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拓展课•校本课程:老师也是课程的开发者|以笔为翼促发展⑤

文摘   2024-10-20 17:31   浙江  


      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是科学知识的学习,更强调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的培养。在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上教师拥有自主权,因为它不仅能够结合校情来开发,更符合本校学生的学情,从而更有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科学校本课程通常以科学探究与工程技术为主,通过各种实验和制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科技的乐趣、了解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科技探究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这类课程通常包括科学小实验、航模小制作、微型小工程、少年发明家、STEAM教育等。

本期推送市新锐教师--如何写好科学校本课程?

胡慈爱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科学教师,温州市新锐教师。从教以来多次作市、县级公开课展示,课题、论文、微课等多次获市、县一二等奖;积极参加教学设计、项目案例、自制多媒体、自制教具等各类评比,均获市县级奖项。
教育格言: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科学校本课程进阶三步走


书写的力量,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点燃思想的荒原。书写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从教以来,我坚持用书写记录自己对教学的思考。关于如何写好科学校本课程这个问题,我摸索出适合自己的三步走策略:写课堂、写课程、写课题,写出科学校本课程进阶路。

  第一步,写课堂。写课堂写的是“记录”,一笔一划写出一个。还记得,刚工作时我就曾独自承担一门拓展课程。当时的我对于“课程”的理解还是非常浅薄,对于如何实施课程十分茫然。但为了不辜负孩子们的期待,我搜集了大量有趣的科学小实验,按照一定的主题将它们组织起来。比如“彩色”主题,我们做纸巾毛细实验、彩虹杯(密度原理)、神奇的紫甘蓝;“水”主题我们研究水的表面张力,研究水的压力从而制作矿泉水喷泉……回头看,当初的课程就像一串珍珠项链,一个个实验相互独立,内容之间缺乏深层次的关联。但是我认真对待每节课,并把教学过程和遇到的问题详细记录,把薄薄的手册写成厚厚一本课程记录,这些记录让我对“课程”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我还把学生成果梳理成美篇分享给家长,默默耕耘不问收获,但勤记录帮助我获得同事和家长的认可。

  第二步,写课程。写课程写的是“打磨”,一词一句写出一个“细”。2020年,我参加瑞安市Steam团队赛课,对于当时的“拆创”命题,团队没有成熟的案例,一切从零开始。在团队老师的帮助下,我设计并分发问卷,收集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和研究方向,以此来确定课程主题;设计课程大纲,细化每一课的教学任务,找出教学的难点;撰写每一课的教学设计,设计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科学社团中实践每一节课,并在课后对课程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精备一节课,厘清学生的思维发展路线。彼时我初接班主任工作,并跨段执教三五年级的科学,为了不影响日常的教学工作,我连续加班两个月,最终形成一万多字的项目案例。这个案例后来获得温州市STEAM项目案例评审一等奖,并被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客教育研究中心评为2021年度最佳项目。这次经历,真真正正是一次“打磨”,但细打磨帮助我获得专业的成长,让我对科学校本课程的实践有了多一份的理解。在这之后,我常常结合单元教学任务,带领学生做微项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第三步,写课题。写课题写的是“提炼”,一段一落写出一个“精”。在实践科学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以课题指导课程的重要性。写课题可以帮助我们搭建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以理论指导课程实践,又从课程实践中归纳出新的理论模型和实践样态,让科学校本课程的实施更有的放矢。2022年,我作为成员参与了课题《双线三链:基于故事教学的小学科学低段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践》。通过大量的实践,课题组归纳出将“故事线”和“项目线”相融合,以“问题链”、“支架链”、“评价链”推动“双线”发展的理论模型。在故事教学法的指导下,我用三只小猪的故事设计了一节课,整节课循序渐进,生动有趣,后来也作为课例写入课题。最后课题获得温州市推广课题一等奖,课例获得瑞安市团队赛课一等奖。后续,我将继续摸索如何在课题的指导下写出好的科学校本课程。




徐温碧:瑞安市隆山实验小学,温州市新锐教师,瑞安市教学突出个人。从教以来,多次执教市县级公开课,所撰写的新常规新设计、案例、课题、论文多次获得市县级奖项。指导学生多次在科技类比赛中获奖。
教育格言:教学相长,师生共进。

《浇水器》课程开发的故事

     个好的校本课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结合《浇水器》的课程案例,我将从课程缘起、目标定位、课时安排、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写好科学校本课程。

一、课程缘起

浇水器课程的起源在于学生日常种植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周末或节假日无人浇水导致植物枯萎。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开展浇水器校本课程来帮助学生解决小假期植物浇水问题。

二、目标定位

基于这个问题,我们设定了课程的活动目标——帮助学生设计并制作一款能够维持6天浇水的浇水器。这个目标既具有挑战性,又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明确活动目标的基础上,我们深入挖掘了与课程相关的科学核心素养,并将课程目标进一步细化为具体的课时目标,确保每一节课都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某种或某些核心素养。如工程思维、合作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三、课程安排

浇水器课程被划分为问题聚焦、任务计划、调查研究、设计制作、迭代与展示反思这六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有助于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程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我常常使用以下4种教学策略帮助自己设计一系列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1.项目式学习: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2.实践操作:注重实践操作环节的设计和实施。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巩固和提升自己的技能。

3.交流与合作:在课程中加入深度交流和合作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反思与总结:在每个项目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这有助于他们巩固所学知识,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思考如何改进和提升。同时,反思和总结也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浇水器校本课程具体的课时安排如下图所示。

总之,写好科学校本课程需要明确课程目标、结合项目式学习方法、注重实践操作和反思总结,并注重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造出出一个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的科学校本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陈孺:温州市瓯海区娄桥河庄小学,一级教师,温州市新锐教师。从教以来,执笔的论文、案例、课题等获市县级奖项,辅导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多次获奖。

教育格言:立足当下,细心观察,发现真理,保持好奇!


立足乡土资源的科学课程开发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小规模学校,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因此我成为学校专业科学教师的“独苗”。我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去思考:如何做能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而大学校的模式可能不太适合小学校的情况,于是我便开始了农村小学校科学校本课程的研发,巧妙利用当地的地方特点就地取材实施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贴近实际生活开设科学校本课程

       农村小学很多学生是新居民,他们多是跟着爷爷奶奶带着他们,父母务工奔波于生计。因此,对于种植等都有基本的常识和认知,在此基础上开展绿色种植科学活动,既具有实用性,又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比如一次我以锄头为素材开展活动,开始我以锄头引出历史题材的教学,然后运用锄头进行耕地种植的杠杆原理教学。又或者是对于本地农产品的保存和种植,可以生物的角度为接入点,也可以延伸到更加复杂的教学内容方面。总之,教学内容要以贴近生活为主,通过校本种植活动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

      二、立足乡土特色研发科学校本课程

       不同农村地区情况不同,要根据当地的具体特色来开展研发活动,便于打造教学特色。以本校为例,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创建大背景下,学校的“环保小卫士”通过“五水共治”的水资源方面的科学社团活动来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如一次我带领学生走访当地的小作坊,一起观看水资源的具体现状,进行学校用水的水质检测,周边河流的水质监测,让学生了解水是什么,怎么样会使水资源遭到污染,如何解决这一现状等简单问题,也可简单就“五水共治”的基本内容进行讲解,既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又在“无废城市,绿色未来”的活动目标中体现自我的价值贡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课程研发的整体梯度,不要一概而论,而是有梯度地进行教学,层层递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述内容是我对农村小学科学校本研发展开的部分实践与思考,实际上,在实施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会更加复杂,也会遇到不少困难,但不论何时我们都要坚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具体的、有特色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希望接下来能够再接再厉,通过校本课程让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高为一:中共党员,温州市瓦市小学科学教师,曾获温州市新锐教师、鹿城区优秀教师、鹿城区优秀共产党员、鹿城区教科研先进个人、鹿城区科技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教育格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并进,方能致远于教学之道


从迷雾到曙光:实施校本课程的“学思”成长之旅


      在校本课程的探索路上,我如同手执灯笼的学习者,心中铭记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古训,勇往直前,不断前行。

    一、问题困境,迷雾出现

    初涉校本课程研时究,我仿佛步入了一片茫茫的雾海,什么是课程?研究方向是什么?又要考虑哪些核心育人目标?这一连串的问题,让我意识到自己对相关知识的匮乏,还有很多领域需要探索,只有不断学习、深入思考,才能拨开迷雾,找到前进的方向。

     二、学思并进,曙光初现

     为了设计更符合学生学情的校本课程,我深入校园,与学生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受到学校“榕抱樟”主课程的启发,意识到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中,借鉴和学习学校已有的成功措施与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于是我将“榕抱樟”的精神融入校本课程中,目标为培养“有毅力、善融合、敢创新”的榕樟少年。在课程主题设计中,我更加注重科学学科特色,将三个育人目标进行更详细的划分。“有毅力”以根为主要元素培养学生坚持的品质。“善融合”是以树枝为形象促使学生提升合作意识。“敢创新”则是以果实与种子为载体帮助学生进行课后拓展活动。思维的火花尝尝在集体碰撞中产生,这一点在课程内容设计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我和组内老师们共同学习,共同谋划,研究书中大单元项目化学习内容,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拓展内容的框架,确保拓展内容与书本知识形成有机的整体。经过前期的努力与探索,榕樟少年项目课程终于正式落地,并得到了学校的全面支持,更与德育线也进行了合作尝试,学生们也慢慢展示出榕樟少年的独特风采。

     回望一路走来的路,我深感庆幸,因为我不仅收获了宝贵的知识与经验,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我将继续秉持“学思并进”的理念,不断探索与提升。



李秀郁:永嘉县鹤盛镇中心小学,中共党员,一级教师,温州市新锐教师。撰写的论文、教学设计、作业设计等多次获县级奖项。辅导学生在永嘉县科技活动中多次获奖。

教育格言: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用“心”写校本课程


      在科学教育的广阔天地里,校本课程作为连接理论知识与实践探索的桥梁,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激发了他们对科学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如何用“心”写校本课程?

    一眼憋到“如何写好校本课程”,我的心理一直是很忐忑,它对我来说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我有幸的参与学校《童游鹤盛》校本课程的开发,让我有了一定的基础。怎么寻找素材呢?原来,每一堂朴实的科学课堂与孩子们共同经历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他们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串联起来并激发孩子们的创新精神,不拘泥于课堂,鼓励孩子拓展阅读,了解更多科学知识。

     也可以是每一年的科技节大赛,一起去跟孩子们玩转“铁丝陀螺”、“气球动力小车”、“重力投石机”等,孩子们感兴趣的实践参与,一次次的尝试与失败,一次次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记录他们的点点滴滴汇集成知识精华,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总之,用心写校本课程需要你有双“火眼睛”收集更多的素材,投入充分的精力和热情。只有这样,才能有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陶欣欣:泰顺县第三实验小学,一级教师,温州市新锐教师,县优秀共产党员。曾获泰顺县青年教师素养大赛、素养作业评比一等奖。多次执教县级公开课和讲座,撰写的课题、论文、案例等多次获市县级奖项

教育格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叶圣陶


“趣”种植课程的故事


      在设计科学课程时,我时常思考,如何通过结合学生们的日常思考与提问,让他们能够从科学课程当中找到自主实践的方法,实现科学学习的智慧启蒙与成长,养成学科素养。

      一天,一个四年级学生的无心提问为我带来了开设课程的契机。“老师,向日葵种子是长在树上的吗?”这一问题引起了我对山区孩子自然认知现状的深刻反思。学生们虽身处自然怀抱,却对周遭的植物世界知之甚少。于是,我决定利用学校门前那片闲置的土地,以实践和科学知识为导向开启一场种植的探索之旅,于是开设了“趣”种植课程。让孩子们自主触摸生命律动,探索植物科学。于是,在我与学生们共同的耕耘中,校门口的土地逐渐繁茂起来,种满各类蔬菜。在种植过程中,学生们的责任心与科学知识正以平稳趋势逐渐充实。我一边引导种植活动,一边思考如何带来新的学习契机。

      直到有一天,一位学生发现黄瓜叶子上生了害虫,这也让我对科学教育创新途径产生了新灵感。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项目化学习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培养核心素养的新航道。何不借此东风,让孩子们在真实情境中,学会进一步解决真实问题?于是,我在科学课上提出了一个驱动性问题:“如何制作一个有效的昆虫捕捉器?”

     这个问题激起了孩子们启智的涟漪,他们兴致饱满地主动探索昆虫的习性,挑选材料,设计捕捉器,甚至不断优化方案。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学生们对科学课程的兴趣越来越浓,参与度与实践性也稳中提升。

      今后,我将继续始终秉承着“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思考、自主成长”的原则,积累教育经验,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成。同时保持思考习惯,积极探索实践教育途径,以实际场景教学促进科学课程教育新成长!


 新锐教师代表课例分享

长按识别二维码获取文件



供  稿  | 胡慈爱、徐温碧、高为一

            李秀郁、陶欣欣、陈   孺

编  辑  | 朱启跑

审  核  | 陈   锋



温州小学科学
温州市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研究。整体有益,利他有样,发展有效。为加速科学教育进化而奋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