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 | 道教雷神崇拜与世俗生活——以榆林窟第 23 窟雷神图像为中心的考察研究

文化   2024-11-04 13:48   山东  

道教雷神崇拜与世俗生活

——以榆林窟第 23 窟雷神图像为中心的考察研究


李 国

摘要:雷神的神性、神职及形象在古今中外各民族中虽然存在着差异,但不少民族都视雷神为最高的自然神。道教所塑造的一大批雷部将军元帅的形象,丰富了我国古代的雷神信仰,并留下了许多雷神的绘塑画像,成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珍贵的文化遗产。榆林窟第 23 窟壁画中的雷神,就是明清时期保存较为完整的示例,弥足珍贵。


关键词:榆林窟  道教  雷神  图像研究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道教神系的渊源甚古, 人们崇奉的众多神灵都能从其中找到他们的源头。在道教庞大的神仙体系中, 雷部就是其中的一个。雷神崇拜, 源于中国先民对自然的崇拜。在诸多自然天体现象中, 最令人恐怖的莫过于雷鸣电闪。因此, 雷电受到原始人类的格外崇敬, 雷神便成为最早的自然神之一。在远古时代, 不少民族曾奉雷神为最高的神, 当 “天” 或 “上帝” 观念产生之后, 雷神的地位才由至尊神逐渐降低为天的从属神, 但我国民间对雷神的崇拜风俗自古迄今一直未曾间断。榆林窟第 23 窟是一个集道教传统与民间诸多传说于一室的洞窟, 历史底蕴深厚, 文化内涵丰富, 塑画风格独特。明末清初, 洞窟绘塑艺术水平虽相对较历代逊色, 但第 23 窟这些道塑道画或民俗绘画在莫高窟及河西其他石窟中却未曾集中出现过, 这些珍贵的道教绘画与民俗艺术遗存, 为研究明清以来宗教史提供了第一手真实的图像资料。主室南壁雷神图像, 对我们研究雷神崇拜及雷神形象的演变以及宗教信仰的变迁, 具有非常重要价值。本文就榆林窟第 23 窟壁画为主的这些雷神图像试作粗浅的分析, 以求对雷神形象的演变过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一、榆林窟第 23 窟主室南壁雷神探析

榆林窟第 23 窟, 始建于唐代, 宋、 清两代重修。甬道南壁东端唐画十一面观音一身, 穿道西侧上部唐画说法图一铺;北壁东端唐画十一面观音一身、 菩萨一身, 穿道西侧上部宋画说法图一铺、 女供养人三身。主室东、 南、 北马蹄形佛床上塑道教全真七子等神像十五身。窟顶中央画纸本乘鹤手捧阴阳鱼仙翁一身, 四周帖纸画八仙图。四壁以道教神仙故事为主体, 上下四角与门沿画墨地空白团花云纹边饰。西壁画佛道相争,灵官护法, 邱、 刘、 谭、 马四徒敬抬王祖灵柩归关西;东壁画铁链树锁邱处机, 丞相、 州官龙门洞拜谒邱处机;北壁画达摩嘲观歌妓场道徒刘处元肚脐饹饼、 腋窝挟壶烧水; 南壁画重阳醉卧仙桥, 达摩度化刘真人, 赵州桥下王祖化穷磨砖点醒郝太古, 雷劈仙道图等等道教故事。

主室南壁彩绘雷劈藏列地府道祖重阳跪拜师祖钟、 吕二仙图中, 雷神兽首人身, 鹰勾嘴, 倒八眉, 怒目圆睁, 两耳高竖, 赤发, 头戴天丁冠;裸上身, 肤色紫青, 仅着红短裙, 足踏黑白相间彩云, 左手持钻, 喷射出红、 黑两道霹电, 右手推椎, 击打四周圆形 5 连鼓(图 1)。

图 1  榆林第 23 窟南壁  雷劈仙道图

榆林窟第 23 窟这一雷神形象, 明显具有道教经籍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部下天神邓元帅的特征。

中国民间传说和道教经籍中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部下的天神, 常以邓元帅为首。雷部邓、 毕、 刘、 辛、 庞等五元帅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 在一些道观中设像供奉的雷部五帅。

道经说雷神执掌五雷, 是众生之父,万灵之师, 掌握生杀大权, 专门惩处恶人。 道经中邓天君被称为 “雷霆欻火律令大神炎帝邓天君”, 头戴天丁冠、 凤喙、 背生肉翅、 手持雷钻、 雷锤。《道法会元》 卷 56 记载:“雷部有欻火大神, 姓邓, 名伯温。昔从黄帝战败蚩尤, 封河南将军。大神见黄帝登天, 遂弃位入武当山, 修行百载, 能随炁升降。又见世人不行忠孝, 杀害侵欺, 以强凌弱, 国王辅弼, 不能制御。遂日夜发大愿, 欲为神雷, 代天诛伐此恶逆。念念不绝, 怒炁冲天, 忽一日变凤觜银牙, 朱发蓝身, 左手持雷钻, 右手执雷锤, 身长百丈, 两腋生翅, 展开则数百里皆暗, 两目放火光二道, 照耀百里, 手足皆龙爪, 飞游太虚,吞啗精怪, 斩伐妖龙。蒙上帝封为律令大神, 隶属神雷。” 《太上说朝天谢雷真经》也说:“昔雷霆邓元帅, 於玉笥山修行五十二年, 奏呈玉帝, 陈说承天开化, 扶教度人, 发大誓愿, 灭天下不忠不孝之人, 及断鬼魔侵害人物, 一切为祸妖邪, 救生度死。忽功行圆满, 蒙上帝诏命, 召赴陛前, 赐金丹一粒吞服, 变成凤觜形翼, 仍封为欻火律令大神, 以金锤凿各一付之。身长一丈, 赤发蓝身, 手足皆为凤爪, 受令行事, 断天下不忠不孝之人、 鬼祟之魅、 一切害民之类。”

《夷坚志补》 卷 23 :“宗室赵善蹈, 少时遇九华周先生传灵宝大法, 行持多显效。 筑坛行法, 见神人火焰绕身, 曰:‘吾天元考召邓将军也。’ ” 宋时称之为 “天元邓将军”。《常熟县私志》 记载, 致道观有雷神殿。前以 “律令大神邓元帅” 为首。在 《集说诠真》 中也有:“雷神像, 若力士, 裸胸袒腹, 背插两翅, 额具三目, 脸赤如猴,而下颏长而锐, 足如鹰鹯, 而爪更厉, 左手执楔, 右手执槌, 作欲击状。自顶至傍, 环悬连鼓五个, 左足盘蹑一鼓, 称曰雷公江天君” 的记载。莫高窟初唐第 329 窟壁画身图 2 明代纸本设色 邓伯温如力士、 背有两翅、 形似猕猴的雷神形象与 《集说诠真》 所载传统雷神 “状若力士, 裸胸袒腹, 背插两翅, 脸赤如猴” 形象描述极其相似。另外, 《封神演义》 中称为邓忠, 《西游记》 中称为邓化, 都是指邓元帅。民间邓天君法相身体长达一百丈、 两肩生有羽翼, 两眼发火光, 鸟嘴、 红发、 青面, 左手持钻, 右手握锤, 威风赫赫,使人生畏。这里的 “雷神”, 更像 “鹰”, 出现在空中(图 2)。

图 2  明代纸本设色  邓伯温

从上述文献载叙来看, 榆林窟第 23 窟主室南壁的雷神图像与邓天君有惊人相类之处 (图 3)。榆林窟第 11 窟主室南壁、 莫高窟第 20 窟主室西壁龛内彩塑 “雷神” 和敦煌西云观元帅殿东壁彩绘邓元帅亦不乏为清代遗存较为典型的绘塑示例 (图 4、 图 5、 图 6)。

图 3  榆林窟第 23 窟主室南壁 “雷神”

(图 4  榆林窟第 11 窟主室南壁龛内彩塑线描 “雷神”;图 5  莫高窟第 20 窟主室西壁盝顶帐形龛内身绕五连鼓 “雷神” )

图 6  敦煌西云观元帅殿东壁 邓伯温

所谓顺则成人, 逆则成仙!自从颛顼帝绝地天通之后, 凡人就不能那么容易到达天界了, 于是便有了 “修仙” 之说。

榆林窟第 23 窟主室南壁雷劈仙道图是一组完整的神魔鬼怪故事画。《七真祖师列仙传》 记载:“……上帝不见重阳出山东度人, 违背天命, 藏列地府, 差了雷神到乾河, 雷响一声, 将地击开, 把王祖擎到世上。雷神回天缴旨。那钟、 吕二仙站在王祖面前, 大喝一声道:‘王重阳, 你该万死!违背天命, 该当何罪?’ 王祖倒身下拜, 告诉:‘师父, 度人功行, 弟子不能办。料想世人, 谁肯随我受苦?就是这个神仙做不成, 也断不能到山东度人。’ 二仙又大喝一声:‘休背天命!上帝把我二人定然归罪, 你心何忍?再若不去, 按清规法处之。’ 王祖无奈, 说道:‘师父息怒, 弟子就去是了。’ ” 第 23 窟这幅图中所绘八仙之钟离权和吕洞宾师徒二人跃然矗立于山石之上, 被雷劈藏列地府擎到世上全真道祖王重阳双膝跪地磕拜师祖。

经籍亦载, 正统道教的修行者也要经过诸如雷劫的劫难。道家的说法, 成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逆天而行的过程。既然是逆天而行, 那么上天就会对逆天而行的修仙者给予阻碍, 这个劫一般就是指天雷。人们普遍认为, 修仙的目的, 就是让人的意识脱离肉体而飞升。人的意识其实就是仙的胚胎。有的人通过修炼, 达到一定的境界的时候, 意识就能脱离肉体而飞升仙界。但是, 愚钝之人, 无论怎么修炼, 意识都无法脱离肉体。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回答是, 出现这种情况必须渡劫。所谓渡劫, 通俗地来讲就是遭雷劈!雷劫后通常只有两种结果, 要么渡劫成功, 霞举飞升, 要么渡劫失败, 那便与道无缘, 形神飞散。当然, 这些都是神话传说和仙侠小说中关于修道者渡劫的描写。

道教題材是怎样进入佛教石窟的?这一问题段文杰等前贤多有讨论, 此不再赘。那么, 道教的求仙问道雷击图是怎样绘入到佛教圣地榆林窟的?这则是我们需要亟待探讨的一个话题。

首先, 河西道教信仰历史久远。魏晋时期, 大批信奉五斗米道的巴夷西迁秦陇, 与西北氐羌杂居, 号称 “巴氐”, “其五斗米道信仰因此而影响氐羌族人, 并传播于河西地区, 这是很有可能的。” 道教在河西流布的情况, 尤其是文献所载敦煌地区的道教历史, 可上溯至汉代, 较之敦煌文字记载佛教历史更为悠久。《弘明集》 卷 8 引释玄光 《辨惑论》 “合气释罪是其三逆” 云:“汉时仪君, 行为此道, 觥魅乱俗, 被斥敦煌”。 此 “仪君” 或实有其人, 或作 “蚁君”, 指三张(张陵、 张鲁、 张角), 或指西汉末成、 哀帝之世造作 《天官历》、《包元太平经》 的齐人甘忠弟子夏贺良被诛事而被流放至敦煌的李寻、 解光。玄光 《辨惑论》 “仪君” 之 “被斥敦煌”, 为史籍所见敦煌道教之始。《汉晋西陲木简汇编》、 《敦煌汉简释文》 内收敦煌出土道教木简符箓一枚, 其正面为 “仙师敕令三天贵龙星镇定空炁安●”, 背面为 “金木水 [火土] ”。据陈槃先生考证, 认为这枚木简是五斗米道符箓, 大约为三国时期魏元帝景元四年(263)之物。这件木简符箓虽属个别物证, 但它说明道教在汉代就传播到了西域地区。古时的瓜州亦然。宋元明清时期, 道教在河西地区的文化格局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有许多著名道教思想家和活动家在这里传道布法, 至今留存的道教遗迹揭天盖地地证明着河西道教史上的风雨历程。

其次, 河西道教信仰尤盛。据笔者调查, 榆林窟至今遗存有道教内容的石窟有十余所, 道士、 道教信徒和一般游人书刻道教内容的题记 31 则, 由此来看, 瓜州古时道教信仰昌盛。

第三, 河西道教宫观琳立。据文献记载, 古时瓜州寺观甚众, 清代道教的宫观明显多于佛教的寺庙。清雍正年间, 安西就有关帝庙、 城隍庙、 龙王庙等道教场所, 瓜州狐仙庙、 桥湾永宁寺、 东千佛洞、 榆林窟、 水峡口石窟以及蘑菇台子王母宫、 老君庙等处均有道人居住, 负责看管庙宇, 保护寺内文物, 焚香供祭, 化缘修补寺庙宫观等。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 瓜州地方各乡各镇都会有道士活动, 给民众念经布道, 敬奉神灵, 为婚丧嫁娶选择吉日或看阳宅、 断莹地风水。榆林窟亦接待庙会香客, 第 6 窟二层民国丁巳(1917 年)郡岁进士柳学孔筱鲁氏天贶节四首怀古、 写景题诗, 就反映出一定的道教信仰情结和信仰遗俗。

从上述例举来看, 有了道教文化的积淀, 道教的雷神形象绘入榆林佛教石窟也就自然而然顺理成章了。


二、榆林窟第 23 窟道教四大灵官图像窥观浅识

说到佛教的 “四大天王”, 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而道教的四大灵官是谁?他们都长什么样?他们的职责又是什么呢?

灵官, 是道教最崇奉的护法尊神。在邱祖成道时, 因感叹修道之艰辛而拒绝玉帝加封, 王灵官便在金銮殿发誓愿, 领百万貔貅为每一位修行者护法。

真武大帝座下有五百灵官, 武当山为五百灵官的洞天福地。其中最有名的 “王灵官”, 很多道教宫观的第一个大殿中, 镇守道观山门的灵官一般都是他。

《玄天上帝启圣录》 卷 1 记曰:玄天上帝修道武当山, 其 “父王思慕太子, 不能弃舍, 令大臣领兵五百众, 根寻太子回朝。” 此五百部众 “愿从太子学道, 俱隐山中。帝升真之后, 皆证仙道, 今武当有五百灵官者, 是也”。《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下亦云:“武当山五百灵官, 洞天福地。上帝游年之所, 各设灵官五百员, 主持守卫。修道之士, 功业成就, 皆隶保举, 察善罚罪之司。”

道教四大灵官分别为王灵官王善, 赵灵官赵公明, 马灵官马胜和温灵官温琼。

榆林窟第 23 窟主室西壁门北王灵官和赵灵官形象特征鲜明(图 7)。

(图 7  榆林窟第 23 窟主室西壁门北侧  王灵官、赵灵官;图 8  莫高窟第 209 窟主室西壁佛坛  王灵官)

(一) 王灵官, 全称 “先天首将赤心护道三五火车王天君威灵显化天尊”。是道教最崇奉的护法尊神, 为五百灵官之首, 号称 “都天大灵官”。著名的雷神、 火神, 降魔之神, 司掌收瘟摄毒。《三教搜神大全》《历代神仙通鉴》 等称其为玉帝的御前大将, 专司天上、 人间纠察之职。民间有 “三眼能观天下事, 一鞭惊醒世间人” 之赞誉。许多道教宫观的第一个大殿中, 镇守道观山门的灵官神一般都是这位王灵官。

榆林窟第 23 窟主室西壁门北侧彩绘王灵官, 赤面髯须, 身披金甲红袍, 三目怒视, 脚踏彩云, 左执金印, 右举金鞭, 形象极其威武勇猛。榆林窟东崖山门西侧和莫高窟第 11 窟北壁、 第 209 窟主室中央清设坛台彩塑主尊亦为王灵官(图 8)。榆林第 23 窟道教的这位护法神将, 面对窟门, 额上火眼金睛, 辨真识伪, 察看善恶。一般情况下, 道教徒到宫观, 进门后首先朝拜王灵官, 民间流传有 “上山不上山, 先拜王灵官” 的俗语,以表达对这位道教护法神灵的崇敬。

(二) 赵灵官, 字公明, 又称赵玄坛, 赵公明元帅。榆林窟第 23 窟主室西壁门北侧亦彩绘有赵灵官。赵公明本是终南山人, 秦时避乱山中, 悟道修真, 道教奉为财神。玄坛是指道教的斋坛, 也有护法之意, 为道教四大元帅之一。同时为阴间雷部将帅和五方瘟神之一。又相传为正财神, 司掌世间财源。财神有道教赐封、 中国民间信仰两大类。

赵公明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是主管财源的神明。《封神演义》 中的赵公明, 就借鉴于此。在小说 《封神演义》 中, 姜子牙并没有封赵公明为财神, 只封赵公明为 “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 简称 “玄坛真君”, 统帅 “招宝天尊萧升” “纳珍天尊曹宝” “招财使者陈九公” “利市仙官姚少司” 四位神仙, 专司迎祥纳福、 商贾买卖。由此来看,《演义》 中的一些重要人物, 受到了民间的崇信, 中国民间信仰的一些神祇, 有些就是由小说塑造出来的。

榆林窟东崖山门东侧坛台彩塑主尊亦为赵灵官。榆林第 6 窟一层甬道北壁今尚存 “赵元帅□□□□□坛” 竖长条黄纸墨书题记一方。由此亦可窥见赵公明在河西敦煌、瓜州地区民间信仰之广泛。

(三) 马灵官, 又称三眼灵光、 华光大帝、 华光天王、 灵官马元帅等, 他也是道教的护法四圣之一。道教 《金臂圆光火犀大仙正一灵官马元帅秘法》 中称为 “三十三天金臂圆光火犀大仙、 封山破洞都天大元帅、 正一灵官”。灵官马胜在明清以后影响甚大, 以他为主法的道法甚多, 除 《金臂圆光火犀大仙正一灵官马元帅秘法》 外, 尚有《正一吽神灵官火犀大仙考召秘法》《上清都统马元帅驱邪秘法》 等。

雷神部将马灵官常居道教经堂大门左边, 榆林窟第 23 窟主室西壁门南彩绘一铺佛道之争图, 佛道双方唇枪舌剑, 争辩场面激烈, 马、 温二帅是否位列其中, 因壁画宗教人物的形象关键特征不甚明了, 故而一时难以准确对应, 但莫高窟第 131 窟主室南壁泥塑彩绘马、 温二元帅是毋庸质疑的(图 9)。

图 9  莫高窟第 131 窟全景图

(主室西壁斜顶敞口龛内主尊为真武祖师,左周公、右桃花仙子;主室南北两壁彩塑四大元帅:南壁为马元帅、温元帅;北壁为赵元帅、岳元帅)

(四) 温灵官, 原名温琼, 是中国民间信仰的地方神, 东岳十太保中的第一太保, 道教护法将神。温琼的庙宇, 有的叫做广灵庙, 有的叫做温将军庙。


三、雷神崇拜及雷神形象的演变

鉴于道教雷神崇拜以及雷神形象和最崇奉的四大护法尊神在榆林窟第 23 窟的图像展现, 我们不妨审视一下雷神崇拜和雷神形象的演变过程及敦煌石窟中雷神。

雷的自然现象, 在人类早期伴随着对雷的认识中即有表明, 如甲骨文中 “壬戌雷,不雨”,《周易·系辞上》 有 “鼓之以雷霆, 润之以风雨” 的记载。在诸多自然现象中, 雷电受到原始人类的格外崇敬是可以理解的。那隆隆巨响和闪闪电光, 不仅显示着大自然的神秘和威力, 而且往往带来狂风疾雨。震耳欲聋的雷声, 强烈的闪电划破长空, 令人怵目惊心。雷电落地时, 劈断树木, 点燃森林, 毁坏房室, 击毙人畜, 这些都让人产生巨大的恐惧, 使人们认为雷神握有主撑生死的权力。在中国古代, 人们所迷信的雷电神力、 神性, 以及其本体和面貌特征等, 都可以从古人对雷电自然威力的迷惑不解以及惧怕受到危害的心理状态中找到根源。

人们对雷神的神性和形象的塑造, 也与其它神一样, 亦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发展过程, 其神性逐渐从单纯的自然属性的崇拜, 发展到具备了重要的社会职能;其形象也经历了兽形——半人半兽形——人形的发展过程。

(一) 雷神崇拜的历史渊源

原始雷神信仰。雷神观念的产生, 源于先民对自然界雷电现象的恐惧和敬畏。先民不能理解自然界这些变化无常的现象, 故而产生了巨大的恐惧, 以为雷是掌管雨之神, 神灵在背后操纵并主宰着他们的生死权利。雷神被奉为最高神与农牧业生产是密是不可分的。原始社会、 农牧社会的人们主要依靠农牧而生活, 所以十分关心天气的变化和农作物、 牧草的发芽、 生长、 结果。当他们发现, 春雷响后, 万物复苏, 因而误认为雷有催生万物的功能。我国农牧业的渐起, 风调雨顺就成了能否丰收的命脉, 所以在古代遇到干旱灾害时, 祈求雷神降雨就成了先民重要的一项宗教活动。

雷神崇拜在原始文化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它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在商代的青铜器纹饰上, 其主题云雷纹、 龙纹、 夔纹和饕餮纹, 可以说就是雷纹的变异形式。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蛙、 玉鳖、 玉龙、 玉龟及怪鸟, 亦与雷神崇拜有关。在史乘文献资料的记载中, 雷的崇拜较之于其它气象的崇拜要多。《周易·说卦传》 有:“动万物者, 莫疾乎雷。”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关于 “雷” “霆” 的解释为:“雷, 阴阳薄动, 雷雨生物者也。” 即阴阳之间的对立变化产生了雷神。“霆, 雷余声也, 铃铃所以挺出万物。” 乌丙安在 《中国民间信仰》 一书中道:

雷崇拜首先因雷声的震动而起, 把它看做是起动万物苏生, 主宰万物生长的神。人们注意到雷是从春天经过夏天活动的, 到秋冬雷声息止。在雷活动的时间内, 万物生长, 繁茂;雷停止活动时期, 万物萧瑟、 枯萎, 人们把雷看为 “动万物” 之神, 雷 “出则万物亦出。”

中国历史上, 在神仙观念没有形成之前, 雷神曾为最高之神。远古时期的一些人格神, 亦被视为雷神或雷神之子。如伏羲, 传说伏羲是其母华胥在雷泽中感雷神而生,《太平御览》 卷 78 引 《诗含神雾》:“大迹出雷泽, 华胥履之, 生伏羲。” 《世本·帝系篇》:“太昊伏羲氏。” 太昊, 又作大昊、 大皞、 太皞。“昊” 字的本义为旱情严重, 人们在烈日下呼喊祈雨, 这里明确表明了 “伏羲” 与雷神燎祭有联系。还有黄帝,《河图帝纪通》 曰:“黄帝以雷精起。” 《河图稽命征》:“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权星, 照耀郊野, 感而生黄帝轩辕于青邱。” 黄帝一名 “轩辕”, 而 “轩辕, 主雷雨之神。” 这些都表明, 在伏羲、 黄帝时代, 雷神是最高的神, 是最受人崇拜的神。到奴隶制社会的建立及天神观念形成之后, 雷神的地位才逐渐下降为天帝的下属神, 认为打雷是上天在发怒, 雷神只是上天发怒产生的神。东汉王充 《论衡·雷虚篇》 中就有:“隆隆之声, 天怒之音, 若人之响吁矣。”

雷神崇拜, 包含了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最原始、 最本质的对于神秘未知的自然现象的崇拜, 也保存着人类企图控制和主宰天地自然的勇气和努力, 并且由此透露出古人的心理需求及价值取向, 是后来道教构建雷法体系的潜在渊源。

雷神崇拜的普遍性。雷神信仰是一种古老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信仰。大多的雷神故事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相结合, 在叙述雷神神威的同时, 也展现出了各民族自身的心理状态与思维模式。从人们对雷神本能的敬畏到采取相应的祭祀对策, 其中体现出原始人共同的心理需求和思维模式。

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 无神论者费尔巴哈说:世界上的大多数民族, 都用 “雷” 字来表示他们所敬畏的最高神明。国外一些民族中亦有认为雷神为最高神的, 如古代日耳曼人、 斯拉夫人及立陶宛人等民族皆把雷神奉为最高神。希腊神话中的万神之父宙斯也是一个手执雷锤的雷神形象。

印度天神因陀罗也是手执雷杵的雷神。梵学研究、 印度文化研究学者金克木 《梵语文学史》 有:“因陀罗是一个有胡须的天神, 能够变化形状, 手执金刚杵作战……因陀罗手指雷杵 (金刚杵), 成群的风神是他的部队, 又以解放水为勋绩, 印度传统后来把他算作雷雨之神。” 印第安人也认为雷神是创造人类的始祖神。日本同样也祭拜雷神, 祈求神灵的庇护, 风调雨顺, 顺心如意。

雷神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的各个民族中也是普遍存在着的, 他反映的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理需求与价值取向。

(二) 雷神形象的演变

从先秦两汉时期开始, 雷神形象慢慢的人格化, 经历了从兽形到半人半兽形再到人形的演变过程。雷神形象的人格化演变, 使道教雷部诸神系统日趋完善, 充实了中国古代的雷神信仰。古代雷神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龙蛇形

图 10 榆林窟第 38 窟前室南壁 “雷神” 最早的雷神形象是龙蛇形或龙身人头形。龙蛇形象的雷神, 是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结果。《广异记》 中:“既成, 引决水,于是云兴, 天地晦冥, 雷电大至,火光属地。绍率其徒二十余人, 持弓矢排锵, 与雷师战。……中获一虵。状如蚕。长四五尺, 无头目。” 从记载中可知雷神形象为蛇形。龙身人头的雷神形象在《山海经 · 海内东经》 中 也 有 “雷泽中有雷神, 龙身而人头, 鼓其腹则雷” 的描述。雨水影响着农业的发展, 先民们祭龙蛇求雨祈福, 其实是祭雷求雨。古籍文献中关于祭龙求雨之说在汉代董仲舒的 《春秋繁露》 中就有记载。但那时作为雨水神的龙多为雷神的下属神, 在山东安丘董家庄汉画像石墓 “雷神出行图” 中就可以看出, 此处的翼龙牵引着雷神所乘之车, 而榆林窟第 38 窟前室南壁 《观音经变》 中所绘 “云雷鼓掣电” 之雷神, 则宛如一条巨龙在空中飞舞(图 10)。

图 10  榆林窟第 38 窟前室南壁 “雷神”

2. 鸟形

除了龙蛇形象的雷神, 在古代也有把鸟作为雷神的例子, 这是人类直观感觉和思维能力趋同性的结果。古代铜鼓上有鸟形, 有人就认为是雷神的形象。徐松石说:铜鼓上的孔雀纹, 有的像鹰, 有的像雉, “实在即是鹏鸟”, 而这些鸟纹, 与印第安人所绘的雷鸟是一模一样的。

《广异记》 记载:“唐开元末, 雷州有雷公与鲸斗。鲸身出水上, 雷公数十, 在空中上下。或纵火, 或诟击, 七日方罢。” 萧兵认为:“结合着雷州地区以雷为鸟形来看, 这数十只在天空飞翔的 ‘雷公’, 大概也是所谓的雷神鸟。” 国外一些部落或民族也有以鸟作为雷神形象的, 如美洲有雷鸟的传说。凡古哇岛(Van Couvuer)的土人、 大科达(Dakota)人, 还有南美的卡立勃人、 巴西人、 缅甸的喀连人和非洲的贝专纳人(Bechuanas)、 巴苏陀人(Basutos)都有雷鸟一类的神话。南非班图人把闪电当作大鸟, 范达人认为雷电是鹰, 西北非的德兰斯瓦人认为是火鹤。因为雷来自空中, 先民就把飞翔在空中的鸟类与其自然而然的联系在一起了。

3. 兽形

作为自然神的雷神, 早期的形象多为兽形, 如夔牛、 熊、 猕猴、 豕、 虎形, 还有半人半兽形, 甚至是豕首鳞身这类两种及两种以上不同兽类组合成的 “怪兽”。《山海经》记载黄帝战蚩尤时, 在流波山得一夔牛, “以其皮为鼓, 橛以雷兽之骨, 声闻五百里, 以威天下。” 可见, 此处的夔牛就是黄帝时代的雷兽。在古文献中查不到雷神为 “熊” 形的资料, 但 “熊” 形象雷神在徐州汉画像石中可以找到, 雷车由三翼虎牵引, 车无轮, 由二龟驮负, “熊” 形雷神双手持桴击打 “连鼓”。《搜神记》 云:雷神 “唇如丹, 目如镜, 毛角长三寸余, 状似六畜, 头似猕猴。”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画上的雷公亦 “面似猴”, 也显示出雷神的一些兽形痕迹。周时荣先生云:“雷公面似猴, 头戴幞头, 巨眼圆睁, 口似鸟喙, 着短裙。上空飘着彩云状线条, 仿佛闪电雷鸣, 震荡着天空。” 虽说有学者如李凇先生等对帛画的色墨叠印痕迹持有不同的意见, 但雷神这一形象却是不可否认的, 雷公头侧的 “雷” 字清晰可辨, 雷公图形虽残缺, 但大致轮廓仍依稀可见。《酉阳杂俎》 卷 8 中有:“唐贞元年中, 宣州忽大雷雨, 一物堕地, 猪首, 手足各两指, 执一赤蛇啮之。” 《录异记》 记载:雷神 “身二丈余, 黑色, 面如猪首, 角五六尺, 肉翅丈余, 豹尾。又有半服绛裩, 豹皮缠腰, 手足两爪皆金色。执赤蛇, 足踏之, 瞪目欲食, 其声如雷。” 即是描绘雷神猪首豹尾的形象。唐代房千里在 《投荒杂录》 中云:“尝有雷民, 因大雷电, 空中有物, 豕首鳞身, 状甚异, ……雷民图雷以祀者, 皆豕首鳞身也。” 即是说其形象为豕首鳞身。

在敦煌石窟壁画中, 自北朝至唐宋, 也出现了虎首人身、 猪首人身、马首人身、 猴首人身、 鸟首人身等半人半兽的雷神形象。莫高窟第 249 窟雷神, 虎头, 人身, 双肩生翼, 四肢张开击鼓, 腾空怒吼旋转, 周围画一圈连鼓, 使人感到隆隆之声不绝于耳(图 11)。此外, 莫高窟西魏第 285 窟, 唐代第 8、14、45、231、232、323、329、359、468 窟, 五代第 61、98、395 窟, 唐修宋代重绘第 76 窟、 宋代第 55 窟的佛教史迹画、 佛传故事画、 《法华经变》、 《观音经变》、 《普门品变》 和西千佛洞唐代第 18 窟 《观音普门品》 “云雷鼓掣电, 降雹澍大雨”, 榆林窟五代第 33 窟降魔变以及唐修清代重绘第 23 窟元军与西番军队作战图中的雷神形象也多为兽形和半人半兽形 (图 12)。

图 11  莫高窟第 249 窟主室西披 “雷神”

图 12  莫高窟第 323 窟主室北壁 “雷神”

4. 人形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认知的变化, 龙蛇形、 鸟兽形的雷神逐渐被人形化的雷神替代, 致使雷神形象的人格化演变, 世人也由 “恐惧” 雷神, 心生敬畏, 转变向 “策役” 雷神。汉代王充 《论衡·雷虚篇》 中:“图画之工, 图雷之状, 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 若力士之容, 谓之雷公, 使之左手引连鼓, 右手推椎, 若击之状。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 连鼓相扣击之音也;其魄然若敝裂者, 椎所击之声也;其杀人也, 引连鼓相椎, 并击之矣。” 雷公当是人形。在湖北武昌出土的画像砖上亦有击鼓的雷公形象, “砖的上方左右两角均有一圆形图案, 图中分别为蟾蜍和三足乌之类。砖的中上方由八边和八个椭圆形组成的图案, 似应与表方位的 ‘八卦’ 有关, 图中有一赤体小人, 双手持物, 其物似锤亦或蛇, 是否与古神话中的 ‘雨师妾’, 有关?” 有学者对这幅带有 “赤体小人” 的图案进行了研究, 指出所谓 “八卦” 乃连鼓, 而赤体小人即雷公:“人像作裸体力士形象, 仅裆部束犊鼻裤, 双手上扬各执一柄部较长的鼓桴, 而且双足也用足趾夹持有同样形制的鼓桴。围绕着他的身体上下左右, 是一圈连在一起的椭圆形状的鼓, 那个力士正挥舞手足, 以四个鼓桴连续不断地击鼓, 这正是东汉以来的雷公形象。

敦煌莫高窟唐宋时期的雷神形象除兽首人身等半人半兽的形象外, 人形雷神亦不胜枚举。敦煌藏经洞出土唐代绢画 《灵鹫山释迦说法图》 中手舞足蹈敲击连鼓、《佛传图》 中右手引连鼓, 左手推椎, 若击之状的雷神就为人形。唐代第 93、112、126、154、237 窟, 唐修五代重绘第 12 窟、 五代第 6、108、146 窟 《法华经变》、 《观音经变》 《普门品变》 “云雷鼓掣电” 和五代第 61 主室西壁五台山图 “北台之顶” 中的雷神形象亦为人形(图 13、 图 14)。

雷神的人形化, 使雷神的范围不断扩大, 中国古代的雷神信仰变得更加完善和充实。随着社会矛盾尖锐化, 人们对神界快速反应的期盼加强, 同时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条件也在恶化, 所以对雷部神灵的崇拜就不断升温, 古老的气象神才超过星宿神被人们重视, 经过了道教教义、 教理的修饰与浸润使道教的雷神观念有了更为完善、 精致的理论支持, 道教的雷霆系统异军突起。


四、结语

雷神的神性、 神职及形象在古今中外各民族中虽然存在着差异, 但不少民族都视雷神为最高的自然神。雷神崇拜作为中国本土重要的信仰文化, 是百姓精神寄托和心理需求的真实反映, 折射出中华民族社会、 生活、 经济、 宗教信仰、 艺术审美等诸多领域的现实状况。梁朝时陶弘景 《真灵位野图》 第一次较为系统的把道教五十多位神仙按照人间朝廷的等级顺序分为七个等级排列出了他们的位次。纵观华夏雷神形象的演变历程, 一方面见证了华夏各族人民对自身文化的传承, 另一方面也见证了汉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在相互交流中汲取符合自身需求的文化。作为善于保存自身民族特性的华夏民族, 榆林窟第 23 窟特有的雷神崇拜信仰文化, 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精彩的一笔。


(文中图片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作者介绍 



李国,敦煌研究院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敦煌学、敦煌石窟考古文献、宗教文化研究。



當下書房
为振兴强盛国家而读书,为救度利益一切众生而读书;我读,你也读。努力读本科书、努力读课外书,无论任何年龄也不停读书,这是容易取得成功及无负此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为自己而读书是小乘,为国家而读书是中乘,为众生而读书是大乘。#常观世音微语录#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