有相关知识,错会别解也就难免了。

本章中,恍惚窈冥、有精有信之道,都是在虚静下的直接感悟。恍惚之物象,窈冥之真精,因为文本有直接的描述,还有道典可以参考,所以人们的认知大体一致。而对“其中有信”表述之意及“信”字的解释,却颇费周章。古人释“信”,多作信验、信实、诚信、符信诸义。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颇有将“信”解释作“信息”者。这个信字,似乎没有太多的深意可以讨论,但笔者以为这个信字,却关系“道名”(其名不去)之来和“观妙”(以阅众甫)之用,具有深刻的意蕴,不宜轻意滑过。故而略集诸家之释,并以字源等为据,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其中有信”之“信”字的诸家解释

 

(一)信作“信验”义

1. 王弼注云:“信,信验也。物反窈冥,则真精之极得,万物之性定,故曰‘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也。”[③]其所谓信验,指有信可征,有信可验。此段大意是说,既会入窈冥,而得其精之至真,则万物之根性则有信可验。

2. 李隆基《道德真经疏》云:“至道妙物,既本非假杂,变化至精,故‘其精甚真’。生成之功,遍被群有,物感必应,曾不差违,故云‘其中有信’。”[④]唐玄宗则从感应的角度解读,谓物感则有应验(信验)。

3. 黄元炳解释说:“信,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者是也。”[⑤]他虽然引《易系传》之语解释,但大意同唐玄宗应感之说。

(二)信作“信实”“诚信”“守信”“信用”义

1. 河上公注云:“言道精气神妙甚真,非有饰也。道匿功藏名,其信在中也。”顾欢疏云:“道无心,有感斯应,信若四时,必无差爽。”[⑥]河上公注原意有些难明,顾欢意谓物感则应,其应如四时之守信。吕知常谓“妙中之妙,真中之真,感之立应,故能春生秋杀,夏炎冬凛,未尝差忒”[⑦],时雍谓“其中有信者,应时不忒也”[⑧],憨山德清说“然此识体虽是无形,而于六根门头,应用不失其时,故曰‘其中有信’”[⑨],其信字都是守信不失其时之意。

2. 陆希声谓“纯粹谓之精,自然谓之真,至诚谓之信。故至诚为之用,粹精谓之体,体用玄合则谓之自然”[⑩],显然是用诚信之意。

3. 《道德真经次解》说“求之必应,不失信也”[11],此信即信用之意。

4. 林希逸谓:“信,实也。道之名在于古今,一日不可去,而万善皆由此出。”[12]吴澄说:“信,实也,与真字同义。”[13]其将信解作信实。

5. 范应元说:“至精无妄,故曰甚真,则是其中有诚信矣。”[14]将信释作诚信。

(三)信作“信号”“消息”“符信”“音信”“月信”义

1. 俞琰注《参同》时说:“元精生于窈冥,眇不可睹。《道德经》云:‘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盖大丹之道,与造化相符。天信至,则琼钟一扣,玉洞双开[15],此其征也。”[16]謂人修炼至于虚静窈冥,元精生(元精生,其内景是“暖气冲融,心觉恍惚”[17]之时),则有“天信”出现,在呼吸暂停后,两鼻孔呼吸同时再现之时,就是其表征了。其所谓天信,意为“天道”的信号——即元精之消息。

2. 陈致虚在《与西阳子张性初》信中说:“急当求彼先天真一之气降之于丹田中,则一阳又复矣。而人欲知始阳初回之候,当以暖气为之信也。是老子曰‘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者,此也。”[18]以为信即是彼家暖气之消息。

传说吕洞宾有诗云:“恍恍并惚惚,杳杳与冥冥。此中真有信,信到君必惊。”[19]李西月说:“欲得真精,须知真信,故其中先有信焉。浩浩如潮生,溶溶如冰泮。修士于此,候其信之初至,的当是精,即行伏之擒之。时刻无差,金仙有分矣。”[20]南怀瑾讲:“‘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信是什么呀?就是有消息。‘有信’是有一个象征,做一步功夫,有一步的现象出来。”[21]他们功法理论不尽相同,但所说之信,大致也都是消息之意。

3. 陆西星说:“精谓阴阳互藏之精,信谓天人合发之谓信。是谓无象之象,无物之物,甚真之精,不言之信。” [22]其在《南华副墨》中说:“老子曰:‘恍兮惚,其中有物。杳兮冥,其中有精。其情甚真,其中有信。’此数语者,千古论道之閟密藏也.庄子之学得之老子,直下便说有情有信。何谓有情有信?自有欲以观其徼者言之也。情者,静之动也。信者,动之符也。”[23]其在消息之意上,又结合了“符”(符合)意。胡远濬说:“此言体道者于虚极静笃时,而有此无象之象,无物之物,无精之精,若符之契,故曰有信,曰甚真。”[24]则在陆说之上,直接将信释作相符契合(“符信”)之意。

4. 成上道说:“信,先天将至之信。真精未至,其信先至,如人将至而有信也。”[25]以为信即先至之音信。

5. 黄润玉说:“真精之旺,与月相符。一年十二月,月有癸生之时,故曰‘其中有信’也。”[26]则将信进一步解释作月信。

(四)信假借作“伸”“神”义

张之纯说:“信,古伸字。道既藏动机于至静,必有以伸之,如草木之萌芽,鸟兽之孳尾皆是。”[27]

于省吾说:“按:自来皆读信如字,遂不可解结。信、申古通。《周礼·考工记·轮人》:‘信其桯围。’疏:‘信,古之申字。’《礼记·儒行》:‘虽处危,起居竞信其志。’疏:‘信读为申。’申、伸古同用。《仪礼·士相见礼》:‘君子欠伸。’注:‘古文伸作信。’《易系辞传》‘引而伸之’,《释文》:‘伸本又作信。’经传此例,不胜条举。按:古神字每作申。《鹖冠子·近迭》‘国被伸创’,陆注:‘伸或作神。’《说文》:‘申,神也。’《风俗通·怪神》:‘神者,申也。’《皇霸》:‘神者,信也。’《克鼎》:‘觏孝于申。’《杜白盨》‘享孝于皇申且考’,申即神字。精神二字,古人謰语。《礼记·聘义》:‘精神见于山川。’《韩非子·解老》:‘精神乱则无德。’《淮南子·精神》:‘是故精神,天之有也。’按:神者精之极。《易系辞传》:‘精义入神。’《大戴礼·曾子天圆》:‘阳之精气曰神。’《庄子·天下》:‘不离于精,谓之神人。’《左昭公七年传》:‘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韩非子·解老》:‘圣人爱宝其神则精盛。’此言‘其精甚真,其中有神’,言真精之中有神也。《淮南子·本经》‘精神反于至真’。上言‘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是象与物与精并列。至‘其精甚真,其中有神’,专承精字而伸述之。言精既甚真,故精之中有神也。自信、神之通假不明,世人遂不知《老子》言精言神之义矣。”[28]卢育三从其说,谓:“信,当训为神。”[29]

(五)信作“信息”义

炼养家将信解释作信号、消息之意,已经隐约有“信息”之义在其中,但尚未显发出来。而汉语中信息这个词,唐宋以后才广泛的使用[30]。道门用此词,还有著名的王筌所说的“正叔欲来,信息甚大”[31]之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不少人将科学术语“信息”这个概念引入,去解释“其中有信”。依据文献出版时间,略举其例如下:

1. 普颍华说:“老子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今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二十一章)意思是说,道存在于恍惚中,恍惚中有形象,恍惚中有实物,渺茫之中有极精微的东西,其中精微物质中有着信息。”[32]

2. 李乃民说:“《老子》曾说:‘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意思是说,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且拥有能量、载有信息流动着的物质。”[33]

3. 彭亚非说:“大美的道象虽然可以感知,但却不能看作是外化的形象。道象作为审美对象,不是主体的对象化,而只是本体的自显现。《周易·系辞传上》上说:“见(现)乃谓之象。”其意是说,道象不是媒介,不是手段,甚至不是方式,它就是显现本身。诚然,道之象也可以看作是某种信息的传达,因为‘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二十一章》)。但它却不是信息载体而本身就是信息。”[34]

4. 戈国龙说:“从现代角度言,‘物’可以理解为‘物质’或以‘物质’ 为主的方面,‘精’可理解为‘能量’或以‘能量’为主的方面,‘信’可理解为‘信息’或以‘信息’为主的方面。”[35]又说:“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在老子的语境中,这是说道之中这个精微的存在是非常真实、真切的,是确确实实可以感受到的,这个精微的存在是有凭信的,是含有信息的。与前面‘其中有物’‘其中有精’联系起来,我们可以说,老子所感知到的道是一种浑然的存在,它本身是无法以有限的语言去说明的无限存在;但从主体感知的角度,我们可以感知到这个无限的存在中具有‘物’‘精’‘信’三个面向,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36]

5. 罗先汉说:老子认为, 道成为物的过程, 是恍恍惚惚的(‘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其中既有景象(‘其中有象’) , 又有实物(‘其中有物’) ;实物中还有精细的单元(‘其中有精’)。这精细单元是千真万确的(‘其精甚真’), 其中就有信息(‘其中有信’)。[37]

6. 何新将“其中有信”句翻译为“其中有信息”[38]。又说:“老子认为宇宙的本质是信息——信息是一个非常现代的概念,但在《老子》书中已经出现。老子书第21章:‘幽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个‘信’,是指一种周期性,其实就是今天所谓‘信息’。”[39]

7. 李航说:“老子还说:‘其中有信。’有什么信,当然是宇宙初始的信息。霍金不就是通过黑洞的存在而证实宇宙诞生时的状况的吗?”[40]

8. 刘钢说:“老子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中有象兮!恍兮惚兮,中有物兮!’也就是说,‘道’这个东西所呈现出来的是些恍恍惚惚的东西,不是清澈澄明的,是‘兆’或说是‘兆头’。但是不要以为这些模模糊糊的东西不准确,而不‘信’。所以老子又说:‘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庄子·德充符篇》对这句话的解释为:‘夫道有情(精)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也就是说,‘道’所给出的东西是有内容的,不是虚无缥缈的,是‘真’东西,可以传达,但我们没有能力全部接受,可以得到,但却不可见其全貌。通过什么传达呢?通过‘信息’,但是我们永远也无能力接受全部的‘信息’,用现代的话来说,‘信息’永远是不对称的,之所以不对称就在于人是有限的。”[41]

9. 谢清果说:“‘其中有信’可以理解为‘其中有信息’。结合该章意思来看,可以认为,老子之‘信’当是依附于物质而不同于物质的某种存在。虽然老子未明确提出‘信息’这一概念,但不可否认,他以超前的认识能力揭示了这一既不同于物质,也不同于能量的存在。”[42]

10. 王西平说:“笔者认为‘信’类似于今天所说的‘信息’……综合以上诸家诠解, ‘其信在中’也好,‘信验’‘趋机若响’也好,都包含有‘信息’传达的意思。”[43]

(五)信作“信奉”“信念”义

吴怡《老子解义》综合前二义,说:“这个‘信’字有两重意义,一是指‘诚信’于内,即是指‘真’;一是指‘信验’于外,就是指它的作用可以征信,使人确信不疑。这个‘信’字的重要,乃是把‘道’从‘恍兮惚兮’的物象中超拔了出来,从‘窈兮冥兮’的神秘中落实了下来。这个‘信’是道与万物的交感的桥梁。”[44]

他后来又将信字解作“信奉”“信念”,其说:“什么是‘信 ’?首先是一个对‘真理’的信,我们看宇宙、人生历史的发展,任何东西发展到极端,都会走下坡,这是真的‘信’。这就是道的作用,真正的道理。‘信’也是‘作用’,从道的作用里面,我们会悟出来人生是不是真的有道,虽然我们用眼睛,用耳朵,用手抓不住这个‘道’,但可以由‘信’去把握它,这与人们信奉宗教、西方人信奉基督是一样的,信神、信佛、信上帝,都是看不见、抓不到的,但却可从信念里面去体验。”[45]

 

 

三、从文字学了解信字诸义

 

《说文解字》谓:“信,诚也。从人言,会意。”[46]此字,甲骨文中尚未发现。传世古文字中,其或从人从言作信;或从人从口作㐰;其字型或左右交换,或变人为千(表示“十百”之意的千,原本假借人字之形之声。后来表示一千时,就在人字上加形符一,两千则加形符二,三千则加形符三,作之形。而合体字的表示千之意时,也变为形声字了。至于信字中变人为千,是讹变,还是表意,尚未得悉其情),或以心易言,作等形[47]。按:信字偏旁虽谐声,实亦会意字。其本意,大致是人之言语所传达的音讯(信息)之意。在伦理(如儒家之“信”和佛教、道教所说的“不妄语”)和名实相符的要求下,强调所言与心意相合,即如《墨子·经上》说:“信,言合于意也。”[48]故有从心之信字——(訫);也强调言者、传言者(如信使)所言与事实相合,即是所谓的诚实、诚信之意,所谓“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49];更进一步的话,则前言当与后事相合(言而有信),所谓“期果言当谓之信”[50]。其所言当与事实相符,故有符契(符信)之意。再而引申为无疑、不欺之意。

所以说,除假借之外,诚信及其相关联的诸意并非信字本意。而“信验”之说,也只是在符契之意上的发挥。其本意,原是表达思想的人言,引而申之,即与后世所说的“信息”之意相同。汉语中的信息,大致是取音信之信字与消息之息而合成之词,原指音信之消息。进一步说,物事的生发与消亡(消息)之间本身就有许多讯息,故称信息。

信,与讯近义,但讯字提供音信和信息者处于被动的状态(讯,甲骨文作 等,金文作等,其中从口从糸,会意字,象缚人手足而讯问之),而信字提供音信和信息者处于主动的状态。

 

四、“其中有信”释义

 

《老子》书中,与信字相关的语句,还有“言善信”“信不足,焉有不信”“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夫轻诺必寡信”“信言不美”诸句,这些信字,可以释作诚信、信实之意。将将“其中有信”之“信”字做同样的解释,也可以说得通。如果将之解作“消息”“信息”,更接近信字本意与《老子》本意——不过,恐怕不是较低层次境界所感知的信息,也恐怕与现代的“信息”观念有异。如果释作“信验”,则其意有所引申。但假借做“伸”“神”,则显得比较牵强了,因为:道因虚无中的能量运化而从无生有的化生万物,而不是象天神那样“引出万物”;道“象帝之先”,而不是一般所说的“神明”。

从文本看,本章在描述“道之为物”之物的相状之后,引出一个“信”字。又由“信”字引出“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众甫”各家解释不同,为了便于后文叙述,笔者给出自己的释意:甫,甲骨文作,原意为圃。又其字象圃中之苗初生之形,故有才、始之意。众甫即万物始生之初。其字后讹变成从父从用,就有了父意)。这个信,就应该与“名”“阅”相关。名,指强为之名,即为大道施设之名。阅,阅视之意,大致同首章之“观”。为什么会给恍惚混成之物安立一个道的概念呢?因为此物中有“信”,因其信息,而取其名。为什么得其信即可阅众甫呢?因为已入“众妙之门”,故能“既得其母,以知其子”。经过这样的思考,信字之意,已将跃然而出。

因此,笔者以为“其中有信”之信字,即是音信、信息之意。“其中有信”,即是其中有消息或信息之意。但是,其信息,是混成之物本具的。而混成之物本具的特殊信息,即是万物最初、最基本的信息(这一点笔者和胡孚琛[51]、李航认知相似,所谓“宇宙初始的信息”)。因其本具,故能与其信息同步后得知此物为天地之根、万物之母而给它取个大道之名(道,化导诸物之生成、之归复,且导之以径路);也因其本具,故能“以阅众甫”能“与天地精神往来”。如果从玄学角度说,此境界中的信息虽然有着生灭变化,但其存在时却是共时共处(“全息”)的,所谓“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故能“遍知天下”“智周万物”。

 

五、尾语

 

信字之意已如上说,按其本意解释最符合《老子》原意。最后,我们把本章连贯的意译一下([]号中的文字,为补足语意而增加):

甚大之德所容盛的,惟是大道。虚无之道[无名无形,但当它]运化成物[之后,就有个混成的东西出来],此物如波光飘忽明灭(恍恍惚惚)。惚啊恍啊,其中似有相状。恍啊惚啊,其中似有妙物。窈啊冥啊,其中有着精微不可见之气(“精也者,气之精也”)。精气非常充实真切(“真”),又蕴含着[万物的初始]信息(“信”)。今来古往,追溯其名,[因感知其化育万物、归复万物的信息,故而给它安立一个大道之名,也因此知][依信息而有的真实之]名不会消去,我凭借它来阅视众物之始。我怎么能够知道万化之始[的美妙]状态呢?就依据于此。

可见,道之所成的混成之物,既是精微的存在(精),也有运化之力(生、复),还有玄妙的信息(信)。按照今天的话来说,它是物质、能量、信息一体的宇宙最初始状态的东西。依道家之论,此种观念不是抽象推理得出的,而是实际感知之后用语言表述出来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从生命自身的炼养去感悟宇宙本原的方式,非常值得研究探索。



[]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参照简帛本最新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56页。

[]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第119页。

[] 王弼:《道德真经注》,《道藏》第1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缩印本,第277页。

[] 李隆基:《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道藏》第11册,第765页。

[] 黄元炳:《老子玄玄解》,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13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121页。

[] 顾欢:《道德真经注疏》,《道藏》第13册,第294页。此疏,疑非顾欢之作,乃宋人掇拾而成。参考:任继愈:《道藏提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508页。成玄英疏有类同之语:“玄道无心,有感斯应,信若四时,必无差爽。”见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道藏》第13册,第408页。

[] 吕知常:《道德经讲义》,《老子集成》第4册,第247页。

[] 时雍:《道德真经全解》,《道藏》第12册,第591页。

[] 德清:《老子道德经解》,《老子集成》第7册,第408页。

[] 陆希声:《道德真经传》,《道藏》第12册,第123页。

[11] 佚名:《道德真经次解》,《道藏》第12册,第615页。

[12] 林希逸:《道德真经口义》,《道藏》第12册,第704页。

[13] 吴澄:《道德真经注》,《道藏》第12册,第790页。

[14] 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老子集成》第4册,第410页。

[15] “琼钟一扣,玉洞双开”句,人多不解其意,其实俞琰都有说明。《席上腐谈》谓:“欲知时辰阴阳,常别以鼻。鼻中气阳时在左,阴时在右。亥子之交,两鼻俱通,丹家谓‘玉洞双开’是也。”《周易参同契发挥》谓:“神明者,天机也。如欲盗其机,必先虚其心。心虚则神凝,神凝则息定,息定则‘两畔同升共一斤’,而神明自来也。”又谓:“以吾身之神灵合天地之神灵,则内真外应,巽门于定中豁开,而‘两畔同升合为一’矣。”还说:“致虚极,守静笃,不可以一毫思虑加乎其间。当其寂然不动、万虑俱泯之时,河海静默,山岳藏烟,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八脉归源,呼吸俱无。既深入于窈冥之中,竟不知天之为盖、地之为舆,亦不知世之有人、己之有躯。少焉,三宫气满,机动籁鸣,则‘一剑凿开浑沌,两手擘裂鸿濛’,是谓无中生有。”《吕纯阳真人沁园春丹词注解》谓:“然吾何以知身中之一阳生也?盖弹指声中巽门豁开,而心觉恍惚之时是也。”对照可知,息定即“呼吸俱无”。巽门、玉洞指鼻。而琼钟一扣,即是“弹指声”。所谓弹指声,大约与施肩吾《灵响词》之“灵响”、伍守阳所说大药生时之“脑后鹫鸣”相类。

[16] 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道藏》第20册,第202页。

[17] 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道藏》第20册,第203页。

[18] 陈致虚原著,盛克琦、周全彬编校:《金丹秘要 道教陈致虚内丹修炼典籍》,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126页。

[19] 盛克琦:《明道秘旨》,北京:华夏出版社,2018年,第47页。

[20] 李西月:《道德经注释》,《老子集成》第10册,第450页。

[21] 南怀瑾:《我说参同契 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45页。

[22] 陆西星:《老子道德经玄览》,《老子集成》第6册,第583页。

[23] 陆西星著,蒋门马校注:《南华真经副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98页。

[24] 胡远濬:《老子述义》,《老子集成》第13册,第345页。

[25] 成上道:《老子心印》,《老子集成》第15册,第89页。

[26] 黄润玉:《道德经附注》,《老子集成》第6册,第214页。

[27] 张之纯:《评注老子菁华》,《老子集成》第15册,第182页。

[28] 于省吾:《双剑誃群经新证 双剑誃诸子新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341页。

[29] 卢育三:《老子释义》,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114页。

[30] 吕建新、李晋瑞:《“信息”的源流发展及内涵详考》,《图书情报工作》2009年第8期,第47-49页。

[31] 《二程外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9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46页。此句大意是:程颐(正叔)欲见王筌,人虽未到,但王筌已经感应到其“信息”到来,而且其“信息”非常强烈。

[32] 普颍华:《中国写作美学》,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264页。

[33] 李乃民:《非药物疗法》,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6页。

[34] 彭亚非:《先秦审美观念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年,第215页。

[35] 戈国龙:《道教内丹学中的“顺逆”问题》,《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4期,第58页。

[36] 戈国龙:《丹道今诠 乐育堂语录注解》,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245页。

[37] 罗先汉:《关于广义信息论的探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426页。

[38] 何新:《古本老子“道德经”新解》,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年,第206页。

[39] 何新:《哲学思考》,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2013年,第195页。

[40] 李航:《道纪》,北京:同心出版社,2007年,第21页。

[41] 刘钢编著:《信息哲学探源》,北京:金城出版社,2007年,第122页。

[42] 谢清果:《老子“信”思想的传播学研究》,谢清果等:《中国视域下的新闻传播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647页。

[43] 王西平:《老子辨正》,西安:三秦出版社,2015年,第111112页。

[44] 吴怡:《老子解义》,转引自李水海:《帛书老子校笺译评》下册,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707页。

[45] 吴怡;《人与经典 老子》,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22年,第167页。

[46] 丁福保编纂:《说文解字诂林》,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2945页。

[47] 信字古文字字例,参见《古文字诂林》第3册,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1999年,第910页。

[48] 墨翟:《墨子》,《道藏》第27册,第273页。

[49] 《春秋谷梁注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5册,第680页。

[50] 贾谊《新书·道术篇》谓:“期果言当谓之信,反信为谩(《说文》:谩,欺也)。”徐莹注说:《新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76页。

[51] 胡孚琛说:“内丹学认为,在宇宙创生之前,是虚无的道体状态。在宇宙创生之时,先有一气产生,这种先天太乙真气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宇宙初始信息。”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  道家·道教·仙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63页。与其说不同的是,笔者认为混成之物(或称一气)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本具信息。



文章已刊于《中华老学》


當下書房
为振兴强盛国家而读书,为救度利益一切众生而读书;我读,你也读。努力读本科书、努力读课外书,无论任何年龄也不停读书,这是容易取得成功及无负此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为自己而读书是小乘,为国家而读书是中乘,为众生而读书是大乘。#常观世音微语录#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