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西蒙解读德鲁克:来自过去展望未来之人

百科   2024-11-26 09:44   北京  


本文根据《隐形冠军》作者赫尔曼·西蒙教授在2024纪念彼得·德鲁克中国管理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西蒙教授结合德鲁克的著作以及自己与德鲁克交往的诸多片段,指出德鲁克对未来的独特洞察力,来源于他对历史知识细节的熟悉和深刻理解。

来源:认识管理
今天我想与大家谈谈彼得·德鲁克,以及我个人与他的交往经历。
我是赫尔曼·西蒙教授,来自德国,德鲁克和我是几十年的好友,我曾多次拜访他在洛杉矶的居所。在我的自传《全球化之旅》中,有一章专门记载了我们的交往故事。

我将今天的演讲命名为“致敬彼得·德鲁克:来自过去展望未来之人”。
首先从他1999年出版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谈起,这本书的主题就是探讨社会的未来,可见,德鲁克对未来始终抱有着极大的兴趣。
许多作家都曾思考并书写未来,但德鲁克,无疑是管理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一位。时至今日,他依然在许多国家被视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管理思想家。
究竟是什么让他如此卓越?如此与众不同?
我认为,彼得·德鲁克对未来有独特的诠释,这源于他是一位“来自过去之人”。
何意?为何一位来自过去的思想家能够着眼未来?
有一次我问德鲁克,他更愿自视为历史作家,还是管理思想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位历史作家。在此之前不久,我刚读过他的回忆录《旁观者》。在书中,他带我们走进了一个已然逝去的世界。而我的观点正源于此。
还有一位来自奥地利维也纳的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将这个概念称为“昨日的世界”。
德鲁克诞生并成长的环境在很多方面都具有独特性。上周我正好去了维也纳,这座城市总是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这里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在奥匈帝国的中产上层中,教育、文化、艺术、音乐、历史意识、城市气息与国际开放性备受推崇。然而,这些词语只能部分描绘出那个时代的维也纳,若想真正理解那个时代的生活背景,应当阅读德鲁克的自传《旁观者》,以及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著作。
在当时,受到良好教育的家庭的孩子们通常会讲多种语言,因为他们往往由英国或法国的保姆照料,自小便接触到外语。这种情况在那些才智卓越之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些人的成长轨迹与德鲁克极为相似。我为大家列举几位著名人物。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瓦解,紧接着是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以及德国的纳粹时期。正如茨威格形容的“这场欧洲大地的火山震颤”彻底动摇了一代人,同时也释放出巨大的创造力。茨威格本人流亡至英格兰,之后迁居巴西,并在那里英年早逝。
1902年出生于维也纳的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二战流亡新西兰期间完成了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他在战后返回英国。
此外,还有与德鲁克同时代的天才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他是博弈论和计算机之父,出生于布达佩斯,后经德国辗转至美国,并发明了现代电子计算机。
作家兼哲学家埃利亚斯·卡内蒂则迁往英格兰,后移居瑞士。可以看到,他们都离开了奥地利。
出生于布达佩斯的科学记者阿图尔·科斯特勒,先后辗转以色列、德国、俄罗斯、法国、西班牙,最终定居英格兰。
艺术史学家恩斯特·贡布里希,与德鲁克同年出生于维也纳,他在英格兰撰写的《艺术的故事》一书,销量超过600万册,是我所知的销量最高的艺术史书籍。
此外,还有前任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即卡罗尔·沃伊蒂瓦,来自波兰的克拉科夫,当时这里也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他精通十门语言。
德鲁克的生活轨迹也与该群体高度契合,他生于维也纳,后移居德国汉堡和法兰克福担任记者职务,之后迁往英格兰,最终在美国成名,享誉全球。
随着奥匈帝国的衰落,它的子民也迎来了解放,虽然远离故土,但他们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会看到许多天才人物来自同一个地区,甚至同一座城市,比如中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同样,在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很多智者,他们彼此相识,互相激励。而那些奥匈帝国的子民,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成就,正是因为早在全球化兴起之前,他们就已成为模范的世界公民——接受过良好教育,具备文化灵活性、多语能力和历史意识。
“昨日的世界”显然为他们迎接未来的世界做好了准备。他们的作品中回响着一种独特的文化。
然而,这只是一个大的总体背景,具体的细节更加令人赞叹。
德鲁克对历史的理解极其深刻,这使他能够以独特的方式阐释未来。我常常惊叹于他那详细而广博的知识,和将不同事物巧妙关联的思维方式,一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多年前,当我读到著名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学习西班牙语只是为了能够阅读西班牙哲学家巴尔塔莎·格拉西安的著作《智慧书: 修身之道与处世之术》的原文时,我深受震撼:竟然会有人为了读一本原著,专门去学习一门语言。
后来我与德鲁克通信时得知,他对格拉西安的作品也非常熟悉。德鲁克写信告诉我:“72年前,我离开维也纳到汉堡做学徒时,父亲赠予了我这本书作为临别礼物。数月之后,我发现了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的著作。这两位哲学家自此成为我人生的两大支柱。”这是德鲁克写给我的信中的内容,我还专门保留了他所有的信件。
德鲁克信中还写道:“为了阅读格拉西安的原著,我也自学了一些西班牙语;为了阅读克尔凯郭尔的作品,我专门学习了丹麦语。”
我再为大家详细讲一个具体的案例。德意志银行是德国领先的银行,而德鲁克经常在他的文章和著作中提到德意志银行,认为它是首家根据现代化原则建立系统化组织的银行。我知道他对此话题有兴趣,因此曾经寄给他一篇关于该行创始人之一路德维希·班贝格的文章。我原以为德鲁克不会熟悉这个名字,毕竟我都没听说过班贝格,然而我又错了。德鲁克通过他祖父费迪南德·冯·邦德的日记,对班贝格的生平事迹早已了然于心。他的祖父也是维也纳一位著名的银行家。
德鲁克回信对我说:“班贝格和乔治·西门子的故事让我着迷,我至今还记得其中的一些内容。”
乔治·西门子是德意志银行另一位创始人,来自西门子家族。这再次证明,德鲁克的商业历史知识达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他与各个领域的伟大人物的密切联系,也让人惊叹不已。
在他的自传《旁观者》中,德鲁克回忆了他与物理学家巴克敏斯特·富勒,以及马歇尔·麦克卢汉的交往。马歇尔·麦克卢汉是20世纪著名的媒介学者。我很快发现只要我提到一位名人,德鲁克几乎都认识。举几个例子:
他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认识颇具争议的德国作家恩斯特·荣格。
他在20世纪50年代结识了莱因哈德·莫恩,就是将贝塔斯曼发展成全球最大出版公司的人。
他还认识长期担任通用电气掌门人的杰克·韦尔奇。
这些人他都认识。有一次我问他:“您认识著名艺术史学家恩斯特·贡布里希吗?”他回答道:“我不是在维也纳认识贡布里希的,我们是同年出生的。不过,大约10到12年前,我在伦敦与他度过了愉快且充实的一晚。此后,我们定期互换书籍、信件和文章。”
这个世界确实很小。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伟大的人物也会相互吸引并让彼此的轨迹交汇。德鲁克经常发现自己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遇到了这样的人。
德鲁克还有另外一种才能,而这种程度的才能,我只在阿根廷著名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身上见过,这种才能就是联想的能力。
博尔赫斯不仅博览群书,知晓万物,还善于建立种种看似不可能的联系和联想。通过这种方式,他超越了时间与空间,发现了普通人难以察觉的关系和类比。而这些我自己也始终无法察觉。
德鲁克也具备这种能力。他能够在当前、未来和历史的发展之间找到共通点,并在它们之间架起宽广的知识桥梁。像德鲁克和博尔赫斯这样的人物,似乎拥有百科全书般的记忆力。
然而,仅有这些还不够,真正的技巧在于建立联系的能力。阿瑟·凯斯勒认为,这种能力是创造力的真正源泉。而人工智能似乎也具备类似的能力。
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中展现了这一能力,即联想的能力。他从印刷业的历史视角来分析信息技术,从而得出令人惊讶的结论。
他在1999年,即25年前写道:“信息技术革命的赢家,并非当下的硬件或软件开发者,而是拥有知识、内容和数据的媒体公司与互联网公司。”
事实确实如此,如今,许多传统出版商、杂志社、电视台在艰难求生。而一些新的公司不断涌现,并取得巨大的成功。
然而,在这一背景下,德鲁克的判断和预见更具深远的意义。不能机械地阐释德鲁克的历史敏锐度,历史并不会简单重演,亦无固定规律。但可以说,人类在已知的历史进程中,变化甚微。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孔子,关于人性以及人类行为的理论,至今仍然适用。因此,当我们根据历史类比来解释当前的发展和未来时,我们会获得宝贵的洞察力。这正是德鲁克的伟大之处,也是现代管理作家的明显不足之处。他们的历史知识往往零碎、肤浅,甚至全然匮乏。
与那些自诩为“创业史专家”,却仅涉猎小范围内容的作者不同,德鲁克的历史知识具有广泛而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这种历史理解与意识,在管理领域中就极易落入当下的流行词汇和短期趋势的陷阱。
在进行总结之前,我要提出一个难题:历史知识是否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预见人工智能的未来?
我承认自己并不知道答案。
在2000年左右的欧元经济阶段,许多专家称旧有的规则和智慧已经不再适用。然而,2002年的股市崩盘证明他们是错误的。这个类比是否恰当?我们在预测人工智能的未来时是否会重蹈覆辙?重申一遍,我不知道答案。
不过我们可以从过去中学到一些东西。过去三十年中的杰出的互联网企业,其中一些将被取代,被新兴的人工智能企业取代,谁会成为这些未来的后起之秀?我们尚未知晓,ChatGPT或许会是其中一颗新星,中国的一些竞争者肯定也会加入这一行列。是当今的一些大公司,还是创业公司?我们尚未可知。
我最近在读雷·库兹韦尔的《奇点临近》一书,他在书中描述了一个超乎想象的新世界,其中充满了机遇与风险。我持谨慎态度。我们仍然需要历史知识,原因在于,即使是人工智能也不能凭空运作,它将嵌入于文化之中。
正如法语中所说的“人类环境”一词,人类承载着过去,也依赖过去,他们不会改变与人工智能的互动方式。
正如哲学家乔治·桑塔亚纳的名言:不愿从历史中学习的人注定会重蹈覆辙。这一点对于管理领域尤其适用,因为管理学常常声称要创造新的东西,但实际上只是用新瓶来装旧酒。
德鲁克以史为鉴,为我们呈现了一面镜子,从而开辟了新的视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未来。这让我想起克尔凯郭尔的名言:只有回顾过去,才能理解人生;但只有展望未来才能活出人生。
我深信,这句话在人工智能时代,乃至更远的未来也适用。正因为德鲁克是一个“来自过去的人”,他才能够成为一名具有未来前瞻的思想家,他留给我们的遗产就是永远不要遗忘历史。


THINKTANK新智囊微信公众号是智囊机构THINKTANK(全称:北京智囊维实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为推动产业生态发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创造投资机会的专业传播与沟通平台。


智囊机构THINKTANK是中国科技咨询协会副理事长单位,愿景是”汇聚改变未来的力量”,专注于打造“产业化的创新创业平台”,通过“咨询+赋能+资源+资本”一体化的专业服务体系,构建“产城融创”系统化的发展模式,帮助企业和政府打造并孵化内部生命系统和外部生态系统 ,为大企业的创新发展、园区的产业升级、科创企业的加速成长赋能。

点击上图了解更多!


新智囊公众号聚焦在“如何以创业的精神做创新;怎样用创新的视角做创业”这项事业,为未来的商业领袖们打造“共同学习的社区”。我们和读者们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分享、共同成长,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想明白(知)、干明白(行)、说明白(言)。


THINKTANK新智囊
关注新型组织的成长,打造管理者共同学习的社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