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阿巴拉契亚之春》
演出视频
《阿巴拉契亚的春天组曲》
现场演奏视频
波士顿交响乐团演绎音频
这首《阿巴拉契亚的春天组曲》是20世纪美国民族乐派代表人物艾伦·科普兰根据他为舞剧《阿巴拉契亚之春》谱写的音乐改编而成的管弦乐组曲。
科普兰于190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一个俄罗斯犹太移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杂货店的店主,科普兰对于音乐艺术的热爱完全出自他个人的本能。13岁时他跟从一位钢琴老师开始音乐学习。中学毕业后他就去往纽约师从德沃夏克的学生戈德马克学习欧洲传统音乐的和声学和对位法,之后科普兰又到法国巴黎向法国作曲家布朗热学习。在布朗热的影响下,科普兰接触了西方许多当代的音乐家和他们的作品。24岁的科普兰学成后回国,开始了执教和作曲生涯,并积极参与许多音乐社会活动。期间曾受聘于哈佛大学教授音乐将近十年。当时美国作为新生的移民国家,还没有自己的传统音乐文化。科普兰利用所学到的欧洲古典音乐知识开启了对美国本土音乐的创作探索,最终形成用通俗的音乐语言表现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美国本土风情的创作风格,成为美国民族乐派重要的代表人物。其著名的代表作有《林肯肖像》、三部舞剧音乐《小伙子比利》、《牧场竞技》和《阿巴拉契亚之春》等。
1944年科普兰受美国现代舞之母玛莎·葛兰姆之托,为芭蕾舞剧《Appalachian Spring(阿巴拉契亚之春)》谱写音乐。这部作品的成功让科普兰获得了1945年的普利策音乐奖,也是科普兰最为人们所熟知和喜爱的一部代表作。
舞剧《阿巴拉契亚之春》是以十九世纪美国东北部的宾夕法尼亚州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为背景,描写了一对拓荒者(农夫和他的新娘)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在新盖的农舍里举行婚礼,邻居们(有拓荒者、女先驱者、教士和他的信徒们)纷纷前来祝贺、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用科普兰本人的话讲,这部舞剧及配乐所要表现的就是美国的先锋精神,青春与春天、乐观与希望。
科普兰后来根据其舞剧配乐改编而成的管弦乐组曲《阿巴拉契亚的春天组曲》共由八首乐曲组成:
第一首乐曲从非常慢的慢板开始,单簧管明亮而轻柔的,悠悠然缓缓上行的旋律,仿佛一道熹微的晨光穿越山脉洒向辽阔而静溢的大地,山脉下一片宁静祥和、春意盎然的田园风光,一股清新、自然、纯朴的山野气息随着音乐扑面而来。紧接着乐曲加快速度,呈现出阿巴拉契亚山脉春天生机勃发的景象;
第二至第五首乐曲表现的是前来参加婚礼的人们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和淳朴乐观的精神风貌。有新郎新娘相亲相爱,深情起舞的情景,有教士和信徒们明快活泼又略带诙谐趣味的舞蹈情景,还有新娘抑制不住内心的幸福喜悦翩翩独舞时的情景。
第六至第七首乐曲再现了阿巴拉契亚山脉辽阔壮丽的风貌和山区一片宁静祥和、生机勃发的春天的景象。
第八首乐曲源自阿巴拉契亚山区流行的一首赞美诗《质朴的礼物》,经变奏复奏,最后在赞歌般宁静的气氛中结束全曲,表示婚礼结束,新人携手步入新房。
科普兰在这部组曲中采用西方古典音乐的创作手法,叠加美国本土民间音乐和文化元素,呈现出美洲新大陆开创时期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拓荒者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恬静优美、自然纯朴,同时又充满梦幻和想象,具有浓郁的美国乡村气息和风景画一般的绚丽色彩,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这部作品既是一首拓荒者的颂歌,也是一部精致的乡村音诗,完美呈现出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所特有的精神面貌和时代气息,对于70后及之前出生的人,这部作品会给我们一种似曾相识的怀旧感。
时光匆匆,岁月荏苒,时代车轮滚滚向前飞驰,曾经的一切都已一去不复返。就让我们在科普兰的音乐中重温那个民风淳朴的时代、那段充满梦想、充满希望、纯真而快乐的青春岁月吧!
--END--在音乐的律动中获得心灵的丰盈,在美的意境中涵容对音乐恒久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