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自行车手为在意大利环赛总排名中获得前五名而进行的平均每周训练量与20名世界巡回赛职业公路自行车手整个赛季的平均每周训练量相比并不高。因此,三名自行车手在为他们的前五名成就做准备时并没有采用特别高的平均每周训练量。这与这样一个事实一致:即使训练量被认为是耐力训练的关键因素,但长时间增加已经很高的训练量似乎并没有进一步提高表现。
在这项研究中,三名世界级自行车运动员在整个准备期间的训练强度分布呈现金字塔形,这表明他们的训练主要是由大量的低强度、高容量训练组成,而中等和高强度训练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少。这种训练分布模式与之前对精英耐力运动员长期训练(超过8周)的研究结果一致。
然而,与此相反的是,一些针对非精英运动员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在6到10周的时间内,采用两极化强度分布的训练方式比传统的金字塔形或阈值强度分布更能引起积极的生理反应。两极化训练,即高强度与低强度训练的结合,已被证明是成功的精英运动员在比赛阶段常用的策略。
在比赛期间,三名自行车运动员的强度分布比训练期间更加两极化,这一点通过比赛中的高极化指数得到了证实。这种高极化指数反映了比赛中高强度训练容量的显著增加,这很可能是因为比赛的竞争性质要求运动员在关键时刻发挥出最佳表现。
尽管高强度训练被广泛认为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各种生理适应,提高有氧和无氧能力,但长期的高强度训练并不总是导致进一步的适应,有时甚至可能导致过度训练和压力症状。这可能是三名自行车运动员在训练中采用高容量金字塔形分布模式的原因之一。
此外,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研究来探讨不同强度分布对疲劳抵抗力的影响,而疲劳抵抗力对于23岁以下和职业公路自行车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至关重要。可能的是,低强度训练的量对于提高疲劳抵抗力有积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考虑的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后20分钟的功率输出下降,与世界巡回赛自行车运动员的规范数据相比,处于前10-25百分位,这表明他们即使在高强度训练后仍能保持较高的表现水平。
在这项研究中,三名世界级自行车运动员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分布表现出显著的个体差异,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在运动量已经很大的世界级运动员中,变化的训练模式比单调的训练更能有效地促进健康和避免过度训练。这些自行车手的共同点是在比赛周相比于训练周,他们的高强度训练量和极化指数有显著增加,这表明他们采用了一种"基于高强度比赛的块状周期化"策略。
块状周期化背后的理论是,通过变化训练刺激可以避免运动员在分子适应层面上的停滞和缺乏响应。Rønnestad等人的研究支持了这一点,表明在4到12周内,高强度训练的块状周期化比均匀分布的高强度训练能带来更好的性能提升。然而,也有研究表明,在训练有素的自行车手中,块状周期化和传统周期化在12周内的改进效果是相似的。
本研究中的自行车手A最初采用了金字塔形周期化,逐渐增加训练量,然后减少量并增加中高强度训练,直至第一个比赛阶段,这与Filipas等人的研究相符,后者发现金字塔形到极化的周期化在16周内对于训练有素的跑步者可能更有效。自行车手B和C则全程采用了块状周期化。
这项研究的实际应用意义在于,它提示教练和运动员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应考虑到个体差异,并可能需要根据运动员的训练状态、比赛日程和个人偏好来调整周期化策略。此外,尽管本研究中的运动员没有采用力量训练,但力量训练对于提高生理和性能的潜在益处也应被考虑。最后,对于减量策略,研究建议应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而不是严格遵循一般性建议。
当前文献建议在主要比赛前7至14天将训练量减少40%至60%以提高比赛表现。然而,三名世界级自行车运动员在意大利环赛前最后两周的训练量减少幅度远低于此建议,分别为7%、22%、64%和21%、8%、8%。
特别是自行车运动员B和C,在意大利环赛前最后7天内参加了阶段赛,采取了一种反向减量策略,即赛前第-1周的训练量大于第-2周,且第-1周的高强度训练量大幅增加。这与一般建议在减量期间保持强度的做法不同,但考虑到他们在减量前期主要进行的是高强度低容量的高原训练,这种策略可能有助于维持和增强生理及性能适应。
这种结合高原训练和高强度训练的独特减量策略,理论上可以充分利用高原训练带来的血液学适应和高强度训练的快速适应效果。但这也存在潜在的缺点,即在仅有3至4天恢复时间后参加阶段赛,可能会导致运动员在意大利环赛初期出现疲劳,影响比赛表现。因此,这种减量策略的有效性和适用性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和验证。
在这项研究中,自行车运动员B和C与没有进行高原训练的自行车运动员A不同,他们遵循了在一年内进行多次高原训练的建议,以期最大化训练的积极效益。他们各自完成了两个高原训练期,每个持续2至4周,这与文献中的建议相一致。尽管他们的训练海拔约2800米略高于推荐的1800至2500米范围,但作为高原土著,自行车运动员B和C可能不太容易受到高海拔可能引起的过度训练和压力症状的影响。
在高原训练期间,两名运动员都遵循了经典的高原训练模式,即在同一海拔高度下睡觉和训练,并且他们的训练强度分布呈现金字塔形,重点放在高容量的低强度和中等强度训练上。这与利用低氧环境促进高容量低强度训练的文献建议相符,而不是集中在高强度训练上。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自行车运动员B和C在高原训练后一周或两周内参加了比赛,这时候他们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增加以及更极化的训练分布与高原训练所获得的血液学适应相结合,可能形成了一种有效的策略。这种策略可能有助于从高原训练和高强度训练中获得积极适应,为即将到来的比赛做好准备。
这种结合高原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训练方法,可能为运动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训练刺激,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表现。然而,这种策略的有效性以及它是否适用于所有运动员,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
在分析的期间,三名自行车运动员都没有进行力量训练。这与先前的研究结果相反,这些研究表明,在经过10-25周的高强度力量训练后,训练有素和精英公路自行车运动员的生理和性能有更大的提升41。三名自行车运动员没有进行力量训练的原因是,尽管教练有指示,但他们不愿意进行力量训练。更好的说服方法是否可能导致更好的比赛结果,由于这项研究的描述性质,仍然未知。
在职业公路自行车运动员的训练准备中,比赛安排尤其是阶段赛,对周期化训练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在比赛周,运动员的高强度训练量和极化指数会有显著增加。这表明比赛本身就是周期化训练计划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使得运动员可以在实际比赛中达到最佳状态。
对于减量策略,它需要根据每位运动员的具体比赛日程和对高原训练的适应性来定制。在本研究中,三名世界级自行车运动员在意大利环赛前的准备并没有遵循传统的季节训练量,而是展现了个体间的差异。尽管如此,他们的训练普遍呈现金字塔形的强度分布,并且在比赛周中,他们的高强度训练量和极化指数有更大的提升,这表明他们采用了“基于高强度比赛的块状周期化”。
在高原训练方面,两名运动员采取了与文献建议相符的策略,而另一名运动员则没有进行高原训练。这种差异可能基于个体的适应性和偏好。
在减量策略上,这些运动员的实际做法与文献推荐的最佳实践有显著不同。他们的减量幅度小于建议值,特别是有两名运动员在意大利环赛前最后一周还参加了阶段赛,并且在此之前进行了四周的高原训练。这种策略可能有助于他们在比赛前达到一个较高的训练状态。
此外,尽管力量训练在提高生理和性能方面有潜在的好处,但参与本研究的自行车运动员并没有在训练中加入力量训练。这可能是由于个体偏好或其他未具体说明的原因。
总体来看,这些发现强调了在制定训练计划时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和运动员的特定需求,以及在准备高强度比赛时,周期化训练、高原训练和减量策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