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深意
为了更好地解析文章
特推出“观点精要”系列推文
思维导图
文章信息
孙亚男、刘燕伟、傅念豪、朱璐瑶,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增长模式、区域差异与协调发展,《财经研究》2024年第6期
一
为何要关注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协调发展状况?
当前,中国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发展重点、产业结构、资源禀赋、人力资源等不同,新质生产力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质生产力的全面提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发展是正确处理发展中生产关系的根本遵循。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协调发展状况,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在发挥本地优势的基础上补齐短板、缩小差距,探索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协同配合、均衡发展,是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
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增长模式有哪些?
中国新质生产力有以广东为代表的“同步增长”型、以海南为代表的“孕育孵化”型、以上海为代表的“技术驱动”型、以福建为代表的“引进吸收”型、以广西为代表的“潜力突破”型以及以河南为代表的“模仿追赶”型六种增长模式。其中,“同步增长”型省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较高,体现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协同作用;“孕育孵化”型省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科技创新不足;“技术驱动”型省份主要通过技术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引进吸收”型省份依靠引进吸收其他省份技术等资源实现新质生产力增长;“潜力突破”型省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力较大,科技创新驱动力未完全发挥作用;“模仿追赶”型的省份能够快速模仿其他省份的新技术,但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严重阻滞了其新质生产力增长。
三
中国新质生产力增长的区域差异和演变态势如何?
第一,中美贸易摩擦爆发后,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差异扩大,整体上呈现“东高西低”格局。其中,东北地区的内部差异最小且逐年缩小,而中部地区的内部差异最大且逐年扩大,而且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异呈扩大趋势,区域内和区域间差异的叠加效应是中国新质生产力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
第二,新质生产力水平较低地区在向更高水平跃迁的过程中,会受到回波效应的阻滞影响,难以实现新质生产力增长;中低水平地区易受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密集影响,要充分发挥其自我聚集式发展优势;中高水平地区在回波和扩散效应的叠加影响下易陷入中高水平发展陷阱;而随着邻近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高水平地区的扩散效应逐渐增强,回波效应逐渐减弱。
四
在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推动中国新质生产力全面协调发展?
第一,聚焦颠覆性、前沿性技术创新,持续拓宽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充分释放人才创新活力,探索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路径。
第二,积极发挥各省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达省份要勇于突破技术瓶颈问题,不断挖掘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力;欠发达省份要充分吸收发达省份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挥创新发展的后发优势。
第三,注重新质生产力协调发展机制,着力缩小各区域发展差异。要畅通区域经济循环,促进资源和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产业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不断缩小新质生产力区域差距。
第四,扎实推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打通新质生产力协调发展堵点。中部地区要以“纽带”式角色对接其他区域的协调发展,推动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从而实现新质生产力协调发展。
《财经研究》创刊于1956年,是上海财经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经济类理论刊物。《财经研究》为高校经济学龙头期刊,是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财经高校联络中心的主任单位,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和中宣部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成为“教育部经济学专业期刊示范基地”并进入教育部名栏。
《财经研究》是国内三大核心期刊检索“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入选期刊。《财经研究》设有公共经济与管理、金融研究、财务与会计研究、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研究、区域经济研究、产业经济研究、国际经济研究等栏目。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