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挽歌催泪盈——柴可夫斯基《A小调钢琴三重奏》
文摘
音乐
2024-04-04 20:37
广东
(杜普蕾是上世纪英国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也是一位具有鲜明个性的女性演奏家。如果您看过根据她的生平改编的电影《狂恋大提琴》,我相信您将永远都无法忘却那个身患癌症后惨遭丈夫背叛、万念俱灰的40多岁的女人凄怆的身影和令人柔肠寸断的琴声。对于悲伤哀婉的旋律,恐怕没有人比她演绎得更凄绝感人,如杜鹃啼血,那是用生命和眼泪在演奏。)第二乐章
(上世纪俄罗斯著名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的琴声没有杜普蕾那么凄绝断肠,更多了一种看惯春秋演义后的豁达和沉思,一种“石鳞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的感受,几分苍凉,几分寂寥,,让人心里沉甸甸地,醇绵厚劲,久久不能散去。听他演绎的大提琴,像是在听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对你讲述着人生与艺术的哲学。)之前我在“青春的呐喊——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一文中曾介绍过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曾被当时著名的钢琴家、莫斯科音乐学院创始人尼古拉·鲁宾斯坦粗暴的批评为庸俗、琐碎,尽管如此,柴可夫斯基依然视尼古拉·鲁宾斯坦为挚友,在鲁宾斯坦逝世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创作了这首钢琴三重奏,标题为《纪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并在鲁宾斯坦逝世周年忌日举行了首演。根据柴可夫斯基本人的回忆,1873年5月,他与鲁宾斯坦结伴去莫斯科郊外散步,曾路遇一个农民,鲁宾斯坦给其食物并邀他唱民歌。所以在这部作品的第二乐章中,柴科夫斯基引用了当时农民所唱的歌曲的旋律来表述当年一起散步的情景,以表示对鲁宾斯坦的纪念与怀念。第一乐章为悲歌乐章。先由大提琴奏表现沉痛悼念的第一主题,小提琴与钢琴予以发展,更增添了一种催人泪下的悲剧意味。接着由钢琴有力的表现出第二主题,小提琴、大提琴从渐慢到渐强的表现第二主题(这一段即为音乐专业术语中的“呈示部”)。之后对第一和第二主题予以发展,第一主题发展成热情美好的回忆,回忆曾经一起散步的快乐场景;第二主题变调发展成感伤和悲痛,表达对友人逝去的悲痛和惋惜(这一段称为“发展部”)。最后以小提琴先后再现第一、第二主题,并以第一主题结束这一悲歌部分。(这一段称为“再现部”)。第一部分是民歌主题与变奏:首先由钢琴表现出主题,这个主题就是柴可夫斯基与鲁宾斯坦散步时遇到的农民所唱的歌曲的旋律。接着由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共同对这一主题展开11段变奏;第二部分是变奏终曲与尾奏。在一段热情而有力的变奏之后,大提琴、小提琴奏再现第一乐章第一主题,钢琴以琶音作装饰后,再奏一段送葬进行曲变奏,最后以大提琴复奏第一主题结束全曲。在这部作品中,柴可夫斯基在乐曲一开始就以大提琴吟唱一段催人泪下的挽歌(即第一主题),表达对友人逝去的悲痛和不舍。这段挽歌贯穿了全曲,在结尾处作者仍以大提琴再次吟唱这段挽歌而结束,首尾遥相呼应,悲痛和不舍之情亦贯穿了全曲。“一曲挽歌催泪盈”,每当这段挽歌的旋律响起,我的泪水总是夺眶而出,止不住地在脸上奔流。论挽歌,柴可夫斯基的挽歌的旋律和艺术感染力几乎无人能及!
--END--在音乐的律动中获得心灵的丰盈,在美的意境中涵容对音乐恒久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