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文源文
周详, 张婧婧, 白博仁, 翟宏堃, 崔虞馨, 祖冲. (2024). “三心二意”胜过“一心一意”:媒体多任务提升低工作记忆容量者创造力. 心理学报, 56(8), 1031-1046.
你有多久没有“一心一意”过了?
电脑桌面上越来越多的程序窗口让人们目不暇接;手机APP也要时不时地跳出来提醒用户点击使用。在这个日常生活高度依赖电脑、手机等媒体设备的数字化时代,想要人们“一心一意”地专注在一件事情上好像越来越难了。事实上,这种在使用媒体设备过程中 “三心二意”的行为现象早已引起了心理学研究者们的重视,并被称为媒体多任务(Media Multitasking)。调查发现, 当前媒体多任务占据了人们 25%~50%的日常生活,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增长。显而易见的是,媒体多任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了。
然而以往研究对于媒体多任务普及的看法并不乐观。斯坦福大学研究团队发表在Nature上的研究发现媒体多任务会影响个体的记忆能力,让个体更健忘;类似的,其他研究者还陆续发现媒体多任务会影响个体的注意力、自我控制能力等诸多认知表现。这也迎合了人们既有的观念,“三心二意”总是不好的。所以自然而然的,出现了诸如“媒体多任务应该被规避”此类论调。
但是,来自南开大学周详教授课题组的一项研究让这一论调反转啦!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把高效率的媒体多任务从日常生活中排除对人们来说显然既不情愿也不现实。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教导我们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让人们如此难以割舍的媒体多任务也一定存在着积极的一面,从而能够继续留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也是本研究的出发点之一,通过寻找到媒体多任务的积极价值,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广泛存在的媒体使用习惯并让他为我们的生活发光发热(也能够让我们在学习工作同时玩手机玩得更加有理有据)!
通过综述已有文献,我们联想到既然媒体多任务会让人们的注意力更发散,那对于恰好需要发散性思维的创造性任务而言,是不是媒体多任务就能够发挥正面影响了呢?本研究即从这一点出发,通过三个情境仿真模拟实验探讨了媒体多任务是否会提升个体的创造力表现,这种提升是如何实现的,以及这种提升是否存在着个体差异?
媒体多任务程序界面说明
研究者首先在实验室中通过严格控制且兼具生态效度的实验设置模拟了媒体多任务情境,以探究媒体多任务是否能够提升个体的创造力表现。研究中,媒体多任务组的被试可以自由地在多个任务间切换跳转,这等同于被试以“三心二意”的形式完成了研究者布置的任务集;而控制组被试只能够依次完成每个任务,这等同于被试以“一心一意”的形式完成了任务集。最后的结果显示,“三心二意”的被试反而在创造力任务中表现更好,他们的回答灵活性水平更高,也更加新颖!
在此基础上,通过在实验程序当中插入思维探针监测被试的心智游移频率(可以理解为“走神”的雅称),研究者进一步发现媒体多任务之所有能够提升个体的创造力表现,是由于媒体多任务让个体产生了更多的心智游移。尽管心智游移长久以来都作为被批判的对象抬不起头,然而在创造力领域里心智游移却挺直了腰板。心智游移带来的大量与任务无关的信息反而能够促使个体实现远距离联想,并将走神与溜号期间的思绪转化为出乎意料的创造性产出。本研究即发现,个体在媒体多任务期间放松了注意的监控产生了更多的心智游移,这也意味着与任务无关的信息趁机冒头,为后续的创造性任务提供了“原材料”,个体的创造性表现也得以提升。
然而遗憾的是,并非所有人都能够从媒体多任务当中收获创造性的提升。本研究在使用OSPAN任务筛选出具有不同工作记忆容量(可以理解为大脑的“运行内存”)的个体,并分别邀请他们参与媒体多任务后,发现工作记忆容量不同的个体受媒体多任务的影响也不同。尽管媒体多任务提升了双方的心智游移频率,对那些低工作记忆容量个体而言,由于他们原本就不善于集中注意,思维也更不连贯,因此他们反而能够更好地享受媒体多任务带来的心智游移达成创造性;然而对那些高工作记忆容量个体而言,由于他们原本更擅长且更倾向于专心完成任务,因此他们不太习惯于媒体多任务带来的心智游移,创造性表现也就未能受益。
总的来说,本研究不仅为媒体多任务正名,揭示了其对个体创造性的积极影响!更重要的是,本研究还为低工作记忆容量者,这一传统意义上的劣势群体利用媒体多任务重拾创造力竞争优势提供了启发!所以,未来在进行创造性任务时,我们大可不必排除万难地专注于该任务中。抽空拿起手机回回消息,或是打开电脑看看八卦,也许灵感就会不知不觉来到你身边喔!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免费下载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