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人人的科技节,老师何为?|以笔为翼促发展④

文摘   2024-10-15 09:21   浙江  

科技节不仅是展示成果的舞台,更是师生共筑科技梦想的温馨家园。面向人人的科技节是创新的沃土,激发兴趣为其火种,成果分享则是璀璨绽放。成果分享即让每位参与者亮出科技创新成果,如创意小发明、科技小论文、气球小车、纸火箭、铁丝陀螺等,旨在让创新火花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对教师而言,指导学生参与科技节是与学生共成长的舞台,既激发创新思维,又培养实践能力。师生共享学习喜悦和成长快乐。


本期推送市新锐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科技节指导?

叶芳芳永嘉县岩坦镇中心小学,一级教师,永嘉县优秀班主任,温州市新锐教师。多次进行公开课展示交流,执笔论文、案例等获县级奖项,指导学生在科技类比赛中获奖。
教育格言: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

 一根铁丝激发农村孩子的科技创意


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照在郁郁葱葱的稻田与连绵不绝的山峦上,为校园周边美景所吸引的我,在从教之初,却也难以将农村小学与“科技节”联系在一起。直到办公室里,班主任们的一声“叹息”,吹响了科技的号角。
“这些孩子啊,手边随便拿点东西都能玩得起来。”“游戏卡也折得五花八门,游戏规则比乘法口诀表还清楚。”农村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自然韵味和乡土气息的环境中,常以小手探索周遭,无论是落叶、石子还是旧玩具,皆能成为他们研究的对象。这份随手而来的探究,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更在无形中激发了学习的热情,让知识的种子在每一次触摸与发现中悄然生根发芽。那科技节,不就是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创新点,将日常物品转化为科技创作的素材吗?田野广袤,虫鸣声声绕耳畔,而指导则是带领学生跨越日常,迈向创新。
借着科技节“铁丝陀螺”项目,向学生发起挑战,“游戏卡你们能玩,铁丝你们能搞定吗?”。“铁丝陀螺”比赛的准备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设计、制作、调试多个环节,甚至有的学生想到了其他的比赛规则。虽然最终的比赛成果不够理想,但他们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失败也从中汲取教训、积累经验,再将自己的作品和创作经验与他人分享,自信心和成就感再度增强,我想指导就是助力学生能力跃升,成长加速。
“铁丝陀螺”通过比赛的形式,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科技的魅力,从而产生对科技的浓厚兴趣。这种兴趣将成为他们未来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动力,促使他们不断探索、不断学习。同时,科技节比赛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科学素养的提升产生深远影响。在比赛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科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将有助于他们深化对科技的理解和应用。此外,比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看来指导还能助力学生激发潜能,全面发展。
科技节作为连接知识与实践的桥梁,与农村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共同编织着孩子们心中最美好的回忆,孕育出孩子们对科技的无限憧憬,引领着他们一步步走向更加广阔的科学天地。



杨惠珍:一级教师,温州市新锐教师。曾获区综合实践优秀指导师,校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多篇论文、案例、课题等获市、区奖项,多次在区级活动中执教公开课、作讲座,多次指导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优异成绩。
教育格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课内课外都是科技“好选题”

      科技节是每年小学科学的盛会,这场盛会能激发学生对科学和技术兴趣的活动。做好他们的科技节参赛指导,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在每年的科技创新论文评比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参与度比较低。我们该如何结合平时的教学做好这方面的指导呢? 
我们可以从科学课堂这个与学生最贴近的内容入手。对科学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进行深入挖掘,结合家庭实验室,从教材中寻找科技活动的创新点。例如《运动和力》这个单元可以鼓励学生去研发新型动力的小车。或者对教材中的材料进行改进,例如一年级种大蒜活动,也可以用其他植物代替,或,或引入其他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进行种植和观察。我们还会发现科学教材中的活动往往还有很大的拓展延伸空间,如观察每天月相变化时,学生不仅会发现形状会发生变化,还有每天月出时间、月亮位置会发生变化等。把科学实验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这是激发创新思维的第一步。
我们还可以去发现、挖掘地域优势,引导小学生寻找有价值和力所能及的科技活动课题。比如瓯柑、菱角等地域特色植物的种植活动,大罗山、雁荡山岩石及其相关地质地形地貌的研究活动,或是学校周边有种植园、养殖场等调查活动,通过挖掘这些地域特色蕴含的科技活动资源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
我们还要关注科技发展动态,紧跟时代,学习新知。学习新的科技知识,如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学习新的科学教育理念,比如STEAM教育理念等。也要善于从网络中获取科技创新的支持。如关注中国科学院的科普网站、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的“科技学堂”、科学松鼠会、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平台等,通过这些网站可以了解科技发展的新动态,学习科普知识和科技创新技法。 
有了好的选题之后,我们还可以结合拓展课做实验的设计和修改,教会学生一步一步写好科学小论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有效指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点燃创新之火,照亮他们的未来之路!


沈跃:温州市瓦市小学,中共党员,二级教师,温州市新锐教师。从教以来,坚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努力在学生面前做一个传播科学知识的浓人,支持学生的奇思妙想。

教育格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苏格拉底

尊重儿童,让科技作品闪现孩子的光


     如何写好学生科技节的指导?这个题目一下子有些让我恍惚,眼前闪过指导学生的实验脱口秀一遍又一遍,小论文一稿又一稿,小发明一次又一次,铁丝陀螺一转又一转……一个科学老师需要指导的东西好多,慢慢的回味中,发现自己也慢慢成为一个多边形小能手。

1.让孩子记录自己的创意想法,去尝试
很多孩子在学习、课外的阅读中总会出现一些有意思的分享,我们要如何抓住?学会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除了表达出来,更是记录下来,这才有助于我们共同探索,放大微小问题,抓住奇想之光。才能让他们怀揣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尝试去展示创意、动手实践用智慧和双手揭开自然界的秘密,比如,上完《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学生开始好奇培养霉菌,就去试试吧!让孩子对世界保持好奇,努力探索,我想这是每一位科学老师的高光时刻。
2.抓住孩子的语言,放大品味其中趣味
在科技节的实验脱口秀指导的时候,身为一个科学老师,总是想着自己要把关把孩子实验内容的专业性提高,按照范文式的讲清楚每一步骤,但往往在专业的东西加入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趣味的实验内容,好像专业性强了,孩子自己的东西少了,如何放大孩童的光,把内容还给孩子?

      我想,这就是抓住他们的语言,记录下他们对于作品的感受,想法,让他们把自己的语言习惯,趣味的点保留住,让孩子的作品闪现他自己的光芒。

3.记录动手制作的失败,在试错中进步
在实验、探索,动手制作上,成功并不是必然的,接受每一次失败,并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是重中之重。比如,气球动力小车,为什么打滑,如何降低打滑的可能性,不同的场地,我们的选择又是什么;为什么会方向不稳定,如何保持稳定,我们调整了什么?这些一次又一次的记录,会最终内化为孩子的经验,成为他参加比赛的一剂定心丸。
对学生的科技指导,记录的每一次经验,会成为我们科学老师的指导时的定心剂,更会让学生的科技作品散发更多属于孩子自己的光芒。



夏菁菁泰顺县罗阳镇第二小学,一级教师,温州市新锐教师。多次开展公开课,撰写的教学设计、论文、案例、素养作业等获县级奖项,并辅导学生在科技节比赛中多次获奖。
教育格言:教学是发现,是分享,是成长,是热爱。

 鼓励质疑,指导求证


1.于细微处发现疑问,促使学生自主探究
“老师,我昨天看到一个视频,我觉得视频中的实验有问题。”一学生找到我与我讲述自己对视频中现象的怀疑,以及自己的解释。听到这,我知道这个孩子对科学探究已经有了主观能动性,于是,我是趁机让他回去立马将自己的想法动手试一试,并且拍下视频第二天与我一起讨论。一个爱思考的孩子总是可以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可疑之处,我想作为教师,不管怎么样都应该要保护好自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总是鼓励他们去大胆质疑小心验证,并且借助电子产品记录自己探究验证的过程。
2.挖掘学生潜能,助攻科技节脱口秀
金秋十月,温暖和煦的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落下了无数颗闪亮的圆点。凉爽的秋风拂过脸颊,惬意舒适。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青少年科学节这一“科学界”的盛宴。
“老师,我能用我上次的实验去参加脱口秀吗?”接到科技节通知,学生非常兴奋。这当然可以啊,可是用什么样的形式将探究过程展示出来呢?思来想去突然想到这个学生之前在儿童节上表演了一小段相声,说学逗唱虽然不够专业,但是也能让观众听得津津有味。
确定了表演形式后,就开始紧锣密鼓地编写剧本了。科学脱口秀并不是简单地将实验展示出来,而是需要有一定的考表演才能,所以剧本的编写得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当学生将大致的文本写出来后,我对其中的细节处进行修改,尤其是实验内容的专业性。
3.结合现有资源,让科学看得见
科学脱口秀其实就是将实验过程用有趣的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现在实验确定了,文本也有了,那么如何去展现出来呢?为了增强舞台表现力,我和学生一起观看相关视频,分析舞台表现,甚至一起去咨询音乐老师。结合各方面的建议,一次次的练习,一遍遍的修正指导,这都是孩子们参加比赛的定心丸,也是他们成功路上的垫脚石。
科技节不仅是一次科学知识和技能提升的盛宴,更是对科技梦想的执着追求。保持好奇,不断探索,用科学思维和方法创想世界,让每个孩子散发出属于自己的耀眼光芒。



陈炳远:乐清市南塘镇小学,一级教师,乐清市优秀教师,温州市新锐教师。从教至今多次开展公开课,撰写的教学设计、论文、项目化案例、素养作业等多次获得县市级奖项,并辅导学生在科技节比赛中多次获奖。


教育格言: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气球小车与无人驾驶


一、兴趣之帆,引领探索
“老师,这个气球动力小车太有趣啦!一个气球怎么就能让小车跑起来呢?” 一个学生睁着好奇的大眼睛问道。从看到气球动力小车跑起来的那一刻起,学生们对气球动力小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种兴趣促使他们赶紧开始制作气球动力小车,去探索这个充满未知的领域。无论是在挑选材料时的认真考量,还是对小车行驶原理的追问,都彰显着这份浓厚兴趣所带来的强大动力。兴趣,成为了他们开启科学大门的关键钥匙。
二、技能之桨,助力前行
“老师,我总是跑不直怎么办呀?”“别着急,我们可以检查一下车轮的安装是否平衡,还有气球的固定位置是否合适。” 我耐心地指导着。有学生面露愁容。“老师,为什么我的气球很快就没气了,小车跑不远呢?” 另一个学生也提出了疑问。“老师,怎样才能让小车跑得更快呢?” 又有学生急切地问道……一个个问题的抛出,而这些疑问也促使他们更深入地去思考和探索。从挑选合适材料的判断力,到组装小车时对各个部件的精准安装,再到调整气球出气量以控制车速的细致耐心,每一个环节都是对动手能力的严峻考验。他们在实践中逐渐掌握各种技能,手眼协调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这不仅让气球动力小车在他们手中逐渐完善,更为他们未来的学习与生活筑牢了基础。

三、未来之岸,梦想起航

在制作气球动力小车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不断地尝试和调整,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当遇到困难时,他们没有轻易放弃,而是积极思考解决办法。团队合作中,学会倾听、尊重与协作,共同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而成功制作出快速稳定行驶的气球动力小车时,那份满满的成就感更是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这个成长的彼岸,见证了他们从好奇到探索、从尝试到成功的全过程,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趣味脱口秀优秀案例
龙湾区温州湾实验小学 
邱天 浙江省一等奖

小发明优秀案例
永嘉县少年艺术学校 
朱清骏 浙江省一等奖


小论文优秀案例
温州市百里路小学 
胡政轩 浙江省二等奖

 新锐教师代表课例分享


长按识别二维码获取文件



供  稿  | 叶芳芳、杨惠珍、沈跃、夏菁菁、陈炳远

编  辑  | 赖晶晶

审  核  | 陈   锋



温州小学科学
温州市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研究。整体有益,利他有样,发展有效。为加速科学教育进化而奋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