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可能没有重点,和大家聊聊天。
说一说我的近况,以及最近的一些感受。
01
我最近发现一个现象:
只要我在公众号里,写有关护士这份职业好的文章,就会有大量消极的留言。
“别自己骗自己了。”
“根本就不是这样的。”
表达诸如此类意思的话。
而且一旦有一些留言和评论,是积极的,也会被大量负向言论“回怼”。
评论区被点赞最高的,一般都是表达“我讨厌这份工作”或者“这份工作有多惨”。
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这也应当被尊重。
这件事情背后我也在思考,如果我们真的想提升临床护士的社会地位,改变大众对于护士的刻板印象,怎样做是有效的。
外部的因素是重要的,比如提升薪酬福利,行业准入门槛,提高人才学历背景等。
内部的因素同样重要,如果大众看到的所有社会信息中,传达的都是护士=辛苦,或者全是说护士不好的、负面的,可能也很难建立护士的专业形象。
这当然不是让大家说假话,而是除了真实工作情况之外,我们还应该更多面的,去展现临床护理工作的专业性和成就感。
比如,临床护士都知道,每一位病人的不同疾病和康复阶段,我们都要为他们制定护理计划,做出护理诊断,给出风险预判。
这个护理计划是动态的,每一天,甚至是每个班次,都会被护士重新评估和更新。
但我相信,几乎很少有病人知道,他们是有量身定制的护理计划的。
这些事情,其实就很好体现了专业性,以及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我们应该大声说出来,而不是“做好事不留名”。
02
前几天和教练约coach,我说“最近好像丧失了目标感,挺无聊的”。
教练问我:“你的目标感指的是什么,什么样的事情会让你觉得有意义。”
我说:“好像没有什么有价值的输入和产出。先让自己有收获,再能把这些转化成对大家来说有帮助的事,好像就能闭环了。”
“有没有之前你做过符合这个闭环的例子?”教练追问。
我脑海里快速盘了一遍:“比如,把我了解到的一些先进的学科理念和思维,还有前沿的信息,用最简单、最接地气、大家普遍能接受的方式,传达出来。”
“比如文献专栏和科研课。”
“我想找到一个合适的通道或者方式,把这些看似高端难理解的东西,转化出来,落地成具体的事情或者认知,让大家一下子能明白,而且在繁琐的生活和工作中,也能用得上。”
我当时还生动的举了何同学的例子,他当时是如何通过浴缸里的水,来和大家科普5G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新技术的。
“你想成为一个桥梁”,教练一句话点醒了我。
是的,我想做的其实是一个桥梁,帮助大家去打破中间的障碍和边界。
那一刻,有些事情突然就迎刃而解了。
比如我之前一直很焦虑,那么多人都在讲文献讲科研,我自己做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
我突然就明白了,我想做的根本不是科研课本身,而是希望通过科研课和文献带读专栏,实现这个桥梁。
这也解释了我为什么一直跟我所有的团队成员讲:“这个地方不行,听不懂。”“这个还能不能再生动一些。”
老师们每次听到我说这些话,都会头大。
但如果这件事没做好,我心里就会觉得内容质量没达到我的标准。
挺神奇的。
二十出头的那几年,好像是在不断积累各种各样的“经历”,去看看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
而这几年,是在向内看,用认知去统一行动,了解自己,更加自洽。
一切问题,归根到底,都是认知的问题。
03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做《富足》,作者是吴军,清华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博士。
里面说到“技术”和“工程”的关系。
技术强调的是满足人类的某种需求,以开发新的或者改进现有的方法和流程。工程则是一种系统的、能够迭代进步的,设计、加工和制作以满足人类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因此,技术强调新颖性,而工程则强调可重复性,能大量复制,能产生可预期的效果。
你设计了一个新式的桥梁结构,它用到了固体力学的原理,这算是技术;你用现有的材料,把那座桥搭起来满足交通的需要,而且在同样的环境中还能用同样的成本搭起同样的桥,那是工程。
读到这里,我突然一惊。
我一直关注技术的创新性(科研也很像是技术的创新),但从来没想过,“工程”原来这么重要。
我爸就是工程师,在我给他当免费助理的这么多年里(此处需要一个狗头表情包),我隐约了解到他工作的某些片段,比如,如何把一些最新的产品技术,通过一番我也看不懂的设计,变成生产线,从而能实现量产。
原来我爸就是做这个的!
好像现在我才能多少理解一点,这中间有多少技术障碍和难题,要去逐一攻克。
昨天和朋友聊天时,我还在说:
某书上,每次我刷到关于护理科研立项的主题帖子,评论区都有留言:“这有什么用,对临床没一点帮助”。
现在想想,从“看似没用”的新科研和新技术,到临床上的“实用”,好像也需要这样一个能填补空缺环节,“实现量产”的“工程”。
那这个“工程”在护理领域,是什么呢?
-END-
【近期优质内容推荐】
1.每周精读2篇护理文献!终于帮我告别拖延,开始行动了!-已经有600多人跟着《护理文献带读专栏》一起进步啦!
2. 最后一个问题破防了:有什么工作是必须要护士留在患者床边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