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高会乐教授设计构建一种具有可转换形状和可逆电荷的双响应纳米粒子,可用于乳腺癌的放大化学光动力学治疗。
肿瘤的异质性与复杂的肿瘤微环境抑制了纳米粒子的抗肿瘤效果,通过设计新颖的纳米颗粒来克服复杂肿瘤微环境带来的影响。
本文设计的纳米粒子具有双响应性(pH与MMP-2)、可转换形状与电荷反转功能,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时间、肿瘤渗透和滞留,最终提高抗肿瘤效果。在该体系中,通过接头将疏水性光敏剂(Ce6) ,亲水性化疗药物小檗碱(BBR)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2(MMP2)应答肽(PLGVRKLVFF)偶联形成线性三嵌段分子 BBR-PLGVRKLVFF-Ce6(BPC) ,其可自组装成纳米颗粒。然后利用带正电荷的BPC与聚乙二醇-组氨酸(PEG-His)修饰,形成表面带负电荷且血液循环时间长的 PEG-His@BPC。由于酸性肿瘤微环境,将 PEG 壳从 PEG-His@BPC 中分离,归因于组氨酸的质子化,从而实现了尺寸减小和增强的肿瘤穿透。同时,酶切位点暴露,球形纳米颗粒经 MMP-2酶解后转化为纳米纤维,同时释放 BBR 诱导细胞凋亡,杀伤肿瘤细胞。与原始纳米颗粒相比,含有光敏剂 Ce6的纳米纤维在肿瘤部位保留的时间更长。
本文利用不同药物和接头的内在特性构建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的肿瘤微环境反应性电荷逆转和形状转化纳米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apsb.2022.0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