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吕祖谦在醴陵》- 邬添奇

文摘   2024-11-05 10:05   湖南  







吕祖谦在醴陵

邬添奇


吕祖谦来过醴陵,在醴陵待过一段时日,教过一批学子,产生了较大影响。

祖谦字伯恭,人称“东莱先生”,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人。他是官宦世家兼书香世家,祖上出了好些大人物,比如当了宰相的吕蒙正、吕夷简,作了诗人的吕本中等。祖谦本号称“小东莱先生”,后来因为学问名声太大,盖过了伯祖吕本中,于是后人便渐渐尊为“东莱先生”了。

祖谦为何到的醴陵,在醴陵又做了些什么?

据《吕祖谦年谱》记载:“绍兴二十七年丁丑,四月七日,授迪功郎,监潭州南岳庙。在醴陵讲学……”按此说,这一年祖谦才20出头,已经开始课徒讲学,可见其学问不简单。这个“迪功郎”是祖谦祖上做官,福荫后世子孙,致仕恩赐的一个从九品官。祖谦似乎并不看重,甚至可能没有去赴任。他心底里是要通过正儿八经的科举考试考录到做官的。他听说朱熹朱老夫子在醴陵学宫讲学,所以专程前来拜访。朱老夫子当时名气大,没怎么理会,等到祖谦来时,他已经走了。

醴陵本地学子却闹腾了,刚送走朱熹、又迎来吕祖谦,一前一后两个重量级人物,正是听讲学还没听过瘾之际,于是便把祖谦给留住了。

祖谦在醴陵现在的板杉简家冲讲学,“醴人士望风景从,争相亲炙,于是即其地构斋舍、辟讲学,而莱山书院之名以肇。”据考证东莱书院旧址古莱山,就在现在的醴陵板杉镇八步桥村癞子山附近,元大德三年重修,明正德二年迁县署后,改名为东莱书院,明清之际尚有东莱桥、夫子坡等名迹。《湖广通志》记载:“东莱书院在醴陵县东三十里,宋吕祖谦讲学于此,元宋渤有记”。陈善有《步东莱桥》诗云:一桥奚贵耳,步此独盘旋。地以先生重,名教父老传……

值得说明的是,方今醴陵文脉的集中所在——渌江书院,在先有对联曰:恩承北阙、道接东莱。这其中有个缘故,就是说,东莱书院是渌江书院的发脉之源,祖谦的道学是渌江书院的根系所在。

可以推断,祖谦在醴陵讲学的时间相对比较长,所以县人特地建了个书院。祖谦这个讲学在当地推动形成了一种兴教尚学的风气,也说明当时醴陵学子十分好学,涌现出吴猎、杨大异、皮龙荣等名臣贵子。另据记载“清顺治十七年,知县张法礼重修,寻废”,“康熙二十年,改为营署”,就是说从南宋到清初,存续了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东莱书院,在顺治康熙年间渐次陨灭了。

再有就是祖谦在醴陵讲学期间得知,张栻护送父亲的灵柩到长沙宁乡,途经醴陵。他当时特别激动,等到张栻来了后,祖谦对着灵柩嚎啕大哭起来,张栻非常感动。在此期间他们还展开了学术辩论,引得渌江学子纷纷前来恭听。后人为了纪念二位先生,便将他们相会讲学的地方取名“二圣桥”,并在桥的西头建造了二圣庙以示敬仰。县志记载“治西南二里,相传为张南轩、吕东莱讲学处,邑人丁宗懋有记”。

祖谦命途不好,接连丧妻丧子,只活了44岁。不过他博学多识,创立了“婺学”(又称“金华学派”),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开“浙东学派”之先声。他在宋元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为“东南三贤”。如今醴陵在西山规划建造了五贤堂,祖谦理所当然名列其中。

元至正朝集贤殿学士宋渤撰记云:“东莱生平著述,实足以羽翼经传,其风师百世也固宜。士诚有志圣贤,即令前不见古人,犹将寻茫茫之坠绪,而况师友一堂,素心尚堪遥质,可不求所依归乎!”就是说真正有志于学问的人,即便见不到圣贤之真身,听不到圣贤之亲训,尚且有其遗风所在,兼有良朋师友,求学之道便有所归从了。他又说“今醴陵诸君子,景前贤之懿型,振多年之废坠……从此人文荟萃,相与弦诵鼓歌于其中,吾知渊源可接,羹墙几席,依然俎豆一先生也,岂非甚盛事哉!”诚然,目今醴陵的学人,崇尚先贤,好学成风,在渌江书院为祖谦等五贤塑像建堂,以示崇学敬贤之意。原来祖谦之后百年间就有士人为我等指引了方向。圣贤之身体发肤会陨灭、圣贤之传教栋宇会塌落,但圣贤之仪范、圣贤之经教必永传。

想到这些,我也就明白了“志学还要笃行,尊贤更要致贤”的道理。








编辑:醴陵作家协会

一审:张   鑫

二审:陈永红

签发:张   毅



文学醴
醴陵市作家协会主办,推介醴陵作家作品,发掘本土文化,记录时代生活,结交四海文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