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吉尔吉斯斯坦人生活中的“时”与“空” | IIAS《田野日誌》第8期

文摘   教育   2024-09-17 19:00   北京  


作者介绍:

王涛,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地区为中亚,主要研究方向为中亚民族主义与族群政治。

在原苏联国家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往往会有一种割裂感。这种割裂既有传统与现代复杂交织的时间原因,也有地理上人员流动和政治互动的空间原因。当我第三次来访吉尔吉斯斯坦后,于我这个异国之人而言,这种感觉愈加明显。虽然目前就后苏联空间而言,我仅到访过俄罗斯和吉尔吉斯斯坦,但这种感觉始终存在。下文谨以我在吉尔吉斯斯坦的见闻为例,简要介绍这种“时”与“空”错乱的割裂感。

这种时空错乱的最大背景是上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苏东剧变,以及随之全球化对欧亚[1]地区的冲击。欧亚诸多国家对于这两大历史进程是毫无准备的。因此,对处于独立建国初期孱弱的欧亚国家来说,时空的快速转换不仅是对新国家领导阶层领导力的考验,也给具有全新公民身份的欧亚国家民众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打上了独特的印记。


一、回归传统与拥抱现代——谁来掌控“时间”?


苏联解体带来的震荡一时间让欧亚新独立国家领导人手足无措。如何维护国家主权、确保国家独立、实现国家稳定是新领导人面临的现实难题。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欧亚国家纷纷作出了类似的举措,即回归传统,从历史中找寻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利用这些传统唤醒民族意识,试图建构一种基于主体民族的国家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至今来看,这些举措多数不能说是绝对成功的。在实施初期,这些国家往往被主体民族的民族情绪所裹挟,对少数族群形成压制,甚至因此引发一系列冲突。1990年和2010年在吉尔吉斯斯坦南方发生的严重的族群冲突时至今日仍是吉政治中的敏感事件。

图1 挂有苏联标志的老建筑
(标志上写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回归传统在时间上面临两大障碍:苏联遗产和全球化带来的新事物。就传统本身而言,没有多少人会持反对态度。传统在民族形成过程中不断完善,是植根于民族及成员血液中的。对苏联遗产,欧亚国家的民众则持极其分化的态度。简单来讲,在苏联时期出生及成长的人多数对苏联持积极态度,认可苏联时期的国家发展成就。而在苏联解体前后出生的一代人在继承自父辈而来的苏联记忆的同时,受到全球化带来的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冲击,因此他们对苏联的态度是极其复杂的。更年轻的一代人对苏联的印象是模糊的,但生活中处处可见的苏联印记又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影响。无论对哪一代人,苏联的遗产始终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全球化对欧亚国家民众的影响是最为明显的。这不仅源于全球化带来的琳琅满目的商品,迭代速度极快的现代科技,更源于不同“思想”的进入,包括民族主义、民主思想、公民意识、伊斯兰主义等。这些意识形态最终塑造了民众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图2 “苏联国家银行/吉尔吉斯共和国国家银行”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下面,我以一位出生于苏联时期、受过高等教育的吉尔吉斯斯坦女性为例,试图探析这种时间上的割裂感。


我的吉尔吉斯语老师G女士今年64岁,她曾在中亚美国大学(AUCA)任教20余年。G女士本身是一位俄语老师,后来根据需要才开始转行教授吉尔吉斯语。多年的国家语言教学让她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她所编写的教材收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同时让她对吉尔吉斯族历史和传统有着远甚一般人的理解和思考。她在离开美国大学后曾因退休金少而困扰,后来随着吉尔吉斯斯坦关于国家语言政策的出台,便开办吉尔吉斯语培训班。经常有政府公职人员报她的课程,以便完成学习后通过语言考试,最后顺利上岗。


G女士上课时在不耽误课程进度的情况下,非常喜欢讲述吉尔吉斯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每每遇到与传统相关的词汇时,她会问班里的吉尔吉斯族同学是否知道。每当听到否定的答案时,她会不解,甚至愤慨,继而开始细心解释起来。我见到她如此重视历史传统,因此常常与她交流,下面是一段对话:


我:G女士,我对比之前来吉尔吉斯斯坦的经历,感觉伊斯兰教复兴仍在向前发展。您觉得呢?


G女士:是的。我不反对任何宗教,宗教的典籍中皆有大道理,但我反对将宗教政治化。你看看俄罗斯莫斯科州(3·22克罗库斯城音乐厅恐袭)和达吉斯坦(6·23达吉斯坦东正教堂和犹太教堂恐袭)发生的事件吧。这对我们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肯定是负面的,尤其对那些在俄罗斯工作的移民来说。


我:我在TikTok上看到一些年轻女性分享自己改穿希贾布的经历。有些人将其归结为宗教原因,一些人则指出原因在于无法忍受街上男性的目光,改穿之后更有安全感。我也偶尔会看到穿希贾布的未成年女性。您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G女士:其实还是源于宗教。现在甚至一些小学生都穿希贾布。我很不理解。我们的传统去了哪里?除了现代服饰外,吉尔吉斯族有自己的传统服饰。


我:那您觉得应该回归传统吗?


G女士:当然,吉尔吉斯族传统中有太多宝贵的财富,但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他们只接受别人告诉他们的东西。


话外,G女士还谈到了她前往中国旅游的经历。提及此,她特别赞扬了中国国家博物馆,认为中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我对她坚决维护传统的态度感到钦佩,但处在当前这个回归传统与宗教复兴并行,苏联(俄罗斯)遗留与全球化产品并存的情况下,人们的思维方式注定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由苏联解体这一突发事件带来的时间交错让人有一种混沌之感,已逾30年仍存。传统回归对年轻人的影响有多深还值得观察,国家的最终走向由他们决定,因为时间掌握在他们手里。


二、扎根本土与走向世界——未来的“空间”何在?


此次访吉后,我一直未能与2017年在奥什国立大学访学时的同学相见。不久前,其中一个关系较好的同学邀请我参加他的生日聚会。我欣然前往。抵达聚会地点后,众人一阵寒暄。六年未见,大家都有很大的变化。入座后,众人纷纷讲述自己这六年来的经历。听完后,我感叹时间飞快的同时,也对大家的近况产生了兴趣。

尤记得2018年这些同学本科毕业时,一些人选择留在吉尔吉斯斯坦就业,另一些人则直接表示要去俄罗斯(主要是莫斯科),还有人则表示会去土耳其抑或含糊其辞。我当时就对一些同学想去俄罗斯的想法感到新奇。尽管这在原苏联国家是常见现象。六年过去,听完四位同学的分享,让我思考吉尔吉斯斯坦人的生活空间问题。


S同学老家在奥什,大学毕业后举家搬迁到首都比什凯克。他在政府人事部门工作了一段时间,近日辞职后打算从事莫斯科和比什凯克间的货物贸易工作。以后他需要经常往返两地。对此,他表示还年轻不怕辛苦,只想好好工作赚钱。R同学从一家旅游公司辞职后也打算前往莫斯科,他已经购买了2025年1月1日的返程机票,但去程时间还在和莫斯科那边沟通。N同学大学毕业后直接来到比什凯克工作,不过目前处于失业状态。B同学则和其他人皆有不同,他在莫斯科工作了三年,之后返回比什凯克,现在在一家中介公司工作,负责招募合适的人员前往欧洲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这四位同学基本都是28岁左右,目前皆未成婚。这在以往的吉尔吉斯斯坦来说是不太常见的,但现在的年轻人似乎也像中国人一样优先选择立业。


图3 比什凯克—莫斯科出租车办公点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4 一辆跑比什凯克—莫斯科线路的出租车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俄罗斯,尤其是莫斯科对欧亚国家的人来说似乎有种想象中的理想之感。这首先与从沙俄时期起的中亚历史相关。自成为沙俄的一部分后,莫斯科对中亚来说就是最具权威的政治中心,这一存在一直延续到苏联解体。其次,大量的中亚移民在俄罗斯工作赚取外汇。这在民众中形成了一种印象:在俄罗斯机会更多,可以挣更多的钱。这是年轻人不断前往俄罗斯就业的主要原因。在俄罗斯工作生活一段时间后,一些人会选择加入俄罗斯国籍,同时保留原来的国籍,似乎不想和自己的祖国完全割裂。随着近年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际局势的动荡,也有不少人前往土耳其、中东国家、韩国等地工作。


这种“空间”上的人员流动让人思考一个问题:情感上的祖地是否仍在人们生活中扮演极其重要且关键的角色。安东尼·史密斯在《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与历史》一书中写道,“民族的祖地为他们提供了情感上的安全和认同感。”人们对自己的祖国有天然的亲近感,这是民族认同形成很重要的前提。而后苏联空间的人员流动基本以俄罗斯(莫斯科)为中心。大量的移民在俄罗斯长时间生活、工作、结婚生子,子女从小接受俄罗斯教育,甚至有些不会说自己的民族语言。试问,在这种情况下民族认同何以形成?


我在与一名吉尔吉斯族女青年A交流的过程中也感受到这种空间上的割裂感。她来自南方奥什州,家中子女众多。她今年21岁,就读于吉尔吉斯国家法律学院一年级。A说之所以这么晚才上大一是因为中学毕业后休息了一年。她虽然没说原因,但我猜测大概率是为了在家照顾最小的弟弟。一年后来比什凯克上大学,学了一年国际关系后觉得不想成为外交官才转到法律专业。她表示以后想从政,但同时她又极其渴望能去欧洲学习。


A表示很想逃离现在的生活,这也是为什么坚决离开南方来到首都上大学的原因。她也不想过早结婚,暂时也没有找男朋友的想法。而且她打算学习拳击保护自己,目前已经买齐了所有装备,正在寻找合适的教练。她目前和自己的一位姐姐及两个孩子(她姐姐已离婚)住在一起。她说到,学习之余,还得照顾两个外甥。提及此,她苦笑一声,似乎更坚定了自己想去欧洲的想法。


这种空间上的流动既出于经济原因,也可能由政治原因引发。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有大量俄罗斯公民来到中亚地区,试图躲避兵役。已加入俄罗斯国籍的中亚移民则被要求服役。上文提及的克罗库斯城音乐厅恐袭之后,部分中亚移民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因而选择回国。但是,作为欧亚人员流动的中心,仍有不少人像我同学那样前往俄罗斯追求自己的梦想。

三、结语


吉尔吉斯斯坦的国家建构正是在这种“时”与“空”的交错中展开的,吉尔吉斯斯坦人也正是生活在这种混沌与割裂的情景中。对民族传统的重视始终是国家建构的重要内容,以吉尔吉斯语为例,最近我在比什凯克的公交车中新发现了关于国家语言的宣传标语(图5),标语上写着:“吉尔吉斯人民和吉尔吉斯斯坦,尊重吉尔吉斯母语,养成说吉尔吉斯语的习惯!”欧亚国家对国家语言的强调何尝不是在这种时空中进行的。


图5 吉尔吉斯斯坦国家语言宣传标语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的吉尔吉斯语老师G女士之所以为当代吉尔吉斯族青年忽视传统文化感到愤慨,我想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时间错乱的当下,当人员的空间流动变得频繁,当纷繁复杂的异质文化变得普及,可能人们对祖地的亲近感会变得淡漠。如果了解本民族文化和传统,将其印在血液中,那么即使身处异域,仍会感到祖地对自己的呼唤。


1.本文“欧亚”指原苏联地区。



责任编辑:何演


*注意事项:

本公众号所有内容,未经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