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国外大学的护理学院硕博招生网站上, 往往都会有明显的板块,写明未来就业方向。
比如顶尖的伦敦国王学院的临床护理硕士项目:
这个护理研究生项目是偏临床的,在申请介绍页面,就写明了毕业去向:
1. 主要去向:继续在临床和研究方向承担专业角色,这包括医院、社区、和其他临床护理环境。
2. 次要去向:其他的方向包括临床和大学中的教职,以及一些政策部门。
3. 其他去向:另外有些人继续读书。
另外不少学校也会加上毕业生故事。这些故事会集中在他们毕业后的具体工作是什么,硕博学习如何让他们现在的工作变得更好。
但是有意思的是,前阵子,我读到了一篇文献。
这篇文献中提到了护理学生低忠诚度的问题,其中原因之一是:
学校在招生时,闭口不提毕业后还是要去上夜班医院做临床一线工作,导致部分考生填报时,以为自己未来都是从事护理管理工作。
虽然这篇文献研究对象为护理本科生,但是这个问题,在护理研究生当中其实也极为常见。
不能否认的是,大部分护理专业同学读研,都是为了能够有“临床上夜班”之外的职业发展机会。
哪怕现在大量信息,已经告诉大家,很多研究生都进了临床,干着一线的护理工作,但是考研人心里都在许愿:
说不定自己能找到学校工作呢?
哪怕自己在临床,也会有不一样的机会呢?
02
三个月前,网易数读出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做《中国医院最缺人的岗位,挤满想逃的年轻人》。
这篇高赞文章中,给了一些可以窥探到护士这个行业的端倪:
超三成护士,每月要值夜班的次数,大于8次。
(图片来自公众号网易数读)
虽然数据来源是2019年,但在临床的护士们都知道,五年后的现在,这依然是工作常态。
哪怕研究生,在临床上夜班,也是司空见惯。
美好的愿望许了,
没日没夜的努力付出了,
愿望却落空了。
03
这里我想说的,当然不是招生简章的缺陷,或者要夸大美化研究生的毕业去向。
而是这中间有个鸿沟。
学校为了提升招生和毕业情况,很有可能,有选择的放大了读研的好处,或者说有选择的隐去了部分研究生就业的真实现状。
而毕业生的接收方,医院,则为了招聘和运转,快速扼杀了这些美妙的梦想,把研究生拉回现实世界。
这个鸿沟带来的,是每个研究生在职业发展初期,所面临的巨大心理落差。
说得更直白些,是沮丧和失望。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正是职业价值观和成就感建立的关键时间。如果没有足够的正向反馈,就很难打好“职业认同感”的基础。
当大部分个体都面临相似困境的时候,群体也必将受到影响。
04
如何才能填补这个鸿沟。
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可以努力。
第一,建立客观合理的预期。
不避讳不隐藏,大部分护理研究生毕业去临床一线的现状。
当然,也要把其他多元化的就业路径,都明确出来。
让想要护理考研的人,在选择之初,就对自己的未来有相对准确和合理的预期。
第二,临床去向具象化,长期化。
具象化,指的是要让大家明确,研究生毕业在临床上,具体的岗位有哪些,具体工作内容是什么,如何在临床上开展研究,各部分工作内容占比大概是什么样子。
长期化,指的是要给大家提供纵向长期追踪的研究生发展路径。很多岗位看似专本硕做的工作一样,但是放在更长的时间线上,研究生是否有更多机会,或者可以有更短、更多元化的晋升或发展渠道。
第三,明确岗位需求,细化自我价值实现路径。
医院招聘研究生,其实是希望能够通过这些高学历人才,为医院创造更好的价值。
从供需双方的角度来讲,我认为医院应该首先明确对于研究生学历护士的需求,明确了需求具体是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匹配人才。
这其实是个很难的问题,因为大部分医院会说“为了提高整体人才队伍素质”。但仔细想想看,医院雇佣的不是一张张学历证书,而是具有同等学历水平能力的人。
人才素质这个抽象的词背后,一定有具体的需求。
从研究生自身来讲,就可以根据这些需求,选择自己合适的医院或岗位。
同时,应该指导研究生,在临床上可以有哪些方式方法,帮助他们最大化发挥自我价值,建立职业自信和成就感。
让研究生知道,他们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方法、策略、思维、和行动,来发挥出他们的学历优势,从而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这当然并不是某一方单方面的努力,需要个人和组织一起行动。但今天能聊聊这个话题,已经是很好的开始了。
欢迎大家评论区找个座位,坐下来聊一聊。
-END-
【近期优质内容推荐】
1.《护理文献带读专栏》!-已经有700多人跟我们一起进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