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滑动查看更多)
1.Robert G. Burgess, In the Field: An Introduction to Field Research, London: Routledge, 1984, p. 43.
2.Fetterman David, Ethnography: Step-by-Step, Newbury Park, C. A.: SAGE Publications, 2019.
3.刘成斌:《盆景主义及其超越——论田野调研中理论与经验的关系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第100—105页。
4.谢宇:《走出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讨论的误区》,《社会学研究》2018年第2期,第1—13页;赵鼎新:《社会科学研究的困境:从与自然科学的区别谈起》,《社会学评论》2015年第4期,第3—18页。
5.上海大学经济社会学与跨国企业研究中心成立于2019年7月,旨在通过实地调查海外中国企业的经营活动来发展经济社会学新范式——“利益—规范”双重博弈理论。目前,我们已在加纳、卢旺达、埃塞俄比亚、埃及、缅甸等国的多家中国企业开展较为系统的田野研究。
6.需要指出,虽然本文议题涉及基础方法论,但在论述方式上却偏向经验归纳。采用这种做法一方面为了规避涉及学者个人价值的无休止争论,另一方面因为我们赞同乔恩·埃尔斯特(Jon Elster)的方法论态度。参见理查德·斯威德伯格:《经济学与社会学》,安佳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20页。
7.Robert G. Burgess, In the Field: An Introduction to Field Research, London: Routledge, 1984, p. 43.
8.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杨善华:《田野实践中的历史社会学》,《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第64—71页。
10.典型方法包括话语/ 文本分析及相关数据处理软件运用等。参见Norman K. Denzin & Yvonna S. Lincoln, 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 A.: SAGE Publications, 2017.
11.Robert G. Burgess (eds.), Field Research: A Sourcebook and Field Manual, London: Routledge, 2003.
12.Nelson Katie, “Doing Fieldwork: Methods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 Nina Brown, Thomas McIlwraith & Laura Tubelle de González (eds.), Perspectives: An Open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Anthropology, Arlington: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2020, pp. 46-69.
13.Jarvie Ian Charles, “On Theories of Fieldwork and the Scientific Character of Social Anthropology”, Philosophy of Science, Vol. 34, No. 3, 1967, pp. 223-242.
14.法比昂:《人类学与社会理论》,载布莱恩·特纳编:《Blackwell社会理论指南》,李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98页。
15.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姚伟、王黎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10页。
16.埃里克·弗鲁博顿、鲁道夫·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姜建强、罗长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14—318页。
17.赫伯特·金迪斯:《理性的边界:博弈论与各门行为科学的统一》,董志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4页;乔治·阿克洛夫:《一位经济理论家讲述的故事:关于经济理论新假设有趣结果的论文集》,胡怀国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18.Ostrom Elinor et al., Rules, Games, and Common-Pool Resource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4; Abhijit V. Banerjee & Esther Duflo, 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11; Joseph T. Mahoney et al., “Oliver Williamson: A Hero’s Journey on the Merits”,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Vol. 18, No. 2, 2022, pp. 195-207; 罗俊、汪丁丁等:《走向真实世界的实验经济学——田野实验研究综述》,《经济学(季刊)》2015年第3期,第853—884页。
19.Amy R. Poteete et al., Working Together: Collective Action, the Commons, and Multiple Methods in Practice,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
20.Wayne G. Lutters & Mark S. Ackerma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hicago School of Sociology”, Interval Research Proprietary, Vol. 2, No. 6, 1996, pp. 1-25.
21.Bourdieu Pierre, Algeria 1960: The 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 The Sense of Honor, The Kabyle House or The World Reversed, R. Nice (trans.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22.阎明:《一个学科与一个时代——社会学在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杨善华:《田野调查:经验与误区——一个现象学社会学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0年第3期,第59—65页。
24.杨善华、孙飞宇:《“社会底蕴”:田野经验与思考》,《社会》2015年第1期,第74—91页。
25.折晓叶:《“田野”经验中的日常生活逻辑:经验、理论与方法》,《社会》2018年第1期,第1—29页。
26.应星:《“田野工作的想象力”:在科学与艺术之间——以〈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为例》,《社会》2018年第1期,第30—53页。
27.周飞舟:《行动伦理与“关系社会”——社会学中国化的路径》,《社会学研究》2018年第1期,第41—62页。
28.法比昂:《人类学与社会理论》,载布莱恩·特纳编:《Blackwell社会理论指南》,李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98页。
29.田野研究在这一点上与个案研究类似:除非以搜集具体对象资料为研究目的本身,这类针对“具体而特殊”的研究都需经由理论重构实现一般化。参见卢晖临、李雪:《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第118—130页。
30.事实上,将社会学换成经济学、政治学、外交学等任一现代社会科学都不会引发具体知识之外太大的问题。
31.到目前为止,关于社会学理论能否成为科学仍是社会学界的争议焦点之一(参见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邱泽奇、张茂元等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笔者对此的看法是,在触及各种反思性议题构成的天花板之前,社会学现有理论的精确化与科学化水平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32.应星:《“田野工作的想象力”:在科学与艺术之间——以〈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为例》,《社会》2018年第1期,第30—53页。
33.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葛智强等译,华夏出版2000年版,第6页。
34.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第2版)》,杨善华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邱泽奇、张茂元等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35.Craig Calhoun et al. (eds. ), 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 Hoboken, N. J.: Wiley- Blackwell, 2012; Allen Kenneth, Contemporary Social and Sociological Theory: Visualizing Social Worlds, Thousand Oaks, C. A.: Pine Forge Press, 2006.
36.Merton Robert,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New York: Free Press, 1968.
37.德朗蒂:《社会理论的基础:起源与流变》,载布莱恩·特纳编:《Blackwell社会理论指南》,李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38.Stephen K. Sanderson, “Reforming Theoretical Work in Sociology: A Modest Proposal”, Perspectives, Vol. 28, No. 2, 2005, pp. 1-4.
39.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葛智强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40.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葛智强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41.所谓“理论模型”(或称模型化理论),意指在明示或潜在前提假设下,采用清晰界定的概念和机制来描述事实间关系的命题系统。参见王水雄:《在理论模型的平台上思考新经济社会学的一个倡导》,《社会》2005年第3期,第187—206页。
42.赵鼎新:《集体行动、搭便车理论与形式社会学方法》,《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第1—21页。
43.卡尔·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查汝强等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62页。
44.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45.伊·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兰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69页。
46.周雪光:《社会科学视角下的田野研究—田野与理论的互动》,2022年11月12日,http://www.ihss.pku.edu.cn/templates/learning/index.aspx?nodeid=121&page=ContentPage&contentid=4812。
47.较之通常使用的“进入(田野)”,周雪光教授使用的“浸入”表述更为精妙,兼具参与式观察所特有的空间、社会角色与文化感受转换的特征。
48.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傅季重等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49.这个过程再次提示读者:田野观察所得作为整体他者世界的组成部分固然是有意义的,但对某个具体的研究而言却未必如此,以发展理论为目标的田野工作必然伴随着信息的取舍。
50.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弓秀英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51.周飞舟:《将心比心:论中国社会学的田野调查》,《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12期,第37—54页。
52.跨国企业研究或区域国别研究都属于这一类。
53.赵鼎新:《集体行动、搭便车理论与形式社会学方法》,《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第1—21页。
54.Philip S. Gorski, “The Poverty of Deductivism: A Constructive Realist Model of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 Vol. 34, No. 1, 2004, pp. 1-33.
55.Margaret R. Somers, “We’re No Angels: Realism, Rational Choice, and Relationality in Social Scienc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104, No. 3, 1998, pp. 722- 784; Steinmetz George, “Critical Realism and Historical Sociology: A Review Article”,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Vol. 40, No. 1, 1998, pp. 170-186.
56.杨善华、孙飞宇:《“社会底蕴”:田野经验与思考》,《社会》2015年第1期,第74—91页;杨善华:《田野调查:经验与误区——一个现象学社会学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0年第3期,第59—65页;杨善华:《田野实践中的历史社会学》,《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第64—71页。
57.周飞舟:《行动伦理与“关系社会”——社会学中国化的路径》,《社会学研究》2018年第1期,第41—62页。
58.应星:《“田野工作的想象力”:在科学与艺术之间——以〈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为例》,《社会》2018年第1期,第30—53页。
59.刘成斌:《盆景主义及其超越——论田野调研中理论与经验的关系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第100—105页。
60.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傅季重等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61.类似论述可见谢宇对中国社会学“本土化”倾向的批评。参见谢宇:《走出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讨论的误区》,《社会学研究》2018年第2期,第1—13页。
62.Philip S. Gorski, “The Poverty of Deductivism: A Constructive Realist Model of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 Vol. 34, No. 1, 2004, pp. 1-33.
63.社会学的“本土化”倡导也有类似的问题。
64.Rein Taagepera, Making Social Sciences More Scientific: The Need for Predictive Model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65.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理论的产生过程仍与研究团队之前的田野调查经历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呼应了前文关于在田野中生产理论雏形的看法。
66.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67.刘世定教授是IESM的创始人之一,目前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
68.这个判断的依据源于该团队在多项具体研究中的文献回顾,以及对这些工作的汇总思考。
69.理论假定的现实性和可演绎性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因为纳入太多经验事实的假定将过分冗余和具体,从而丧失延展性与覆盖性。
70.传统经济学侧重个体理性决策的精简分析,传统社会学则强调人类的真实行动过程往往受到社会规范、他人行为的多重影响,但理论特征偏归纳与描述。综合两种思路的长项形成新的机制模型是经济社会学的重要工作之一。
71.刘世定、周飞舟:《田野调查的洞察力和想象力——刘世定教授访谈录》,《清华社会科学》2020年第2辑,第191—217页。
72.刘世定:《经济学的经济社会学?》,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荣休学术讲座讲稿(未公开发表),2014年。
73.刘世定、严俊、刘玉照:《“利益—规范”双重博弈:一个基础性探讨》,《社会学评论》2022年第2期,第5—28页。
74.严俊、乐鹏举:《制度环境、工作模式与艺术生产——上海A电影厂的艺术兴衰史》,《社会学研究》2018年第6期,第130—158页。
75.Yan Jun & Lin Weizhi, “Between the Sacred and the Secular: Zhanjiang Daoshi and Religious Economy”, in Yang Fenggang et al. (eds.), Shades of Gray in the Changing Religious Markets of China, Leiden & Boston: Brill, 2021, pp. 207-237.
76.刘玉照、王元腾:《跨界公共服务供给中社会组织参与的多重困境及其超越——对长三角流动儿童教育服务领域社会组织实践的考察》,《中国第三部门研究》2020年第2期,第3 —30页。
77.IESM成立的启动资金来自北京四维集团董事长王埏博士捐赠。他的主要意图是希望推动经济社会学参与企业海外并购与经营研究,以新的理论视角弥补现有管理学研究的不足。
78.按照IESM的规划与要求,研究者在海外企业至少持续调查6个月才可被称为一个完整的田野研究周期,短期走访不计入其中。
79.到目前为止,IESM仅获得了加纳大学社会学系一位研究中非经贸关系的学者的帮助。
80.由于文化冲突往往隐蔽复杂且高度情境化,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如果本地员工对侵犯(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外国人财产权有独特历史成因的道德观念,盗窃行为就不再是单纯的管理或法律问题。
81.蒋峥:《社会情境、认知变化与跨国选址决策》,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 年。
82.刘世定:《占有制度的三个维度及占有认定机制——以乡镇企业为例》,载潘乃谷、马戎编:《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83.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4.Yan Jun et al., “Dragon’s Abacus: Developmentalist Strategy and Economic-Social Consequences of Chinese Companies in Africa”, Istanbul University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40, No. 2, 2020, pp. 745-766.
85.出于篇幅考虑,我们最终没有分析卢旺达的中企情况,只呈现了加纳的田野资料。
86.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87.这一点与有学者提到的田野中的“日常生活逻辑”亦有类似之处,参见折晓叶:《“田野”经验中的日常生活逻辑:经验、理论与方法》,《社会》2018年第1期,第1—29页。
88.这种“标尺”并非用于确定其他跨文化者对地方性理解的绝对正确或错误,而在于作为某种认知原点来定位他们的理解特征。
89.用社会学(尤其是经济社会学)读者熟悉的例子来说,双重博弈模型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完全不同,更接近赫斯特罗姆的“DBO”理论,参见Hedström Peter, Dissecting the Social: On the Principles of Analytical Soci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 13。或格兰诺维特对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倡导,参见Granovetter Mark, Society and Economy: Framework and Principles, Cambridge, M. 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90.Hart Oliver & Moore John,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98, No. 6, 1990, pp. 1119-1158.
91.Thomas B. Pepinsky, “The Return of the Single-country Study”,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22, 2019, pp. 247-263.
92.Philip S. Gorski, “The Poverty of Deductivism: A Constructive Realist Model of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 Vol. 34, No. 1, 2004, pp. 1-33.
93.Amy R. Poteete et al., Working Together: Collective Action, the Commons, and Multiple Methods in Practice,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