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运行模式
机场的运行管理模式是机场运行保障的管理体系,体现的是机场生产运行的PDCA闭环化管理。
为实现闭环化的生产运行管理,运控体系中需要考虑分层次的管理组织,即需要有生产运行控制部门、生产运行管理部门、生产运行支持部门以及生产运行保障单位,这些单位共同支撑起机场日常的运行管理。
在不同的机场发展阶段,运控模式有着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运控模式的组织形式和管控方式上。
三级调度模式:在运营规模较小时,机场通常会设立单一的指挥中心,由指挥中心负责机场所有的运控协调和指挥调度工作。指挥中心之外,会按照调度管理的需要设置二级、三级甚至四级调度,用以协调处理现场的生产保障。这种模式被称为三级调度模式。当机场运营规模和业务复杂度进一步扩大时,正常和异常情况下的协调指挥都集中到单一的指挥中心,由指挥中心层层传达指令至执行层,造成指挥中心的人员专业能力和配置数量均面临巨大挑战。因此,随着机场规模的扩张,国外机场率先提出了区域化运行管理模式,即AOC/TOC运行管理模式。
AOC/TOC模式:强调的是“统一指挥、区域化管理和专业化支持”,核心思想是将机场的运行管理按飞行区、航站区、公共区等物理区域划分出不同的管理范围[2],设置区域化的管理部门来负责区域内所有安全、运行、服务相关的事务。同时,通过一个全局的指挥中心来实现各区域的“统一指挥、协同运行”,另外,针对安全、服务、设施设备、能源生产等专业保障,成立专业保障部门,与各区域主题建立基于服务水平协议(SLA)的合约管理机制。
IOC模式:为有效解决AOC/TOC模式下的“区域壁垒”误区,国外机场提出了IAC(Integration Airport Centre)模式,也有机场叫IOC(Intergration Operation Centre)模式,即集中运控中心模式。集中运控模式将原本区域化组织的运控协调岗位入驻到一个物理空间里,形成联合作业机制。同时,建立多部门协同的SOP流程(Service Operation Process)来使各区域部门能够站在机场整体效能提升的基础上执行本部门的事务。采用物理集中是促进各方达成协同的一种措施,目的是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和协作来快速形成协同文化。
虚拟化IOC模式:是针对物理集中的运控中心模式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即当运行各方协同文化理念统一后,各方没必要再通过物理集中来促进协同,而是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的支持来形成广泛的虚拟协同格局,运行效率更加高效。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