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的苦难,巴赫最懂!——《主啊!垂赐怜悯》

文摘   2024-09-24 12:06   广东  
Where words leave off, 
music begins.

巴赫《马太受难曲》选段
歌调《主啊,请垂赐怜悯!》

马友友大提琴演绎版

声乐版

在“巴洛克音乐——巴赫的臻美音乐1“一文中我曾介绍过巴赫的生世,巴赫虽然出身于音乐世家,但年幼时就遭遇父母双亡,以后长期寄居于生活并不富裕的哥哥家中。他从小就体验了生活的艰难,参加过“乞童歌队”以唱歌乞求施舍。成年后巴赫靠管风琴和小提琴演奏才能在德国各地教堂工作,但当时不论是他的音乐还是他的言行以及倔强的性格都不被教会所接受。他与教会及主持格格不入,工作很不顺心。后来他离开教堂去魏玛宫廷担任管风琴师、乐队长,又遭遇因拿不到薪水而被迫辞职,结果反被监禁了一个月。虽然巴赫后来在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谋到了乐长职位,同时还负责莱比锡所有教堂的音乐工作,但巴赫在教堂的工作始终都受制于教会的约束,为了谋生,巴赫几乎一生都是一边工作一边与教会进行着顽强的斗争。巴赫的婚姻家庭生活也遭遇了中年丧妻之痛,他的第一任妻子(他的堂妹)在他35岁时去逝,并为他留下了四个孩子。好在巴赫于第二年娶得了教堂年轻的歌手,又孕育了13个孩子(最终只有5个存活下来)。庞大的家庭给予巴赫亲情欢乐的同时也带给他巨大的经济压力。为了生活和生存,他甚至不止一次给达官贵人写信求助。所以,巴赫生前同当地普通的民众一样是卑微的、世俗的,穷困的,即便他在教堂担任乐长职务,依然被教会和达官贵人们视为卑贱的奴仆。巴赫的音乐才华在生前是没有人认可的。在西方音乐史上,对于人情世故、世态炎凉也许没有人比活了65岁的巴赫体会更深。当人们从历史的遗迹中发现巴赫的音乐才华并赐予他“近代音乐之父”的美誉时,距离巴赫逝世已经过去了一百年之久。

巴赫生前曾是虔诚的新教徒,他先后创作了5部受难曲,最终只流传下来两部《马太受难曲》和《约翰受难曲》。而正是这部《马太受难曲》在巴赫去逝一百年之后被门德尔松发现并指挥公演后,音乐学家们才开始注意和研究巴赫的音乐,巴赫才终于在西方音乐史上获得了他应有的地位——“近代音乐之父”。

《马太受难曲》是巴赫在1729年于莱比锡根据亨利奇在1728年从《圣经》中《马太福音书》的第26及27章所编写的文字谱曲。在这部作品中,巴赫调用声乐和器乐的一切表现手段,着重描绘耶稣一生中最悲怆的那段经历——受难的情景和最后的死亡,以及各种不同身份的人对耶稣受难不同的反应。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折射,如受难曲中众赞歌所唱的“世界真虚伪,拒绝了公正”,巴赫通过宗教题材影射了当时包括他在内的普通民众所经受的现实苦难,抒发了他对于人类经受的苦难、痛苦的悲悯与同情,以及对和平幸福生活的渴望。

巴赫是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最高成就者,在这部《马太受难曲》中,巴赫运用复调音乐与和声,把人类用语言文字难以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完整且深刻的表达出来。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英国作曲家休伯特.帕里爵士评价说:“《马太受难曲》是所有宗教音乐中最伟大、最丰富的典范”。

《马太受难曲》全曲共分两部分,一共78首乐曲,包括独唱、合唱及乐队和声伴奏。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让我百听不厌的是第二部中第47首女低音歌调《主啊,垂赐怜悯!》。这段歌调仿佛是来自身处苦难中的人们发自心灵深处的呐喊,是巴赫音乐中最具悲悯情怀、感人至深的一首乐曲,常常听得我泪流满面!

这些天国际新闻关于巴勒斯坦和黎巴嫩的惨状,让我倍感沉重。战火在中东大地上蔓延,历史总在不停地重演,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垂死的挣扎势必将伤及全世界更多无辜的生灵。对于长期生活在战火肆虐中的人们,此刻是多么渴望和平能早日到来啊!

--END--在音乐的律动中获得心灵的丰盈,在美的意境中涵容对音乐恒久的热爱.

午后音乐时光
生活中有四件事会改变你:爱、音乐、艺术和失去。前三件事让你充满激情,最后一件事使你变得勇敢! (宗萨钦哲仁波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