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分享| Nat. Nanotechnol. |光漂白介导的电荷可转换环糊精纳米颗粒实现直肠癌的深层肿瘤渗透与诊疗一体化

健康   2024-10-04 17:36   山东  

癌症,尤其是直肠癌,因其高度侵袭性和复发率而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传统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和化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但副作用大且疗效有限。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发展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首尔国立大学药学院和药物科学研究所的Dae-Duk Kim等人开发了一种新型多功能纳米治疗平台——P-ZWNIR-NP,它通过光控表面电荷转换和光动力/化学动力联合疗法,在直肠癌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

直肠癌的治疗面临诸多挑战,其中肿瘤微环境(TME)复杂,间质液压力高,细胞外基质致密,这些因素阻碍了纳米颗粒的渗透,限制了其治疗效果。为了克服这一难题,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于环糊精的多功能纳米颗粒P-ZWNIR-NP,通过光控表面电荷转换和光动力/化学动力联合疗法,实现了深部肿瘤的高效穿透和治疗。

P-ZWNIR-NP是由β-环糊精衍生物(P-ZWNIR CD)和光敏剂(Pheo-Fc)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自组装而成的纳米颗粒。具体构建方法如下:首先,β-环糊精(CD)与近红外荧光染料(IR783)和肿瘤靶向基团(苯硼酸,PBA)共价连接,形成P-ZWNIR CD。IR783不仅赋予纳米颗粒近红外荧光特性,还通过光漂白机制调节纳米颗粒的表面电荷。其次,光敏剂pheophorbide a(Pheo)与铁氰化物(ferrocene,Fc)结合,形成Pheo-Fc。Pheo-Fc通过铁氰化物与环糊精腔的强主客体相互作用加载到P-ZWNIR CD上。最后,将P-ZWNIR CD和Pheo-Fc在二甲基亚砜(DMSO)中以1:1摩尔比混合,振荡过夜形成包合物。将包合物溶液缓慢滴入去离子水中,搅拌1小时后进行透析,去除残留有机溶剂,最终得到P-ZWNIR NPs。

P-ZWNIR CD中的近红外荧光染料IR783不仅赋予纳米颗粒近红外荧光特性,用于肿瘤成像,还通过光漂白机制实现表面电荷转换。苯硼酸(PBA)作为肿瘤靶向基团,提高纳米颗粒对肿瘤的特异性识别和积累。Pheo-Fc中的pheophorbide a(Pheo)是光敏剂,用于光动力疗法,产生单线态氧杀伤肿瘤细胞。铁氰化物(Fc)则增强纳米颗粒的化学动力疗法效果,通过类芬顿反应生成活性氧物种(ROS)。

P-ZWNIR NPs在多种肿瘤模型中表现出显著的肿瘤靶向性,特别是在HCT-116和MDA-MB-231模型中,其靶向效率显著高于ZWNIR NPs。在FaDu模型中,由于唾液酸表达较低,靶向效率与ZWNIR NPs相当。初始状态下,P-ZWNIR NPs表面呈两性离子状态,有助于在血液循环中稳定分散。经808 nm激光照射后,纳米颗粒表面电荷迅速转换为阳离子,促进通过转胞吞作用深入肿瘤组织。660 nm激光照射激活光敏剂Pheo,引发光动力/化学动力联合疗法,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在不同类型的肿瘤模型中,P-ZWNIR NPs + 808 nm + 660 nm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P-ZWNIR NPs + 660 nm组。血液生化和全血细胞计数分析显示,P-ZWNIR NPs光疗对正常器官无明显毒性。生物发光成像结果表明,P-ZWNIR NPs光疗组的肿瘤完全缓解,与PBS对照组相比,生物发光强度显著降低。

综上,P-ZWNIR-NP通过光控表面电荷转换和光动力/化学动力联合疗法,成功实现了对直肠癌的高效靶向和深度渗透,展现了其在癌症治疗中的巨大潜力。未来,这种多功能纳米平台有望进一步优化,为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65-024-01757-4


撰稿:TH
校对:TH
编辑:TH


点击“阅读原文”,可直达文献

糖探针与糖药物
《糖探针与糖药物》是专注于糖科学领域的知识分享平台,传播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相关信息。涵盖糖探针技术、糖类药物、糖科学研究、行业动态、学术交流和科普知识等。致力于为研究人员、医生、药企和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服务,欢迎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