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温州小学科学”
教师:倪协凯
倪协凯,现任温州市洞头区实验小学办公室副主任兼任区教研员。曾获温州市第七届教坛新秀、温州市学科骨干教师、温州市优秀科技辅导员、洞头区最美教师、洞头区教科研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从教9年来,多次在省市区活动中进行公开教学与交流,撰写的多篇论文、课题、案例、教学设计荣获市、县级奖项。
扎根海岛,锐意进取
在9年的教学实践中,他刻苦钻研课堂教学艺术、认真阅读各类教育教学杂志、书籍。为了上好每一节课,他会认真分析教材、研究学生,并从多角度解读教材,从而更准确的把握核心概念。从教以来,不断学习优秀教育理念,汲取名家优点,形成自我的教学风格。先后参加了温州市施昌魏名师工作室、浙江省江美华名师工作室、温州市潘欢燕名师工作室、温州市项目组研修班等,不断向身边优秀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他善于将这些新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使得自己的教学始终保持活力和创新。
专注教学,素养导向
在科学教学中,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环境,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开展教学。在课堂上,倪老师总是充满激情,生动有趣,带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他教授孩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能够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此外,还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是什么、为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怎么办,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关注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潜心科研,辐射引领
除了专注教学,倪老师也非常重视科研。他为,只有不断研究教学方法和策略,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在所从事的教科研工作中积极探索,勤于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教学的困惑入手进行研究,去探索合适的解决方案。不断的通过公开课实践践行思想,通过专题报告反思教育实践,形成教育思考,在思考中不断进步,在前进中引领自我教科研的发展。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八颗行星》
《八颗行星》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结构,建立太阳系行星位置关系模型是本课的重要活动。学生利用提供的八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数据,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行星相对位置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颗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本课不仅会加深太阳和太阳系中的天体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对学生建立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十分有益。
聚焦板块,提出了两个问题:八颗行星有哪些?它们是如何排列的呢?第一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各行星的名称,也是对学生关于八颗行星的原认知进行调查。第二个问题将关注点放在八颗行星的排列顺序上,让学生的认识从个体到整体,理解八颗行星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绕太阳运转和排列的。
探索板块主要安排了 3个活动。探索活动1,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感受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和八颗行星的大小。探索活动2,给八颗行星排序。这个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将数据进行一一比较,再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重组和排序。给八颗行星排序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八颗行星排列和大小的规律。探索活动3,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这个活动是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教科书利用三条相同的纸带,每条纸带对折四次,然后将纸带粘连成一条长纸带,在长纸带的折痕处标记数字。通过行星相对位置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颗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
研讨环节主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让学生交流处理数据的方法,体会到处理数据的方法不同,制作模型的效率也会不同。第二个是让学生观察全班制作出来的八颗行星位置模型,旨在让学生感受到教科书中的示意图与真实的太阳系相差甚远,体会到根据数据来建模的客观性。
拓展部分,教科书介绍了观察木星及其卫星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观测工具的进步,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会逐渐深入。
本课继续研究太阳系,学生在第1课已经学习了太阳系中的天体,虽然并未着重讲解八颗行星,但是这些行星的名称都有被提及,学生会有一定的印象。学生在生活中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初步了解太阳系八大行星,但是对于每颗行星的具体信息并不是很清楚,特别是围绕太阳运行的八颗行星,学生停留在均匀分布的同心圆运行。虽然知道行星有大小,但对于具体的大小并不是很清楚。通过本课学习,不仅让学生加深对八颗行星了解,也为下面几节课的学习提供先决条件。
科学观念:知道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距离太阳的远近和大小差异很大。会利用模型介绍太阳系的八颗行星。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比较数据、处理数据,发展初步的模型理解和模型建构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模型建构活动,掌握推理、测量、解释等科学方法,提升信息处理能力。通过模型分析和改进,发现不足,在交流探究中学会综合评价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态度责任:通过基于证据和逻辑的模型建构活动,提升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研究太阳系及宇宙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大小不等,在其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
教学难点:
在理解地球自转的基础上,认识世界时区图,并能加以运用。
教师材料:班级记录表。
学生材料:三条长度相同的纸带、透明胶、双面胶、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聚焦:揭示课题(预设时间5分钟)
1播放八颗行星视频
2.交流:天问一号于2020年7月23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2021年5月15日,火星迎来中国客人。我们都知道太阳系有八颗大行星,除火星和地球外,还有哪六颗?它们是怎么排列的?
提问:视频介绍的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他们分别是,关于八颗行星你还了解哪些信息?
(预设)学生1:八颗行星的远近
学生2:地球是唯一有生命的
学生3:最大最小的行星
3.总结:刚刚同学们讲了很多关于八颗行星的信息,揭题:八颗行星(板书)
探索:八颗行星(预设时间25分钟)
(一)活动一: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
[材料准备:八颗行星基本数据表]
1.过渡:关于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科学家经过研究,PPT出示一组数据,认真阅读,并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2.学生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
3.学生自由分享。预设(根据八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数据找到距太阳“最近”和“最远”的行星;根据八颗行星的赤道直径数据找到“最大”和“最小”的行星。)
(二)活动二:给八颗行星排序
1.提问:观察八颗行星数据,我们可以根据哪些方法给它们排序?
(预设:方法一是按离太阳的远近排序;方法二是按行星赤道直径大小排序。)
2.请2位同学排排序。
3.提问:体积最大和最小相差多少?出示ppt八颗行星比例大小
(三)活动三:建立行星位置关系模型
[材料准备:三张长度相同的纸带、透明胶、双面胶]
1.过渡:(出示太阳系示意图),请大家看看,这张示意图有没有什么问题?
(预设1:根据八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数据和赤道直径数据,它们离太阳的远近距离和大小比例有问题,
预设2:最大最小没有体现出来)
教师补充:所以,书上这幅插图中有“本图不代表天体大小和距离的实际比例关系”的提示。)
2.出示kt板:八颗行星直径大小模型。思考:对比教材中的示意图,有哪些改进了(预设:更好的体现出了八颗行星的大小,存在问题:远近没有体现出来)
3.引导:八颗行星的大小我们通过比较可以很好区别,而远近则可以通过在纸带上建立模型形式模拟八颗行星在太空位置。
4.组织学生处理行星之间数据。
引导思考一:要想在三条纸带上将八颗行星全部放下,需要处理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数据。每条纸带长60厘米,三条纸带粘在一起,要想把八颗行星全部放下来,我们首先要去处理哪颗行星?(学生思考怎样处理数据,预设1:最远的海王星,预设2:最近的水星)如果先水星,可能存在什么问题? (15分钟)
引导思考二:如果以金星距离作为单位“1”,海王星是金星距离的多少倍?(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利用行星之间数据的倍数关系思考,引向格数或者份数)
5.5800万千米——0.58——0.6格——1格:1万万千米
6.演示纸带对折方法,一张4次
7.出示温馨提示。播放模型制作视频①领取三条长度相同的纸带,每条纸带对折四次,并将纸条粘连成一条长纸条。每个折痕标记数据。。②小组合作,行星中心贴在对应位置。③将制作好的“八颗行星位置模型”纸带粘贴在黑板指定位置上(或教室展示板上)。④观察我们的纸带模型。小组讨论我们制作的模型和平时见到太阳系的图片有哪些异同点??
8.各组将建立好模型粘贴在黑板上。12分钟制作(33分钟)
研讨:新的发现(预设时间5分钟)
1.问题1:黑板上大致相同的纸袋有什么特点?
(预设1:距离按比例缩小
预设2:间隔距离从小到大;
预设3:前面4颗行星距离,分布间隔不相同。)
2.问题2:地球在什么位置,地球如果与海王星换位会发生什么?地球要是与水星换位又会发生什么呢?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拓展:后续研究(预设时间5分钟)
1.提问:八个行星是围绕着太阳做同心圆运行吗?
介绍八颗行星实际运行轨迹。
2.播放教学视频:建立八大行星模型
供 稿 | 倪协凯
编 辑 | 夏祥德
审 核 | 陈 锋
公众号ID:wzxxkx
温州小学科学
订阅方式(以下任选一):
1.搜索微信号“wzxxkx”
2.加公众号“温州小学科学”
3.长按左侧二维码
为加速科学教育进化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