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农库特指挥演绎
第一二乐章视频
(这个视频有一点点模糊,我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视频版本与您分享,是因为舒伯特的音乐不论是其艺术歌曲还是管弦乐曲,质朴是其最深层的底蕴,是在质朴的底蕴之上呈现出浪漫的激情、丰富多姿的旋律和高远的意境(贝多芬的音乐其实也是这样的)。因为质朴,才更彰显出大气磅礴的气势和激越人心的力量。我个人感觉,在富特文格勒之后能把这一质朴的底蕴表现得最好的当数切利比达克和哈农库特。网络上有卡尔·伯姆等许多指挥家更加清晰的视频版本,朋友们可以比较一下感觉。)
富特文格勒指挥柏林爱乐音频
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哈农库特指挥皇家音乐厅音频
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
第四乐章
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的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生前还创作了9部交响曲。其最后一部交响曲《C大调第九交响曲》(后人亦称为伟大交响曲)于1825年开始创作,1828年3月份完成。起初舒伯特希望此曲可以由维也纳的"音乐之友协会"演出,但是该协会认为这部作品太长未予以演出。这一年,舒伯特因病去世,此曲手稿留给了他的兄长斐迪南。直到1939年才被舒曼发现并安排协助此曲的演出,最终在莱比锡布业大厅管弦乐团首演此曲。
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比舒伯特小近13岁,他是在舒伯特去世之后的第11年(当时舒曼29岁)前往维也纳拜访贝多芬和舒伯特的墓,在归途中拜访了舒伯特的哥哥斐迪南,斐迪南拿出舒伯特的许多遗物给他看,舒曼说他当时看到这些东西兴奋得抑制不住浑身发抖。他后来将其中一些遗作以《遗物》为题发表在他主持的《音乐新报》上,让世人重新认识了舒伯特的价值。
在这次拜访中,舒曼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舒伯特的 “C大调第九交响曲”。他认为它具有"天堂般的长度",并且高度评价了这部交响曲:"谁若是不知道这首交响曲,那么可以说他对舒伯特知道得不多。"他认为当时的交响曲多数"都只是贝多芬的微弱的回声而已",是"海顿和莫扎特敷粉假发的可怜剪影,而这假发下面是没有头脑的"。而舒伯特的这首交响曲的意义在于"绝不只是优美动听的旋律,绝不只是表达已经被音乐家表现过成千上万次的喜悦和悲哀的情绪而已,它还蕴蓄着更多的东西。这首交响曲把我们引入一个好像从未到过的境界之中"。舒曼还在评论稿中写道:"这首交响曲,除了具有炉火纯青的作曲技巧以外,还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精细入微的明暗色调,它的每一个细节都具有深刻的表现力,全曲充满了我们已经很熟悉的舒伯特的浪漫情调。他这些神妙的漫长的乐曲,正像长篇小说一样滔滔不绝,难以遏止,而又绝不使人厌倦;恰恰相反,它有很大的吸引力,能把读者愈来愈深入地引进他的创作天地之中,流连忘返。"
舒曼回到莱比锡,将舒伯特的这首交响曲交给勃列特考普夫与格尔特出版公司出版,并送给万豪斯音乐会主办机构。最后,他的极力推荐和努力终于有了结果:由门德尔松指挥,在莱比锡音乐大厅演出。舒伯特生前一辈子都没有听到自己创作的交响曲,更不用说这首在他逝世之前才完成的第九交响曲了。如果没有舒曼的坚持,恐怕后人都没有机会听到这首堪比天堂般的长度的充满诗意和想象的交响曲。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舒曼与舒伯特的这段隔世情谊,让人不胜唏嘘。
这首交响曲一经问世就震惊四座,虽稍晚才得到发表,但仍是19世纪最重要的交响曲之一。舒伯特音乐中的诗意与想象在这首交响曲中达到了巅峰。他的笔到意随、音飞乐杨的创作风格,在西洋音乐史上大概只有莫扎特能与之匹敌。尤其是乐曲第三乐章,每次听完,我都会在心底问上苍,苍天何以妒英才?
第二乐章是优美的行板。如歌一般的旋律,循序渐进的节奏,真挚细腻的情感,一会儿炽烈似大海中的波涛奔涌而来,一会儿温柔如山中清泉潺潺而出。诗意与热情并驾齐驱。
第三乐章诙谐幽默的旋律,似欢乐的人群载歌载舞,又有英雄般豪迈的气概。似烟花绽放般,几经往复,让人顿生荡气回肠、酣畅淋漓的快感。
第四乐章热烈奔放的旋律似火山爆发般响彻云霄,铿锵有力的节奏似英雄凯旋归来的步伐,令人振耳发聩、感奋不已。
后人称这首交响曲为《伟大交响曲》,我想其伟大之处不止于其天堂般的长度,更在于其在质朴的底蕴之上呈现出浪漫的激情、丰富多姿的旋律和高远的意境。
在音乐的律动中获得心灵的丰盈,在美的意境中涵容对音乐恒久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