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温州小学科学”
叶澜说:“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一位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教学身影在不同的教室流转,与学生相遇又有离别。教师用尽“十八般武艺”教书育人、播种希望,无论岁月变迁,对教学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永不变,那些有趣的实验、温暖的对话、感人的瞬间,科学课堂故事一直都在发生…
本期推送市新锐教师--如何写好科学课堂故事?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交流、对话的过程,这样的互动往往充满了不确定性,尤其是学生的提问,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未知的科学课堂故事的大门。
记得有一次给四年级学生上《导体和绝缘体》这课,在借助电路检测器检测了一些课前准备好的物体导电性之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关于导体和绝缘体,你们还有哪些好奇的地方吗?”有一个学生举手:“老师,铅笔芯是导体吗?”我一听,特别激动,这问题问得好,马上追问:“你觉得呢?”学生想了想,回答:“应该是绝缘体吧,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它可不是金属。”“不对,不对,有些物体不是金属也能导电的!”“对呀,人也不是金属,也能导电!”“我觉得铅笔芯是导体!”……还没等我说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之间就热烈地争执起来了。“老师,老师,我们要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下!”各小组迫不及待的拿出自己的铅笔芯实验起来。“老师,老师,小灯泡亮了,铅笔芯是导体!”有小组实验完就兴奋地喊了起来,而有的小组却没有同样的雀跃,眼神中还带着困惑。我对全班进行了统计:“同学们,现在有4个小组实验结果表明铅笔芯是导体,有4个小组却认为是绝缘体,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新的问题一抛出,又激发了新一轮的探讨:“老师,可能是我们铅笔芯不一样!”“老师,可能是我们的导线有问题!”“老师,老师,是不是我们电池没电了?”“老师,可能是我们实验的时候接触不良”“老师,也许是我们灯泡坏了”……我开始把每个学生提出的猜想都一一写在了黑板上:“同学们,这么多的可能猜想,哪一种才是事实呢,这该怎么办?”有爱动脑筋的学生马上提出:“老师,不同结果的小组可以两两合作,交换实验材料试试看!”这办法得到了全班一致支持!大家逐一试验可能的猜想,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记录。
经过这一翻仔细的研究与排查,学生们惊奇地发现:电路检测器是两个电池的小组都能测出铅笔芯是导体,而用一个电池的小组却都测不出来。秘密原来是在这里啊!
学生们从一个问题“铅笔芯是导体吗?”出发,引发了像蝴蝶效应般研究,不仅发现铅笔芯是导体,同时也有了意外的收获——电路检测器的电流大小会影响实验的检测结果!这是一个多么厉害的发现!这同时也为人体、水等一系列物体在用教材中的电路检测器检测不出结果的时候提供了一个解惑思路,可以通过增大电流来检测!这本是我这节课为导电球埋下的伏笔,却被学生自己的一个问题就牵引出来了,变成了这节课的彩蛋故事,真是精彩!
写科学课堂故事我走了三步
在很多年前我曾听过一位老师的讲座,他说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写论文、写课题,那就从写故事开始。也许从那时起,我无意中就开始了写科学课堂故事,现在回忆起来,写科学课堂故事我走了三步。
第一步,记录科学课堂上的“事故”。科学课具有其他课程不具有的探究性,这使得科学课堂上很难不发生一些“事故”。最开始我会将这些“事故”写到反思里,作为这节课需要改进的点记录下来。得益于这些精彩的“事故”反思,我的教学常规在检查中异常出彩。
第二步,将科学课堂上的精彩瞬间写成小短篇。我觉得科学课堂是最接近魔法的课堂,孩子们在科学课堂上会有不一样的生成,或提出或解答,或动手或思考,或正确或错误,精彩瞬间频出。我经常会将这些有趣的瞬间用电子备忘录详细的记录下来,包括孩子们当时的动作神态,然后写成小短篇。遇到非常有理趣的故事时还可以配图发到家长群,这也算是家校沟通、共育的一种方式,非常受家长欢迎。
第三步,串联故事主题,挖掘教育理念,写成教育叙事。因为记录了很多故事,我就拥有了很多宝贵的素材。当我想到一个主题时,打开我的素材库,寻找可以对应上的故事,将这些故事整理一下,挖掘其中的一些科学教育理念和价值,再融入自己的观点就可以写成教育叙事参赛。我也曾将一个个科学课堂小故事串起来写成一个案例,并获得省级奖项。
相较于理论化的论文、课题,写故事会显得更生活化,不用费心查文献、做图表,只要学会观察和记录即可,就像孩子们上科学课一样,简单,易始。
陈玲珍:永嘉县鹤盛镇东皋小学,中共党员,二级教师,温州市新锐教师。从教至今,多次进行公开课展示与交流,撰写的论文、教学设计、作业设计等多次获县级奖项。
教育格言:趣探科学,笔绘童心,共织梦想。
科学课堂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课堂,往往会发生一些小意外与惊喜,创生很多精彩纷呈的故事,见证孩子们的成长。
记得在上《影子的秘密》一课时,我借助一段有趣的手影视频,创设培养手影大师的情境,快速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每个人都跃跃欲试。从“观影”到“造影”再到“变影”的探索过程中,孩子们做的井井有条。然而在交流汇报时,却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课堂再一次变得热闹起来,一场捍卫自己组成果的争论油然而生。“当改变光源的方向时,影子的方向会发生变化。”、“当改变光源的方向时,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都会发生变化。”、“不对!不对!改变光源的方向,影子的大小也会发生变化。”……大家各执一词。这是一个难得的契机,于是我赶紧接道:“那你们都是怎么做的呢?请各组派代表上台演示一下。”大家紧紧盯着各组的实验再现,突然有小部分孩子说道:“老师,他们组不止改变了光源的方向,光源的远近也不一样。”瞧,一下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于是,大家主动提议再做一次实验,结果便显而易见了。原来,同时改变多个条件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呀,“控制变量”的思想在孩子们心中悄然发芽。
40分钟的课堂时间转瞬即逝,却挡不住孩子们创作的激情。下课后的他们,快速跑到走廊、操场,在太阳下摆弄着自己稚嫩的小手创造一个个独特的手影,甚至为它们配音,校园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也许就是教育的意义吧,不是枯燥乏味的知识,而是学以致用的快乐。
课堂,因为孩子们而充满无限的可能。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摩擦出绚烂的火花,编织着独属于我们的课堂故事,引领我们共同成长!
教育格言:每一个小小的发现,都是孩子们通往科学世界的桥梁。每一次大胆的尝试,都是孩子们勇攀科学高峰的阶梯。
在一个原本计划着探索“认识三棱镜”奥秘的早晨,我站在讲台上,准备着一系列关于三棱镜折射原理的实验。然而,当我无意间望向窗外时,一抹不同寻常的光晕吸引了我的目光——那是日晕,一圈淡淡的、彩色的光环围绕着太阳,宛如大自然最精致的项链。
那一刻,我的心中涌起了一个念头:何不将这份自然的馈赠融入课堂,与孩子们一同探索日晕与三棱镜的奇妙联系呢?于是,我临时调整了教学计划,宣布:“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特别的户外探索——去追寻日晕的足迹,并用我们手中的三棱镜,创造属于自己的彩虹!”
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孩子们的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期待。他们迅速整理好书包,带着三棱镜和记录本,跟随我走出了教室,踏上了寻找日晕的旅程。
一路上,我引导孩子们观察日晕的形态,讲述着它形成的原理。当阳光穿过云层,照在我们手中的三棱镜上时,奇迹发生了——一道绚丽的彩虹在黑色的衣服和裤子上跳跃,仿佛是大自然对我们的回应。孩子们惊呼连连,纷纷用三棱镜捕捉着彩虹的每一个瞬间,记录下这份难得的美丽,下课的时候其他班级的同学也看到我在操场上做实验就过来围观了,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围成一个圈,这是孩子们的“日晕”。
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观察自然现象,更深刻地理解了三棱镜折射的原理。他们发现,原来科学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奇迹。有的孩子兴奋地告诉我:“老师,我以前只知道三棱镜能造彩虹,但从来没想过在户外也能看到这么美的彩虹!”
最让我感动的是,这次临时决定的探索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他们开始主动询问关于日晕、三棱镜以及更多自然现象的问题,甚至自发组织起了小组讨论,分享着各自的发现和感受。
最终,当我们的课例被浙江省日报、小学科学公众号、温州晚报、温州教育发布报道,点击量数十万。我深知,这不仅仅是一次意外的惊喜,更是一次教育的成功。它让我们明白了,科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孩子们心中对未知世界探索的火花,让他们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受,用双手去创造。
与地域文化融合的科学课——腌制咸鸭蛋
土壤在在学生的生活中很常见,大片的农田,海边的沙滩,小区的花坛等。但土壤有哪些类型?不同类型的土壤有什么特征?不同种类的土壤有什么作用?孩子们并没有深入了解过。特定种类的土壤可以腌制咸鸭蛋,腌制咸鸭蛋是鳌江流域的传统文化,咸鸭蛋承载起的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厚重文化意味。
所以我在四年级下册《岩石与土壤》单元第七课《比较不同的土壤》的基础上,以“腌制咸鸭蛋”作为任务驱动寻找适合的土壤进行腌制,对腌制的方法进行改良研究。分别研究红泥与盐的比例对咸鸭蛋腌制效果的影响、腌制天数对咸鸭蛋腌制效果的影响、蛋的种类对蛋腌制效果的影响,通过控制变量,找出最优的腌制方法。
在腌制咸鸭蛋的时候,每个孩子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把蛋洗干净晾干、调配红泥、沾白酒、裹红泥、密封保存,每一步孩子们都小心翼翼地进行,生怕把蛋磕坏了。密封好的鸭蛋统一存放在科学实验室,等待一个多月风味变化后再分发给孩子们。孩子们时不时来实验室来看自己的成果,期待着能品尝的那一天。在达到腌制时间后,我及时组织学生对自己的咸鸭蛋进行清洗和蒸煮,小组之间展开风味展评,选择出最适合的腌制方法。最后,我还基于学生腌制咸鸭蛋的任务进行迁移:还有哪些蛋可以腌制呢?思考生活中常见的鸡蛋、鹅蛋、鹌鹑蛋、鹅蛋可以腌制吗?孩子们的研究还在继续。
科学与地域文化融合,既可以加强孩子的科学实践能力,也可以在科学探究传承当地的民俗文化。孩子们在做中有体会,在思中有成长!
供 稿 | 陈国伟、周洁雨、陈玲珍、汪倩云、陈通瑞、王洁慧
编 辑 | 林仁志
审 核 | 陈 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