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帝极简整理

文化   2024-11-06 19:23   山东  



内容均收集于全历史软件仅供个人查阅使用

宋朝(公元960年2月4日-公元1279年3月19日)是中国历史上,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一个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国祚共319年。因国君姓赵,又为区别于南北朝时期之南朝宋,故亦称“赵宋”。又因五德终始说,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北方政权辽国和金国以宋朝位处其南方,称其为“南朝”,并自诩为“北朝”,西夏又因宋朝位于其东南,特称其为“东朝”。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后周帝位而改元自立。建国之初,赵匡胤由陈桥兵变意识到武人操政之危险,为防止他人效仿自已兵变夺取皇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归于中央,并置转运使将地方财富集中至中央,又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力殊绝者送都下,其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归中央,采取崇文抑武的国策,采取调将指挥制。这一国策影响所及深远,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后武备积弱,频频不敌北方外患,对契丹、西夏用兵屡遭挫败。北宋末年(公元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史称“南宋”。公元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陷落,南宋大部分领土落入元军手中。惟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陆续拥立赵昰、赵昺继续抵抗蒙元。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灭,宋末帝赵昺随大臣陆秀夫跳海殉国,南宋正式灭亡。


中国历史学家邓广铭和漆侠认为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唐宋八大家六位出自宋朝,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技术有所发展,四大发明在宋代也得到了改良;在政治上相对开明,对忤旨或党争失势的刑罚极少;宋太祖立下祖训要求其子孙不得杀害文人及上书谏议之人,文人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提升,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


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干政和地方割据,兵变、民变的次数及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的三千二百五十万增至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的一亿一千二百七十五万。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西方与日本史学界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时代。


北宋:(960年—1127年)享国167年,共有9位皇帝


宋太祖赵匡胤

开国皇帝

庙号:太祖

年号:建隆:960年-963年(4年)

         开宝:968年-976年(9年)

         乾德:963年-968年(6年)

谥号: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别称:香孩儿、赵九重、赵玄郎、赵元朗、艺祖、宋太祖

在位时间: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

代表作品:咏初日

主要成就:建立宋朝,结束五代十国战乱局面,基本完成统一

奇闻轶事:

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禁军军将也黄袍加身,使类似澶州兵变和陈桥兵变的历史剧重演,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威胁利诱双管齐下,暗示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被视为宽和典范。其后,宋太祖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大大强化了北宋中央集权。


后来,“杯酒释兵权”演变为一个成语,引申为轻而易举解除将领兵权。


太祖长拳:太祖长拳属于南拳门派。传说因宋太祖赵匡胤而得名。讲求实战攻防,起如风,击如电,前手领,后手追,两手互换一气摧。套路动作严谨,步法灵活,刚柔虚实兼备。“囚身似猫,抖身如虎,行似游龙,动如闪电”。要求一胆、二力、三功、四气、五巧、六变、七奸、八狠。攻击时“审势观察细留神,逢弱直冲入中门,遇强避锋绕步捶”,手步相连,上下相随,遇隙即攻,见空则补。手法非攻即防,虚中寓实,实里含虚,一式多变,借敌之力以制其身。


太祖拳术共有四套拳路。有:

一路小战拳、〈拳势小巧是短打,未学打人先学防〉。

二路太战拳,〈重拳重腿重杀伤、带上腰法练猛劲〉。

三路散战拳,练习致用散手。

四路合战拳,多人合战技法,篇为套路。


拳种礿由罗汉拳、太祖长拳、(潭)弹腿等集成。器械有盘龙棍,柳叶刀。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萧峰曾以太祖长拳击败群雄。


金匮之盟:俗作金柜之盟,指史料所载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赵光美的生母)病重,太祖赵匡胤在旁侍疾,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交代未来的皇位继承问题,劝说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其弟。这份遗书藏于金匮(匮,通柜)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


历史上人们虽然相信有所谓的“金匮之盟”,但却找不到盟约的原文。学术界普遍认为金匮之盟存在的可能性很大,但对金匮之盟的具体内容有较大争议,多数学者支持三传论。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中国历史上一宗发生在显德七年(960年)的军事政变。后周禁军效仿后汉乾和八年(950年)军士拥立郭威登基称帝的澶州兵变,于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拥戴赵匡胤为帝。此次兵变导致了后周的灭亡和宋帝国的建立,亦标志着五代十国时代的结束。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


天成二年(927年3月21日),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他出身军人家庭,高祖赵朓,在唐朝官至幽都(今北京)县令;曾祖赵珽,于唐朝任御史中丞;祖父赵敬,历任营、蓟、涿三州刺史。赵匡胤为赵弘殷(宋宣祖)次子,长兄赵匡济早夭,母亲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在位期间,致力于统一全国。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策略,先后灭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至其胞弟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期间,迫使吴越、清源军纳土归降,灭北汉,方才完成一统;赵匡胤于961年及969年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期能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但事未成而逝世。


976年11月14日,赵匡胤逝世,葬于永昌陵,得年49岁,在位16年。由于北宋中期的笔记《续湘山野录》记载了“烛影斧声”事件,暗示赵匡胤之死是由赵光义所加害。加上赵匡胤死后,帝位非由其子继承,而是由三弟赵光义登基垂统,违反宗法继承原则,且赵光义即位后实行许多执政措施,欲盖弥彰,而皇室成员亦相继离奇亡故,使得历史上认为赵匡胤的死因并不单纯,成为千古之谜。


宋太宗赵炅

庙号:太宗

年号:太平兴国: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

         至道:995年~997年

         淳化:990年~994年

         雍熙:984年十一月~987年

         端拱:988年~989年

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在位时间:976年11月15日 - 997年05月08日


宋太宗赵炅(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北宋第二位皇帝(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在位),在位21年,享年58岁。赵弘殷第三子,是北宋开国君宋太祖赵匡胤的胞弟。本名赵匡义,字廷宜,其兄长赵匡胤登基后避讳,改名赵光义,即位时又改名赵炅。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赵光义继位。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的国策。


至道三年(997年),赵光义去世,谥号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永熙陵。


宋真宗赵恒

庙号:真宗

年号:景德

         乾兴

         天禧

         咸平

         大中祥符

谥号:文明章圣元孝皇帝

别称:赵德昌 宋真宗 赵元侃 赵元休

在位时间:997年05月08日 - 1022年03月23日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原名赵德昌,又曾名赵元休、赵元侃,北宋的第三位皇帝。


他历封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997年),赵恒即位为帝。赵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为相,勤于政事。在位后期,他任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蛊惑朝野,他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致使社会矛盾加深,使得北宋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


乾兴元年(1022年),赵恒驾崩,累加谥号为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葬于永定陵。


宋仁宗赵祯

庙号:仁宗

年号:天圣:1023年-1032年

         明道:1032年-1033年

         宝元:1038年-1040年     

         嘉祐:1056年-1063年

         至和:1054年-1056年     

         康定:1040年-1041年

         庆历:1041年-1048年

         皇祐:1049年-1054年     

         景祐:1034年-1038年

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在位时间:1022年03月23日 - 1063年04月30日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中国北宋第四代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母李宸妃。


赵祯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受封为庆国公,八年(1015年)受封为寿春郡王;天禧元年(1017年)进中书令,二年(1018年)进封昇王,同年九月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真宗崩,仁宗即帝位,时年13岁;1023年改年号为天圣;1063年驾崩于汴梁皇宫中,享年54岁,在位四十一年。


宋仁宗是北宋的第四任皇帝赵祯,13岁登基,在位40余年,是宋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期间,他忠实执行宋太祖重文轻武、偃武修文、文治靖国的“祖宗之法”,营造了一个开放和宽容的环境,改革完善了台谏制度、科举考试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使“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英宗赵曙

庙号:英宗

年号:治平

谥号: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别称:赵宗实

在位时间:1063年05月01日 - 1067年01月25日


宋英宗赵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原名赵宗实,是濮王赵允让之子,过继给宋仁宗为嗣,是北宋第五代皇帝,1063年5月1日-1067年1月25日在位。


赵曙幼年时被无子的仁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赵宗实。担任左监门卫率府副率,后历任右羽林军大将军、宜州刺史、岳州团练使、秦州防御使。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为皇子,改名赵曙,封巨鹿郡公。嘉祐八年(1063年),赵曙即帝位。赵曙为帝之后,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治平三年(1066年),赵曙命司马光设局专修《资治通鉴》。


治平四年正月八日丁巳(1067年1月25日),英宗崩,享年36岁,殡于殿西阶,庙号英宗,群臣上谥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八月二十七日癸酉,葬英宗于永厚陵(今河南巩义孝义堡)。


宋神宗赵顼

庙号:神宗

年号:熙宁:1068年—1077年

元丰:1078年—1085年

谥号: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即位时间:1067年1月25日

退位时间:1085年4月1日


宋神宗赵顼(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本名赵仲钺,宋英宗长子,宋朝第六代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在位。


神宗在即位之初,耳闻目睹积贫积弱的困境,故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同年七月至十一月先后颁布实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元丰年间,神宗亲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础上,使改革有所推进。元丰四年(1081年),西夏皇室内乱,神宗以为有机可乘,遂出兵五路伐夏,但深入夏地后,各军因粮草不济,无功而返。元丰五年(1082年),神宗听徐禧之计,筑永乐城,西夏发30万大军围攻永乐城,战败。宋军两次战败,使神宗攻夏雪耻、节省“岁赐”的计划彻底破产。


元丰八年三月初五日(1085年4月1日),宋神宗在福宁殿去世,享年38岁,殡于殿西阶,庙号神宗,群臣上谥号为“英文烈武圣孝皇帝”,十月二十四日,葬于永裕陵。


绍圣二年(1095年)九月,加谥为“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崇宁三年(1104年)十一月,改谥为“体天显道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政和三年(1113年)十一月,加谥为“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宋哲宗赵煦

庙号:哲宗

年号:元祐:1086年—1094年四月

绍圣:1094年四月-1098年五月

元符:1098年六月-1100年

谥号: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即位时间:1085年4月1日

退位时间:1100年2月23日


宋哲宗赵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原名赵佣,宋朝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宋神宗赵顼第六子,母亲为钦成皇后朱氏。


赵煦早年历封均国公、延安郡王。元丰八年(1085年),被立为太子,同年即位,年仅八岁,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临朝听政,改元“元祐”。高氏起用司马光等,恢复旧法,史称“元祐更化”。元祐八年(1093年),高氏去世,赵煦开始亲政。赵煦亲政后,下令绍述并实施元丰新法,罢旧党宰相范纯仁、吕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党。在军事上重启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区,并发动两次平夏城之战,使西夏臣服。


元符三年(1100年),赵煦病逝,年仅二十四岁,在位十六年。谥号宪元显德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庙号哲宗,葬于永泰陵。


宋徽宗赵佶

庙号:徽宗

年号:宣和:1119年二月—1125年

         建中靖国:1101年

         大观:1107年—1110年

         政和:1111年—1118年十月

         重和:1118年十一月—1119年二月

         崇宁:1102年—1106年

谥号: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尊号:教主道君皇帝

奇闻轶事:

宋徽宗在位时,曾出现过三次“河清”(1107、1108、1109)——黄河变得清澈的奇观,使得当时百官弹冠相庆,大肆歌功颂德。“黄河清”被谱写成新曲流传(蔡绦《铁围山丛谈》),还在韩城建立记载这些祥瑞的“河渎碑”。

即位时间:1100年2月23日

退位时间:1126年1月18日


宋徽宗赵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宋神宗十一子,宋哲宗之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具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书”;他书画上的花押是一个类似拉长了的“天”字,据说象征“天下一人”。


宋徽宗兄长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都城绍兴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东南35里处)。


后世评“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编写《宋史》的史官也感慨地说,如果当初章惇的意见被采纳,北宋也许是另一种结局。并说如“宋不立徽宗,金虽强,何衅以伐宋哉。”


宋徽宗赵佶出生于汴京,号宣和主人,书画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太后向氏于同月立赵佶为帝,次年改年号“建中靖国”。


宋徽宗即位之后启用新法,但是宋徽宗重用的蔡京等打着绍述新法的旗号,无恶不作,政治形势一落千丈。他过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采办“花石纲”,在汴京修建“艮岳”。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并经常请道士看相算命。


重和元年(1118年),宋徽宗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职八等。宣和三年(1121年),令三京置女道录、副道录各一员,始立道学制度。在宋徽宗集团的腐朽统治下,北宋内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梁山起义和方腊起义先后爆发,北宋统治危机四伏。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兵临城下,受李纲之言,宋徽宗禅让给太子赵桓。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宋徽宗与钦宗赵桓被金人掳去。金天会十三年(1135年)死于五国城,时年54岁。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三月,宋徽宗棺椁被迎回南宋,葬于绍兴永佑陵。


宋徽宗在艺术上的造诣极高。宋徽宗对绘画的爱好十分真挚,他利用皇权推动绘画,使宋代的绘画艺术有了空前发展。他还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他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型皇帝。


宋钦宗赵桓

庙号:钦宗

年号:靖康

谥号: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别称:赵亶 赵煊 宋钦宗

在位时间:1126年01月19日 - 1127年03月02日


宋钦宗赵桓(1100年5月23日―1156年6月29日),宋朝第九位皇帝(1126年1月19日—1127年3月20日在位),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长子,宋高宗赵构异母兄,母显恭皇后王氏。


元符三年(1100年),赵桓生于坤宁殿。初名赵亶,封韩国公,次年六月晋爵京兆郡王,大观二年(1108年)晋爵定王,政和五年(1115年)立为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拜开封牧,不久受宋徽宗禅让登基,改元靖康。钦宗与宋徽宗听信奸臣谗言,罢免了李纲,金兵围攻汴京,却无力抵抗。靖康之变时被金人俘虏北去。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驾崩于燕京,终年57岁,谥号恭文顺德仁孝皇帝,葬于永献陵。


宋钦宗在位仅一年多时间,却走马灯似地拜罢了二十六名宰执大臣。其中对危局产生关键性影响者,则是耿南仲、李纲、种师道等人。他们的一些重要的救国之策不被宋钦宗采纳,而一些重要误国之谋却又被宋钦宗采纳。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王曾瑜研究员在《宋钦宗和他的四名宰执》一文中,关于宋钦宗在位期间政治策略的得失,以及他治国一年的功过是非作出了评述。


一、与耿南仲

宋钦宗即位前,耿南仲曾任十四年的皇太子宫僚。宋徽宗宠爱三子郓王赵楷,颇有废立之意,据胡寅说:“渊圣皇帝在东宫,当宣和季年,王黼欲摇动者屡矣。(耿)南仲为东宫官,计无所出,则归依右丞李邦彦。邦彦其时方被宠眷,又阴为他日之计,每因王黼谗谮,颇曾解纷。”由于在皇太子地位岌岌可危时的特殊关系,宋钦宗即位后的第三天,就命耿南仲为签书枢密院事,耿南仲害怕金军,“奉椒房出奔”,一度逃离开封,仍深得宋钦宗的信任。


耿南仲任执政后最重要的政绩,一是排除异己,二是“主和议”,破坏抗金。此两条劣迹不是在平时,而是在危难时期,就不能不在北宋覆亡中起着恶劣的作用。怯于公战,勇于私斗,宋朝有不少士大夫,如果说他们治国和救国全然无方,而彼此勾心斗角,玩弄机谋权术,却又有足够的聪明才智,耿南仲就是一个典型。


二、与李纲

当金军南侵之际,宋方朝野乱成一团,简直是束手无策。时为太常少卿的李纲却脱颖而出,超升兵部侍郎,很快又超升执政。


宋钦宗随即又授任他东京留守、亲征行营使。正如《朱子语类》卷130所说:“当时不使他,更使谁?士气至此,消索无馀,它人皆不肯向前。惟有渠尚不顾死,且得倚仗之。”李纲作为一个本不知兵的文臣,在仓猝之际,居然相当有效地组织了开封的城防,屡次击退了敌人。他既在士民中赢得了很高的威望,却又招致了同列很深的忌妒。宋钦宗本人来回摇摆于卑怯的投降主义和轻率的冒险主义之间,他委任李纲负责城防,又不能授予全权,更不听李纲的劝阻,而致力于屈辱求和。


靖康元年(公元1126)二月初,发生了宋钦宗批准姚平仲劫金营而失败的事件。李焘编纂《续资治通鉴长编》,将此事归结为“李纲主平仲之谋”,但李纲在上皇帝奏中明确说,“平仲之出”,“在微臣实无所与”。故《朱子语类》卷130力辩其非,说:“劫寨一事,决于姚平仲侥幸之举,纲实不知。”事实上,此次劫寨“杀伤相当”,“行营司所失才百馀人,而(陕)3西兵及勤王之师折伤千馀人”,然而宰相李邦彦“方主和议,忌李纲主战”,他与众执政乘机夸张事态,诿过于李纲。宋钦宗惊慌失措,下令罢免李纲和统率陕西援兵的老将、同知枢密院事种师道。於是开封城中爆发了陈东领导的伏阙上书爱国群众运动。


陈东直到临死,也并未与李纲有一面之交。几万无组织的群众云集宣德门下,正说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家认定,救国已非李纲莫属。当然,群众运动到此也很难控制激烈的行为,如杀内侍,殴击宰相李邦彦等。但宋钦宗无疑是将爱国群众运动视为厉阶,不能容忍对其君主的挑战。他虽然被迫复用李纲,也根本不可能有李纲在幕後操纵此次“伏阙”的证据,而“自後君臣遂生间隙,疑其以军民胁己”,“颇忌之”。当时给李纲空名官告三千馀道,李纲“只用三十一道”,只因补无品小武官进武副尉二人,而宋钦宗居然亲下御批说:“惟辟作福,惟辟作威,大臣专权,浸不可长。”正如朱熹感叹说:“如此,教人如何做事?”


宋钦宗曾被迫与金东路军统帅完颜宗望(完颜斡离不)订立城下之盟,事后他有翻悔,并听从李纲建议,“解太原之围”,拒绝割让自太原、中山和河间三镇以北的土地。


宋钦宗毁约之后,首要的问题是救援被围的河东首府太原。北宋晚期,其战时统兵体制的一大弊病,是沿袭传统,往往还是由不知兵的文臣,以及宦官童贯、谭稹、梁方平等主持军事。如前所述,李纲公开斥责耿南仲离间皇帝父子,双方更多了一重嫌隙。当宋军初次救援太原失败後,耿南仲乘机进言:“欲援太原,非纲不可。”宋钦宗立即任命李纲为河北、河东路宣抚使。当时台谏官陈过庭、陈公辅、余应求等都看穿了耿南仲等人的用心,说李纲“不知军旅,将兵必败”,“为大臣所陷”,“不宜遣”。李纲本人也有自知之明,“再拜力辞”,说自己“且误国事,死不足以塞责”。宋钦宗却听信谗言,为之震怒。宰执中志同道合的同知枢密院事许翰,为李纲写了“杜邮”两字,引用秦将白起被赐死的典故。李纲至此不得不就任出行。


太原之战是决定北宋皇朝命运的关键性一战。太原失守,使金西路军得以南下,与东路军会师,而宋军主力则在两次救援战中耗折殆尽,开封的陷落遂成定局。李纲并非在救援战中不尽己力,却在本来已是十分艰难的形势下,又遇到朝廷的多方掣肘,终於在太原陷落後被劾下台,贬黜出京。


正如后来胡寅评论说,耿南仲“中制河东之师,必使陷没,以伸和议之必信。”李纲的下台,固然是快了耿南仲之流的私愤,但受害最深的,却是宋钦宗本人。待开封再次被围,宋钦宗于靖康元年闰十一月“驿召李纲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却为时已晚。李纲接到此项诏命,大约是在靖康二年,即建炎元年(公元1127)三月,当时金人正驱虏徽、钦二帝等北上。尽管有救援太原的失败,但到南宋初年,朝野一切有识之士还是认为,唯有李纲方能担当救国的重任。


《宋史》赞曰:帝在东宫,不见失德。及其践阼,声技音乐一无所好。靖康初政,能正王黼、朱勔等罪而窜殛之,故金人闻帝内禅,将有卷甲北旆之意矣。惜其乱势已成,不可救药,君臣相视,又不能同力协谋,以济斯难,惴惴然讲和之不暇。卒致父子沦胥,社稷芜茀。帝至于是,盖亦巽懦而不知义者欤!享国日浅,而受祸至深,考其所自,真可悼也夫!真可悼也夫!


南宋:(1127年—1279年)享国152年,共有9位皇帝

宋高宗赵构

庙号:高宗

年号:建炎:1127年-1130年

         绍兴:1131年-1162年

谥号: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别称:号 德基

在位时间:1127年06月12日 - 1162年07月24日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首任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


大观元年五月(1107年6月),赵构生于宫中,天性聪明,博闻强记,拜检校太尉、定武军节度使。靖康之变后,金兵俘虏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钦宗,灭亡北宋。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南宋。在位初期他迫于形势民心,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抗击金军。然而后期逐步转为重用主和派,如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一味求和,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在位三十五年的赵构禅位于皇太子赵昚,被尊为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1187年)卒于德寿宫,时年八十一岁。谥号曰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


宋孝宗赵眘

庙号:孝宗

年号:隆兴:1163年-1164年

         淳熙:1174年-1189年

         乾道:1165年-1173年

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在位时间:1162年07月24日 - 1189年02月18日

宋孝宗赵眘(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宋朝第十一位皇帝(1162年7月24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初名伯琮,后改名瑗,旋赐名玮,字元瑰,后改元永,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他是宋太祖的后裔,宋高宗养子,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让位于赵眘,是为宋孝宗,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的长房后裔。宋孝宗在位27年,淳熙十六年(1189年)孝宗逊位,让位与儿子宋光宗赵惇。绍熙五年(1194年)孝宗病逝,终年66岁,葬于永阜陵。


宋光宗赵惇

庙号:光宗

年号:绍熙

谥号: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在位时间:1189年02月18日 - 1194年07月24日


宋光宗赵惇(1147年9月30日-1200年9月17日),为宋孝宗第三子,母为成穆郭皇后。他是宋朝第十二位皇帝(1189年2月18日—1194年7月24日在位),在位5年,享年53岁,死后谥号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绍兴十七年(1147年9月30日),赵惇生于宋孝宗藩邸。绍兴二十年(1150年),宋高宗赐名赵惇,授右监门卫率府副率,转荣州刺史。宋孝宗即位后,拜赵惇镇洮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恭王。乾道七年(1171年)宋孝宗立赵惇为皇太子。淳熙十六年(1189年),受宋孝宗禅位,赵惇登基为帝,改元绍熙。绍熙五年(1194年)禅位于次子赵扩,成为太上皇,史称“绍熙内禅”。


庆元六年(1200年9月17日),赵惇驾崩于寿康宫,享年五十四岁,谥号宪仁圣哲慈孝皇帝,庙号光宗,葬于永崇陵。嘉泰三年(1203年),赵扩加谥号为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赵惇继位之初,确有革故鼎新之意,能听取臣下谏言,也裁汰了一些不肖者。但他“宫闱妒悍”,惧内心理严重,以致后期荒废朝政;又听信谗言疏离太上皇赵昚,引起南宋的政治危机。赵惇在位五年,“乾淳之治”的成果渐消,南宋开始由盛转衰。


宋宁宗赵扩

庙号:宁宗

年号:庆元

         嘉泰

         嘉定

         开禧

谥号: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在位时间:1194年07月24日 - 1224年09月18日


宋宁宗赵扩(1168年11月18日-1224年9月18日)是宋朝的第13位皇帝(1194年7月24日—1224年9月18日在位),宋光宗之次子,母为李凤娘。


宁宗在位前期,太师韩侂胄打压理学,在韩侂胄死后,官方恢复了理学地位。纵观宋宁宗时期,大规模宋金战争发生了两次,第一次是开禧初年韩侂胄伐金,最终不能战胜金朝,从而签订了嘉定和议。第二次宋金战争从嘉定十年(121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嘉定十四年(1221年)三月,战争波及了长江上游至下游所有地区,最终宋金都没能获胜。


嘉定十七年(1224年)9月18日,宋宁宗在临安宫中的福宁殿去世,在位30年,终年57岁,葬永茂陵。宝庆三年(1227年)上谥号为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宋理宗赵昀

庙号:理宗

年号:宝庆:1225年-1227年

         淳祐:1241年-1252年

         宝祐:1253年-1258年

         开庆:1259年

         嘉熙:1237年-1240年

         景定:1260年-1264年

         绍定:1228年-1233年

         端平:1234年-1236年

谥号: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在位时间:1224年09月17日 - 1264年11月16日


宋理宗赵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原名赵与莒,1222年被立为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1224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是宋朝的第十四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在位40年,享年59岁。


赵昀继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权相史弥远挟制之下,自己对政务完全不过问,自己则尊崇理学,纵情声色,直到绍定六年(1233年),史弥远死后,赵昀才开始亲政。他亲政之初立志中兴,采取罢黜史党、亲擢台谏、澄清吏治、整顿财政等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端平元年(1234年),派兵联蒙灭金。晚年赵昀又沉湎于醉生梦死的荒淫生活中,朝政相继落入丁大全、贾似道等奸相之手,国势急衰。鄂州之战,宰相贾似道以赵昀名义向蒙古称臣,并将长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让。


景定五年(1264年),赵昀在临安去世,在位四十一年,仅次于仁宗,享年六十岁。谥号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庙号理宗。葬于永穆陵。


宋度宗赵禥

庙号:度宗

年号:咸淳

谥号: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在位时间:1264年11月16日 - 1274年08月12日


宋度宗赵禥(1240年5月2日-1274年8月12日),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宋理宗之侄,理宗弟荣王赵与芮之子,初名孟启,又名孜、长源。


因宋理宗无子,赵禥被收为养子,先后被封为建安王、永嘉王、忠王。


景定元年(1260年),被立为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继位,改年号为“咸淳”。即位时,金朝已经灭亡多年,而北方蒙古帝国的军队大举南下,国难当头之际,他却把军国大权交给贾似道执掌,使南宋偏安江南的锦绣江山处于暗无天日之中。


赵禥在位10年,咸淳十年(1274年)驾崩于临安,终年35岁,谥号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庙号度宗,葬永绍陵


宋恭帝赵㬎

庙号:恭宗

年号:德祐

在位时间:1274年08月12日 - 1276年02月04日


宋恭帝赵㬎(1271年11月2日-1323年5月),又称宋恭宗,宋朝第十六代、南宋第七代皇帝(1274年8月12日—1276年2月4日在位),他在位2年,宋度宗次子。


宋恭帝是全皇后所生,是宋端宗赵昰之弟,宋末帝赵昺兄,即位前封嘉国公、左卫上将军等,宋端宗为兄弟上尊号孝恭懿圣皇帝,无庙号。1276年2月他领宋室投降元朝后,封为“瀛国公”,又被迫剃发出家,最后被赐死。宋恭宗在位期间朝政由太皇太后谢道清代理,而谢道清政治上前期依靠贾似道,贾似道被撤后又依靠陈宜中。临安府(今杭州市)被元军占领后,被送至元大都(今北京市),之后到西藏出家为僧。1323年5月因触犯文字狱被元英宗赐死,享年52岁。无谥号,张世杰等人曾为其上过尊号孝恭懿圣皇帝。


宋端宗赵昰

庙号:端宗

年号:景炎

谥号:裕文昭武愍孝皇帝

在位时间:1276年06月14日 - 1278年05月08日


宋端宗赵昰(1269年7月10日-1278年5月8日),临安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宋朝第十七位皇帝(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南宋第八位皇帝,宋末三帝之一。


赵昰是宋度宗的庶长子,宋恭帝赵㬎、宋末帝赵昺的长兄,曾被封为建国公、吉王、益王等。德祐二年(1276年6月14日),被立为皇帝,改元景炎,册封生母杨淑妃为太后,同听政。景炎三年(1278年)在碙洲去世,葬于永福陵,年仅九岁,庙号端宗,谥号裕文昭武愍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慈圣睿文英武勤政皇帝。


宋怀宗赵昺

年号:祥兴

在位时间:1278年05月10日 - 1279年03月19日


宋怀宗赵昺(1272年2月12日-1279年3月19日),临安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宋度宗第三子,宋恭帝、宋端宗的弟弟,南宋末代皇帝,曾被封为信国公、广王、卫王等爵位,母亲是俞修容,景炎三年在冈州即皇帝位,改年号为祥兴。 


祥兴二年(1279年)3月19日,南宋与元朝在崖山展开决战(史称“崖山海战”),宋军被元军击败,元军随后包围崖山,左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八岁的赵昺在崖山跳海而亡,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南宋至此覆灭。


赵昺,男,汉族,南宋末代皇帝,史称宋末帝、宋帝昺、宋少帝、宋幼主或祥兴帝。景炎三年(1278年)至祥兴二年(1279年)在位,在位313天,卒年8岁。赵昺曾先后被封为信国公、广王、卫王。临安危急时,他在母亲杨淑妃的带领下,暗暗出城,逃到泉州(今福建省泉州市)。宋端宗于景炎三年(1278年)4月病死,赵昺被陆秀夫、张世杰于同月冈州(今广东湛江硇洲岛)拥立为帝,5月,改年号为“祥兴”,6月,迁到崖山(今广东省新会县南)。与此同时,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在五坡岭(广东海丰)被元军统帅张弘范的弟弟张弘正所俘,其统领的督军府从此瓦解。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元将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元军直趋崖山。崖山背山面海,地势险要,张世杰下令焚烧岛上行宫军屋,人马全部登船,然后依山面海,将1千多条战船排成长蛇阵,用绳束连接在一起,船的四周筑起城楼,船上涂上一层厚厚的湿泥,缚上一根根长木。将帝昺的座船安置在中间,诏示将士与舰船共存亡。


张弘范见宋军战船集结,行动不便,就先用小船装满柴草,浇上油,点火后乘风攻击宋水军。宋军船上的湿泥阻止了火势蔓延,长木又顶住了火船,使元军的火攻归于失败。张弘范又阻断了宋军的水源,封锁了海口。宋兵饥渴交加,处境日益困难。张弘范派人劝降,被张世杰拒绝。


祥兴二年二月初六(1279年3月19日),双方进行了最后的决战,张弘范分兵四路,发动猛攻。宋军正在拼命抵抗时,忽听得张弘范所在的指挥船上奏起了音乐。宋军以为这是元军将领在举行宴会,战斗就松懈了一下。不料此乐声是元军总攻的讯号,张弘范的指挥船直扑而来,箭如暴雨。元军在乱箭掩护下,夺走了宋军的战船七艘。各路元军又一齐猛扑过来,从中午到傍晚,海战进行得异常激烈。忽然,张世杰见到一条宋船降下了旗帜,停止了抵抗,其他战船也降下旗帜,知道大势已去,急忙一面将精兵集中到中军,一面派出一只小船和十多名士兵去接帝昺前来,准备突围。


帝昺这时正由左丞相陆秀夫守护着,待在一艘大船上。小船来接帝昺,陆秀夫一是因为不知道这是真是假,二是因为担心帝昺如突围不成而被元军截获,坚决拒绝。他知道君臣都难以脱身了,就连忙跨上自己的座船,仗剑驱使自己的妻子投海自尽。然后换上朝服回到大船礼拜帝昺,哭着说:“陛下,国事一败涂地,陛下理应为国殉身。德祐皇帝(恭帝)当年被掳北上,已经使国家遭受了极大的耻辱,陛下万万不能再重蹈覆辙了!”帝昺则给吓得哭作一团。陆秀夫说完,将黄金国玺系在腰间,背起七岁的帝昺奋身跃入大海,以身殉国。顷刻间君臣二人就沉没得无影无踪。其他船上的大臣、宫眷、将士听到这个噩耗,顿时哭声震天,几万人纷纷投海殉国。


张世杰率领水军余部突围而出来到海陵山脚下,不久,有人带来了陆秀夫背负帝昺共同殉国的噩耗。张世杰悲痛不已,此时,飓风再来,部下劝他上岸暂避。张世杰俯视着在风浪中飘摇的宋军残船,拒绝暂避。绝望地回答:“无济于事了,还是与诸君共甘苦吧。”又说道:“我为赵氏,也算竭力了,一君身亡,复立一君,如今又亡,我在崖山没有殉身,是望元军退后,再立新君,然而,国事发展到如此地步,难道这是天意。”说完堕身入海,为国为民族尽忠殉国。南宋宣告灭亡。

當下書房
为振兴强盛国家而读书,为救度利益一切众生而读书;我读,你也读。努力读本科书、努力读课外书,无论任何年龄也不停读书,这是容易取得成功及无负此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为自己而读书是小乘,为国家而读书是中乘,为众生而读书是大乘。#常观世音微语录#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