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影响力科学教师的“写课圈”|以笔为翼促发展①

文摘   2024-09-09 08:01   浙江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温州小学科学”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政涛倡导的教师要锤炼“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写课”六课技艺。如果说备课是教学的“最初一公里”,那么写课则是教学的“最后一公里”。我们这里说的“写课”是指把自己做的教育教学工作“写出来”,可以是写家常课反思、写校本课程、写课题论文、写案例随笔、写教师发展、写学生成长,把教学经验转化为文字影响力,走向“做写相通”,迈向职业幸福

2024年9月



近日,由温州市人民教育基金会联合温州、杭州温商慈善基金会首次评选了12位“2024年温州市最具影响力科学教师”,其中小学科学优秀教师代表有六位入选。

最具影响力科学教师的“写课圈”~

陈锋

温州市小学科学教研员, 高级教师,曾获得温州市名教师、温州市优秀教师、浙派名师培养对象等荣誉称号

提倡“写课”,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结合个人成长和近期学习思考,我提倡老师们“写课”。正如中国教师报褚清源说的:“写课将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要善于以“人在课中央”的理念来观照课堂。我的“写课”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写教学反思。更多的是课后写,写下为了留存,为了梳理课堂教学的成功体验与失败经验,正因为教学反思到位,在2008年温州市“教学四项常规达标”活动中被评为市级先进个人。
第二个阶段是写每周教育随笔。写下为了深刻,主要把校园里很多有意思的教育故事记录下来。在学校里推行教师撰写每周教育随笔,并由我进行一一回复,目的是为了增加沟通的新渠道,引领老师们把“做教育”与“科研写作”融合在一起,促进学校骨干教师培养上卓有成效。
第三阶段是写专业文章。由于岗位变动,带领温州市小学科学教师群体发展是我的第一要务。写下为了成长,我非常认同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国均的观点:教师通过写课可以“写”短自己的成长期,“写”长自己的成熟期,让自己的专业人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增值。在温州这片充满活力的教育沃土上,我从教研组长到副校长,从兼级区级研训员到市级教研员。在这段宝贵的时间里,我亲眼目睹了许许多多教师的成长与蜕变,他们从迷茫写向自信、从青涩写向成熟、从优秀写向卓越。近期的一次写课故事,徐老师是一位来自农村的科学教师,他怀揣着满腔的教学热情,但常常感到在课堂设计上难以做到精准落地,难以将心中的教学理念完美地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动。为了帮助徐老师解决这个问题,我提出了“写课”的建议。徐老师对我的提议积极响应,他从最初的模仿开始,逐渐过渡到自主创新,笔下生花,最终写下了一篇文章。我耐心地阅读了徐老师“好课成好文”的第一稿,细致入微地提出了修改建议,从选题的亮点到文章的逻辑结构,再到具体的案例表达,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经过一个月的不断修改和锤炼,徐老师的教学论文逐渐成熟,最终在浙江省教学论文大赛中荣获省一等奖。那一刻,徐老师眼中闪烁的光芒。让我更加坚信:“写课”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技巧的磨砺,也是一种助力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一种心灵的滋养。
我提倡“写课”,从教以来参与4次“写书”,发表文章4篇,主持课题10个,撰写论文案例50篇,帮助老师们修改文章约300人次。带着写课的思维来上课,走向“做写相通”。真心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拥有自己幸福美好的“写课故事”,在职业道路上书写自己独特的“粉笔历史”。
王小梅

瑞安市小学科学研训员,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义务教育教科版《科学》教材分册主编,2021年浙江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获得者等多项荣誉

用“写信”促进“补短”工作
展信佳!无论您当前还担任着何种角色——班主任、语文教师、数学教师或学校管理者,这学期,您都多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新身份:一年级科学启蒙者。2022版基础教育课程方案强调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科学课正是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它不仅关乎知识传授,更在于塑造学生观察自然、理性思考、科学决策的能力。
在此,我诚挚倡议:
一、把“科学课”上成“科学课”。一年级的科学课从孩子观察、认识、种植植物开始,他们还要观察认识自己,研究感官的特点和功能。下学期他们还会对身边的物体进行观察分类,观察描述周围动物的外形特征。在孩子们拿到科学教材的那一刻,他们对科学课充满了憧憬和向往,也对科学学科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只有通过一节节扎扎实实的科学课才能呵护孩子这种珍贵的学习热情,并进一步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用探究实践的方法进行教学。探究实践是科学课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因此,在科学课上,我们要创设情境、提供材料,让学生在真实实践中学习科学。一年级上册的两个单元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教师要结合一年级孩子年龄特征和教材学习内容,恰当地设置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让他们将动脑、动手和动口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三、跨学科融合创新。作为多面手的您,不妨尝试将科学与其他学科及班级管理融合,如结合语文的口头表达促进科学观察的准确描述,或利用数学的逻辑思维深化科学探究过程。这样的创新教学将让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让我们携手,为一年级的孩子们铺设一条通往科学世界的道路,让他们在探究中感受快乐,让科学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期待每一位“科学老师”都能成为学生心中的启明星,共同努力,让科学流行起来!
张汉

温州市南浦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曾荣获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教改之星金奖、浙江省首届五星级教师及温州市名师等多项荣誉

写课题,促发展:张汉科学名师工作室的突破之路
在张汉科学名师工作室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初心,将教育科研作为团队发展的核心动力。尤其是在省级课题《小学科学“技术与工程”项目化教学研究》的申报与突破过程中,工作室展现了坚韧与创新的精神。
我们首先在温州能源博物馆与南浦小学科学教师们合作,经过多次深入讨论,最终确立了“工程”类课题方向。此后,工作室再次在南浦小学举行了第二次论证会,特别邀请沈根法老师为我们提供指导。他的意见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课题的创新点,并为后续的市级立项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对省级评审的严格要求,工作室成员通力合作,精心打磨每一份评审材料,力求展现最高的学术水准。经过不懈努力,课题最终顺利通过省级评审,成功立项。这一成果标志着工作室在科学教育科研领域迈入了新的台阶。
在此基础上,工作室不断深化与其他名师工作室的联合研究,与陈锋、潘欢燕、徐洁茹、林美珠等名师工作室共同探讨课题的进一步发展。这不仅推动了教师专业的成长,也巩固了工作室在教育科研中的地位。最终,工作室荣获“鹿城区十大优秀名师工作室”的称号,开启了科研创新的新篇章。
这份对课题的执着与探索,体现了我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责任,也昭示了我们对科学教育未来的坚定承诺。通过写课题,我们不仅推动了团队发展,也为未来的教育科研创新积蓄了力量。
冯幼义

龙湾区实验小学,高级教师,曾获浙江省春蚕奖、浙派名师培养对象、浙江省先进教研组长、浙江省教改之星、温州市优秀教师、温州市教坛新秀、龙湾区名师等称号

从“家庭实验室”到“写精品课程”的历程
教育从来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努力可以完成的,更多时候还依赖于家庭教育。很多家长重视孩子科学动手能力的培养,但苦于不知如何引导。我曾开设以“工具使用”为主线的家庭科学公益课,但每一期都供不应求。于是,我萌发了“写课程”并将其分享给更多的家庭使用的想法。
我开始着手将这些活动系统化,从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这四要素出发,用笔刻画一门适合亲子共玩共学的家庭科学实践课程。我以“学习使用常用工具,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为总目标,综合考虑“工具特点”“孩子身心特点”等因素,将镊子、玻璃棒、胶枪等13种工具写入课程,遵循从易到难、从单一到综合的原则划分内容板块。为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我编写了详尽的“亲子活动手册”,为家长提供即学即用指南,营造愉悦亲子学习时光。同时,设计简约童趣评价体系,鼓励家长记录孩子成长,通过定期自评与亲子互评,激发孩子成就感与探索欲,形成正向学习循环。
历经2年打磨,《工具小能手》课程终于成型,并被评为省级精品微课程。希望这一课程能帮助更多家庭营造科学教育氛围,也期待有更多的科学同仁通过“写课程”为构建家-校-社会协同的科学教育生态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庄玉婷

泰顺县文祥小学,高级教师,温州市教坛新秀,浙江省STEAM百强教师,浙派名师培养对象,泰顺县优秀班主任等多项荣誉

从一个写到一群人写的故事
回首我的成长历程,团队的力量不可或缺。入编后,我一直在偏远山区的学校任教,那里仅有我一人教授科学,我的教研之路一度充满孤独,常常独自 “单打独斗”。然而,2014 年与饶老师的一次邂逅,点燃了泰顺小科人组建团队的希望之火。于是,“小蚂蚁行动” 团队应运而生。团队成立初期,困难重重。成员们相隔甚远,活动全凭自发组织,既无报销,也无证书,许多人都对其能否成功持怀疑态度。但对成长的强烈渴望,成为了我们前行的最佳动力。我们明确了目标与约定,立志做如饥似渴的学习者和勇敢的实践者。小伙伴们跨越重重山峦,先后在各个乡下学校相聚,足迹遍布大半个泰顺。我们一同学习、轮流上课、备课、评课,不断改进教具,将课程精心打磨后写成教学设计或案例。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中,我也有两篇设计荣获市一等奖,多篇获得市二、三等奖。
从一个人写课的孤独,到一群人共同写课的热烈,我们携手共同成长。“小蚂蚁行动” 团队虽渺小,却凭借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团结一心的力量,在科学教育的道路上不断迈进,书写着属于他们的精彩篇章。
黄小燕

温州市洞头区实验小学,高级教师,温州市学科骨干,从教以来多次进行公开教学与交流,撰写的多篇课题、论文、案例等获省市区级奖项

越写越会写,成长在路上
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在执教的十余年中,我从懵懵懂懂地上“完”一节课到上“好”一节课,从上好课到学会“反思”课。
零九年,我第一次拿到意外的“心动”市级论文奖状后,让我对教学学会了“留痕”。在开展公开课前,我会写手稿,在不同颜色的笔记中,有从语文老师处学会鼓励的话语,有美术老师对板书设计的建议等,在一抽屉的手稿中,我储存了幸福。上完“好”课,我学着整理课堂记录,同时反复研讨课标,阅读教学刊物,每学期参加教学设计评比,到修改成为案例、课题的例子等。如在《船的研究》单元,我将整个单元进行整合,融合地域特色开展系列活动后,及时修改材料,进行项目化学习项目、说作业、讲座等评比或交流。
特别是近六年,我每年带领科学老师们开展课题研究,我常和伙伴们说要善于总结自己的日常工作,既然播撒了勤奋的种子,就要及时收获累累的果实。在一张张奖状中,我们闻到了幸福。
在教育的路上,我是追光者;在成长的路上,我是奋进者!我一直坚持科研助教的教学理念,努力成为一名“有想法”的科学教师。


编  辑  | 周   耀

审  核  | 陈   锋


温州小学科学
温州市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研究。整体有益,利他有样,发展有效。为加速科学教育进化而奋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