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什么样的身材最好看?
我猜你的第一反应或许是瘦!(为了避嫌,我们这里就不放明星图片了,请各位自行脑补吧!)
然而,如果拿这个问题去问唐朝人,他们可能会回答:富态典雅,就像《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贵妇!唐晚期曾被称作为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而在大约八百年后西方的文艺复兴,人们开始崇尚“自然美”,他们眼中的好身材是圆润自然,就像名画《维纳斯的诞生》中的维纳斯。这看起来是不是跟唐朝人的审美有点像?!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维纳斯的诞生》桑德罗·波提切利
二战时期,由于女性逐渐获得工作的机会,人们可能会回答:健壮有力!就像1944年的《弹药》杂志封面里那位展示自己肱二头肌的女士。类似地,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发动妇女参加劳动,必须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的号召下,人们可能会回答:能顶半边天的女性最好看!
一名女士正在展示她的肱二头肌,一名女士正在锤钉子
男性的审美标准同样经历了变迁。在传统中国,体态丰盈象征着生活富足、有福德。而近代男性的形体审美则经历了不断的“瘦腰”过程。以不同时期的杜甫画像为例,下图左侧源自1498年的《历代古人像赞》,杜甫身形富态。而右侧则是蒋兆和于1959年绘制的《杜甫像》,画中的杜甫十分清瘦。
图源自《瘦腰: 大众媒介、政治博弈与近代男性形体审美的变迁》
由此看来,胖瘦之美,并无定数。对于“什么样的身材最好看”这种问题并没有一成不变的答案。身材审美受到政治、文化等因素影响,经历着不断的变迁。随着经济发展、生活富足,在健康生活与时尚潮流双重影响下,“瘦”才逐渐被塑造为主流审美。
在“以瘦为美”的大背景之下,有相当一部分的人陷入了“不够瘦”的身材焦虑之中。这样的身材焦虑是如何进入我们的生活的呢?
“你最近好像胖了?”最怕家人和朋友突然的关心。于是打开社交媒体回避现实的暴击。“如何养成易瘦体质!”“瘦x斤后的状态对比!” 看到这样的帖子点赞量这么多,不禁感到好奇,“啪”得一下点进去,赞叹一下别人的自律。退出的时候,好像越刷越多,不禁开始盘算着自己下一次开始的减肥计划。然后打开健身论坛,标题赫然是:“好焦虑!为什么我的体脂率这么低了,可肚子上还是有肉呢?”
慢慢地,我们好像产生了一种错觉:瘦才是好看的普遍标准,我是不是还不够瘦呢?
这时候,我们感受到“以瘦为美”已经被广泛接受为一种社会规范,理想身材的标准越来越高,好像和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身体的积极评价也随之降低了。
社会规范主要通过有效决策和社会认可两种机制来塑造态度和行为。也就是说,当“以瘦为美”被视为社会规范时, 人们就会真的觉得瘦了就好看。而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人们还会努力符合这个瘦的标准。由此,人们可能会依据这种“理想”标准与现实身材进行对比。一些个体可能会逐渐过度聚焦于自己身体的所谓“不足之处”,并萌生了“似乎每个人的身材都比我好”的消极认知,从而减少了对自我身体的爱与尊重。
持续的负面评价可能会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甚至促使人们采取一些非科学的身材控制措施,以求达到推崇的“理想”身材。这些措施包括滥用缺乏科学依据的“快速减肥法”,它们通常承诺短时间内达到“暴瘦”的效果,比如过度限制饮食,或进行极端的运动计划。更有甚者,为了控制热量摄入而进行催吐。这些行为对生理和心理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既然“瘦”审美是被人为塑造的,那么通过社会规范的正面引导,我们完全有可能利用这一力量转变人们的态度与行为!你真心觉得“瘦就好看”,它似乎是个颠簸不破的真理。但我们做的这个研究就是为了告诉你,这种想法实际上只是一种外在的,加在你头脑里,让你信以为真的社会规范而已!而只要社会规范改变,你的想法甚至做法(比如多吃,还是少吃)就会被改变!
我们的研究属于一种叫做“社会规范干预”的范式。社会规范干预范式基于一个假设:人们通常不了解自己对于规范存在误解,比如错误地将“以瘦为美”夸大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规范。因此,干预的着力点在于纠正误解,即通过提供群体内其他成员的信息作为反馈,向个体呈现实际的社会规范,以让其了解到这些误解的存在。例如,人们可以意识到,实际上许多人并不认为“瘦”是美的唯一标准。这样可以帮助人们改变错误的认知或行为,或者加强正确的认知和行为。我们的研究2证实了纠正误解存在一定的效果,即通过连续4天的记录,纠正误解显著提高了参与者的热量摄入水平。
社会规范的干预逻辑(改编自Keller & Bauerle, 2009)
那么,如何进一步提高社会规范的干预效果呢?我们的研究认为,纠正误解与增加积极规范的榜样策略相结合,可以提高干预效果。纠正误解仅仅帮助指出了误解之处,在减少误解之后究竟应该怎样做呢?这时候,激励人们树立积极目标的榜样则发挥了作用。想一想那些社交媒体上的网红,或者自己身边的优秀同辈,是不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你产生影响呢?研究3连续记录了4天的数据,结果表明,相比于单独使用纠正误解的干预方式,纠正误解与同辈榜样相结合的方式在提升积极身体意象和控制热量摄入方面效果更显著。
进一步地,如果将这项干预直接接触目标受众,即BMI处于正常范围,且存在限制性饮食的群体,效果又会如何呢?我们的研究4通过10天的记录表明,在热量摄入方面,两种社会规范干预方式都能显著提高热量摄入, 而结合同辈榜样的干预效果优于仅使用纠正误解的方式。
这项研究为运动与健康领域的商业机构,以及明星、网红提供了某些启示。商业机构可以通过有效的宣传手段,比如改进推送策略,改善人们关于“瘦”的旧有观念,提倡一种既健康又现实的身材审美标准,减少对身材焦虑的过度渲染,鼓励人们自信拥抱自己的身体。这些商业机构还可以借机大力推广科学饮食和正确健身的方法,帮助大家避开那些不靠谱的减肥陷阱,让身材管理更科学更有趣。同时,明星、网红的榜样力量也同样不容小觑。他们的言行都很可能引领潮流,所以也有责任为大众传递多元化的审美标准,传播积极健康的身体观念。
然而,你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我们的研究。如果简单的社会规范信息就足以动摇人们对瘦的执念,这岂不恰恰证明“以瘦为美”并非坚不可摧的审美标准吗?亲爱的读者,当你读到这里,是否感到一丝丝触动?是否意识到,“越瘦越好看”的观念可能仅仅是社交媒体宣传的结果,而非你内心的真实想法?否则,它为何能如此轻易地被实验改变?我们希望这项研究能启发你在评价自己的身材时,有那么一点自我解放和自我超越。
推文源文
汤美慧, 田姝菀, 谢天. (2024). 超越瘦身迷思: “以瘦为美”的社会规范对青年群体积极身体意象与热量摄入的影响. 心理学报, 56(10), 1367-1383.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免费下载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