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研讨·论证:备课中还需加强的重要一环|以笔为翼促发展⑨

文摘   2024-11-03 19:30   浙江  

2

0

2

4

全班展示

小组研讨

集体论证



备课中的研讨设计决定了一堂科学课能否真正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关键。实验后尽量让全班的发现选要点进行展示,并且保证有小组研讨的时间,集体论证是学生思维的外显,通过借助自己的记录与发现来开展研讨,老师结合教学重难点来设计分层次的研讨问题。因此,如何写好备课之研讨设计,成为了每位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一环。


本期推送市新锐教师——如何写好备课之研讨设计



01

胡洋洋


胡洋洋:瑞安市陶山镇碧山小学,中共党员,一级教师,温州市新锐教师,温州市优秀教师,温州市优秀教研组长。从教以来,多次开展县公开课,撰写的教学设计、论文、案例等获市县级奖项;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市县级青少年科技创新类活动评审,并取得优异成绩。

教育格言: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深耕研讨策略,搭建思维桥梁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每一堂课都是学生探索未知、启迪智慧的宝贵时光。我深知研讨环节在四大教学板块中的核心地位,它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桥梁,更是思维碰撞的火花。如何高效筹备并引领这一关键环节,成为我不断探索与实践的焦点,主要聚焦于两大核心要素:研讨内容与研讨策略。

      研讨内容是研讨活动的灵魂所在。我始终将教材中的研讨议题视为基石,精心设定研讨目标,确保每一次讨论都能直击核心概念,引导学生向真理的深处迈进。研讨的本质,在于事实与思维的双重交流。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呈现客观事实,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基于证据进行逻辑推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然而,学生往往难以自如地将证据与个人观点相融。这时,精心设计的支架策略便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

      支架策略,如同为学生搭建的思维阶梯,帮助他们一步步攀登至知识的顶峰。在众多支架类型中,我尤为注重关键问题链的构建。这些问题,如同导航灯塔,引领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航行。这既能确保他们全面、有序地交流所观察到的事实,又激发他们对比不同现象,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以《温度与水的变化》为例,我设计了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水在加热的不同阶段(沸腾前、沸腾时、停止加热后)经历了哪些具体变化?”“是什么力量驱使水温在加热过程中持续上升?”“为何水在沸腾状态下,即使继续加热,温度也不再升高?”这些问题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沸腾的复杂条件——不仅需达到特定温度(如100℃),还需持续吸收热量,更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此外,鉴于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性,我还致力于将抽象证据具象化,构建直观易懂的支架。在数据研讨课上,单纯的数据罗列往往难以触动学生的心灵,更难以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为此,我创新性地优化了记录单设计,将枯燥的数据转化为生动的图形。在折线图的基础上与实验现象记录结合,形成一个直观、全面的信息展示模型。这一模型,如同一个三棱镜,从不同角度折射出水的形态变化、温度变化及热量变化之间的微妙联系,让学生在比较与分析中,自然而然地领悟科学真理。

      当然,研讨之路并非坦途,实验的偶然性、学生的差异性等挑战时有发生,这对教师的机智与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研讨活动的高效开展,离不开对研讨内容与研讨策略的精心筹备。只有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我们才能为学生搭建起一座座坚固的思维桥梁,引领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享受探索的乐趣,收获成长的喜悦。因此,我将持续深耕课堂教学,不断积累经验,以更加灵活多样的策略应对各种挑战,确保每一次研讨活动都能达到预期效果,真正成为学生思维成长的加速器。



02

潘秀飞


潘秀飞:洞头区瓯江口实验学校,中共党员,一级教师,全国中级科技辅导员、温州市新锐教师、区科技节先进工作者,撰写的多项课题、论文、案例在市区级获奖。

教育名言:用研讨搭建知识的桥梁,连接每一颗渴望成长的心


以规为桥,链接研讨,深化学习

       小学科学的教材内容中,探索和研讨活动承担着科学教学目标达成的重任。我们往往在备课时,会优化实验、改进材料、设计记录单有效地完成这节课的实验,那么在研讨环节中,如何设计、组织研讨呢?我是从以规为桥,来链接研讨,进一步深化学习。

      1.了解学情,设计研讨问题。

      在设计研讨环节时,我们首先需要深入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将这些目标融入到研讨问题的设计中。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情,确保研讨内容既符合课程要求,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也可以将研讨的内容适当延伸。

      2.建立规则,培养研讨习惯

      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讨论中积极参与,建立明确的研讨规则是至关重要的。除了全班分组,我还会在组内进行编号,1-4号分别代表不同的角色,确保每位组员都有机会参与并发挥作用。在探索环节结束后,我会给学生2-3分钟的时间整理他们的发现和思考,让小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形成共识,并准备汇报的语言。这样,当小组上台汇报时,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发言,展示他们的成果。

      在研讨汇报过程中,我还会建立一些基本的礼仪要求,比如站姿要面向全班同学,确保不挡住电脑屏幕,站在讲台一侧;发言时,声音要洪亮,语言要简洁清晰;汇报者的眼神要看向同学们,而在座位上的同学则要认真倾听,眼神也要与汇报者交流。当然这些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在日常课堂中不断实践,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研讨习惯。  

      3.规范表达,促进研讨成效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会在研讨过程中提供一些结构化的表达框架。例如,使用这样的研讨模板:“大家好,我们是( )小组,今天我们组对( )进行了探究,发现( )证据或现象,我们的结论是( )。请问大家对我们的发现或结论有不同意见或者有什么补充的吗?”“我们组还有补充,我们发现……。”“我们组对你们的发现有疑议,我们认为……。”通过这样的句式,学生可以从无话可说到能够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将研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像小侦探一样,搜寻线索、寻找证据、找出答案。通过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还能点燃他们对科学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03

杨  扬


杨扬:文成县伯温小学,二级教师,温州市新锐教师。曾获县教育教学积极分子荣誉,多次开展市县级公开课,撰写的教学设计、教具创新、素养作业等获市县级奖项。

教育箴言:教育之光,照亮求知之路,启迪心智,塑造未来之魂。


科学研讨:编织智慧的经纬,探索未知的奥秘

      科学研讨对于上好一堂科学课来说至关重要,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深化课堂理解,培养科学思维,是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如何去设计呢?

      一、简化研讨问题,通向真理捷径

      在设计研讨环节时,我们要清晰界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并据此设计更贴合学生理解力的提问,确保研讨内容有的放矢,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例如:五年级下册《种子发芽实验》的第三个研讨问题:

      这个研讨问题要回答的内容过多,可以重点提问:“对于种子发芽必需的其他条件,你要想研究什么条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因为课堂中学生已经在记录单中选择了一个条件对实验计划进行描述,再选择其他条件时又重复一遍效率低下,让他们明确自己研究的条件以及需要改变和不改变的条件即可。

      二、丰富研讨活动:点燃思维火花

      单一的研讨形式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探究科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促进思维碰撞,提升研讨效果。例如:五年级下册《地球-宇宙的奇迹一课》的研讨问题,你会发现两个研讨问题学生在回答的时候答案是重复的。于是我将第二个研讨问题改成真实的设计,给他们一张设计单让他们自由创作并介绍,由此学生积极性被大大调动,对于生存条件也有更深入的探究。

      三、合理安排时间:确保黄金法则

      设计研讨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过长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过短则可能无法充分展开讨论。教师应根据研讨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时间,确保研讨环节紧凑有序。
      总之,写好科学备课中的研讨部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灵活组织、及时总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提升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04

王  霞


王霞:一级教师,温州育英实验学校小学科学教师,温州市新锐教师,瓯海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指导师。从教以来,多次在区级公开教学,教师实验技能大赛获市一等奖,课题获省、市、区多个奖项,论文区一等奖。案例、命题、团队赛课、说作业、新常规新设计获市、区多个获奖。指导学生科技竞赛获得市、区级多个奖项。

教育格言:把握关键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引导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第一步。

构建科学课堂的研讨策略

     有效研讨,是课堂教学的精髓,也能为一节好课锦上添花。研讨时容易出现误区,常有仅仅分享结果,却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数据分析蜻蜓点水,缺乏问题本质的深入分析。那么,如何提升课堂研讨效率,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以促进学生思维卷入呢?下面以优秀教师执教的课例和我的磨课经历谈谈个人看法:

      一、以实验建构模型,以研讨探求真知

      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研讨环节,梅老师设置了一系列关键问题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实验中我们要观察什么?”引导学生关注火山喷发时“火山口”、“岩浆”的变化,建立现象与火山喷发的联系。

      “通过模拟实验,说一说火山为什么会喷发?”请学生分享模拟实验中观察的实验现象,表达已有认知,寻找火山喷发的规律。

      “谁能结合模拟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说一说火山喷发需要什么条件?实验中的哪个现象可以支持你的说法。”进而让学生思考火山喷发的条件。

      随后提问“刚才有的小组的“地壳”出现振动、冒烟,但久久未见岩浆喷出,这是为什么?”基于实验中火山没有喷发的小组这一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现象背后的原因,指向地表高温高压、地壳最薄弱地带,用科学的语言表述火山喷发。

      通过这一系列层次性关键问题,学生亲历收集证据、论证,支持自己的观点。帮助学生建构火山喷发的概念,为思维发展奠基。

      二、以数据分析变量,以研讨揭示关系

      团队赛课的磨课历程,让我对《摆的快慢》有了新的认识。这一课研讨的关键在于数据分析的挑战,通过使用柱状图收集整理学生的实验数据,并在研讨环节中展开分析交流。学生不难发现:同一组柱状图中,摆锤质量大小没有影响摆的快慢;而在不同组柱状图中,摆绳长短差异明显影响摆的快慢。引发两个变量并存的高阶思维、深度学习活动。

      为避免实验数据的一致性,呈现实验数据的差异,以促进学生有效研讨。教师可以提前预设多样化的实验数据,根据不同学生的思维梯度设计不同层次,进行分层教学。研讨中学生聚焦数据差异的原因,从探究流程、变量关系等多角度深入交流、分析。这不仅仅让研讨氛围更热烈,还为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提升提供保障。

      一节好课的呈现不易,一节让学生思维卷入、有效研讨的课更不易。在研讨交流中实现“求同存异”有机整合,为达成科学规律的共识至关重要,尊重并深入分析不同数据现象,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05

陈茴茴


陈茴茴:苍南县钱库小学,中共党员,二级教师。曾获温州市新锐教师,苍南县优秀教师,苍南县教坛新苗等荣誉称号。从教至今,撰写论文、案例多次获得县一等奖;多次执教县公开课,一次执教市公开课;教学设计、命题设计、作业设计、说课、微课等多次获县一等奖;多次指导学生获科技节比赛与科学类评比一二等奖。

教育格言:做一个浪漫的科学老师,追满天星辰、展想象之翼,带好奇心回家。

课有所“备”,学则能“研”

     私以为备课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以我备课为例,首先需要翻阅教材、教参、课标,整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梳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果说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那么课堂环节设计则是一节课的躯壳。人有美丑,课有繁简。有人爱课之简洁,单刀直入,干脆利落。有人爱课之精巧,抽丝剥茧,峰回路转。

      无论课堂以何种形式进行设计,不外乎以“聚焦”-“探究”-“研讨”三层结构为主,有时也会加入“拓展”以达成学以致用的目的。其中“研讨”环节为备课过程中最可做文章的环节,以我多年听课备课经验看来,有以下几点可以与大家一谈:

      一、以教学目标指引研讨方向

      在本科学习阶段,我们会发现不同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中对于教学目标有不同的定义,但都认为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最终具体化形式,由教师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及具体学情自主确定的具体目标,能够更好地体现教育目的。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研读课标与教材,了解本节课的目标是什么,具体需要达成到哪一程度,从而为研讨找到合适的度,包括研讨的角度、广度与深度。

      以五上第一单元第四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一课为例:在课标中对五年级所提出的内容要求是“知道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教材中出现了光线的折射与铅笔的折射两张图片。那么,我们通过认真研读课标与教材就会发现,本节课并不需要去讨论折射发生的原理,不需要去了解折射率,也不需要去纠结水中出现“虚像”的具体原因,五年级的孩子应该有适合五年级孩子认知发展水平的研讨内容。

      二、以当下学情精选研讨问题

      学生学情是我们备课的又一大重要考量,备课的目的是想通过精心的内容设计,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解决认知冲突、完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能力。因而,备课环节中,研讨问题的设计最不能忽视的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本人的已有学情。

当我们对学生的学情进行认真了解时,我们有时候会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发现。以五下《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一课为例。我在对学生的学情开展调查前,在我的认知中,小朋友们应该有冷热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冷的物体温度会上升,热的物体问题会下降这样的基本认知。但在我开展调查后,我获得了以下的各不相同的调查结果:

课前调查问题:当冷的牛奶泡进热水中,随时间的变化,牛奶和热水的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你看,我们的研讨问题学生用学情大概可以回答一部分,另一部分则需要通过课堂的学习进行解答。大家几乎都知道热的水温度会降低,牛奶温度会升高,那么我们就在备课环节设计更有指向性的研讨问题——“随着牛奶温度升高,热水温度降低,它们会到达一个相等的温度吗?”;“当二者温度相等之后,接下来牛奶还会继续升温,热水还会继续降温吗?”;“根据温度的变化趋势,你能说说看热量在热水与牛奶之间是怎样传递的吗?”因此,建议老师们在开展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多加关注每个孩子的学情。以学情为出发点,基于学情开展学习环节的设计。

      三、以探究活动丰富研讨层次

      当下科学课的一大标志就是——

      教师:我们该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想?

      学生:开展实验。

      那么,在开展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究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他们是否知道自己的探究活动是在为自己的观点寻找支持的证据?他们是否明了探究活动中应当记录哪些发现?他们是否可以通过自己寻找到的证据,用于充分论证自己已有的观点或者转换自己的错误观点?备课环节,以上问题需要教师充分地进行思考。因为探究环节获取的所有记录——文字记录、画图记录、数据记录,最终都会形成研讨环节的讨论内容。研讨问题的回答,是需要基于探究环节层层记录的证据之上展开。

       在我的教学经验之中,探究环节与研讨环节环环相扣。在研讨中我们可以先利用某个小组的记录,开展第一层次的研讨(描述现象)——“我们记录了xxx现象,我们发现了xxx规律。”或“我们得到了xxx数据,它具有xxx变化规律。”

       紧接着,我们可以依据学生的记录寻找组间的不同之处,开展第二层次的研讨(对比现象)——“对比班级的记录,你有什么发现?”或“听了这个小组的汇报,你还有疑问吗?”

      接下来,我们再根据上述对比,抓出实验中的异常数据开展进一步的研讨,或者找到异常的变化展开原因的追问,从而进入到第三层次的研讨(求同存异)——“排除误差之后/重新实验之后,我们再对比全班的记录,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因而我们在备课时需要提前预设我们的研讨内容,接着要为每一项研讨内容提前做好探究环节的精心设计与准备,最后才能在课堂上呈现出层次丰富、指向明确的研讨内容。

       有的老师课堂研讨简单明了,三五分钟就能转入下一环节;有的老师课堂研讨则面面俱到,研讨历经十五二十分钟后课堂氛围依旧热火朝天。在此,我作为一名观摩者,并不能简单地以我之喜好,去评价课之优劣,而应虚心汲取我认为值得我学习的课之精华,在未来某一天的课堂实践中呈现在我的课堂之上。今日我能对备课环节中的研讨设计有诸多思考,离不开一路上观摩的课例阅读的文章,在此感谢予我启发、授我灵感的每一位老师们。



新锐教师代表课例分享



供稿|胡洋洋  潘秀飞  杨扬  王霞  陈茴茴

编辑|邱文丽

审核|陈    锋



温州小学科学
温州市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研究。整体有益,利他有样,发展有效。为加速科学教育进化而奋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