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一项重磅教育政策——“双减”政策,在中国全面铺开,目标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小学生,可能之前每天都被沉重的书包和密集的课外班压得喘不过气来。而现在,“双减”政策实施后,这一切是否有所改变?它究竟对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为了找出答案,我们的研究团队对347名小学生展开了为期一年半的跟踪研究。我们不仅观察了学生们在“双减”政策实施前后的学习投入状态和变化情况,还探索了家长积极教养方式、师生关系和同伴间的互动是如何影响这些变化的。
发现一:我国小学生学习投入可以分成稳定的四种不同类别:低学习投入组、中等学习投入组、高专注低活力组和高学习投入组。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小A在课堂上常常心不在焉,作业也往往无法按时完成,对学习缺乏兴趣,他们的状态类似于钢琴的轻柔乐章,旋律悠扬但略显缓慢,在学习的旅程上步履蹒跚。像小A这样的学生通常被归类为“低学习投入组”。而小B在课堂上表现稳定,学习成绩通常处于中等水平,既不特别突出也不落后,他们的状态就像吉他的和弦,旋律平稳和谐,既不高亢也不低沉。这样的学生被归类为“中等学习投入组”。接着看小C,她在课堂上总是格外专注,笔记整洁而详尽。尽管她学习专注,但对学习内容似乎缺少真正的热情和兴趣,这样的状态像深沉的长笛,有专注而内敛的特性,但有时似乎缺少活力和激情,因此小C被划分入“高专注低活力组”。最后是小D,他不仅学习认真细致,而且对学习怀有极大的热情,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和校内学术活动,他们的学习状态就像唢呐的强烈音色,充满激情而具领导性。因此小D被分类到“高学习投入组”。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高专注低活力组”的出现,这一发现为理解小学生学习投入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双减”实施前,受家庭期望的影响,部分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压力,他们的日常生活几乎被学习充斥,导致他们虽然表现出高度的专注,但在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方面却相对缺乏。尽管“双减”减少了考试和作业的负担,但这些学生的学习模式并未发生显著变化,他们继续保持高强度的学习专注,却在学习兴趣和活力方面依然不足。
这一现象在教育实践中值得引起注意。传统文化中,学生的专注和勤奋往往受到鼓励,然而,这种“高专注低活力”的状态可能导致学生精疲力竭,心理能量无法持续支撑他们的专注状态,从而影响学习投入的稳定性。因此,教育者需要对这一特殊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鼓励他们在保持专注的同时,也能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发现二:“双减”政策前后,“低学习投入组”倾向于向“中等学习投入组”转变(小A慢慢向小B看齐)。
这样的转变可能是因为“双减”政策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科技活动和兴趣小组的推广等活动不仅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还触发了他们的内在动机。学生开始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分数和排名,还可以结合自我发展和兴趣探索发掘自身潜能。
发现三:“高专注低活力组”学生的转变相对复杂。在“双减”政策实施半年后,“高专注低活力组”学生更倾向于向“中等学习投入组”转变,“双减”政策实施一年后,该组学生保持在“高专注低活力组”的概率较高。
根据教育有效性理论,制定任何教育政策时,都要考虑到学生们的能力和准备情况。当“双减”政策的迅速落实使部分学生“素质教育”风潮中显得有点手足无措,不知道怎样有效利用空闲时间。因此,在政策实施之初,部分学生都处于一种“探索模式”。他们在尝试适应这个新环境,学习如何在减少了外在压力的情况下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变化的影响开始减弱,学生们逐渐适应了新的学习生活。学习投入水平趋于稳定,这体现了学生积极的社会适应过程。
发现四:在“双减”政策前后,父母的积极教养方式对大多数小学生的学习投入产生了稳定的积极影响。这是因为采取积极教养方式的父母,会在孩子遇到学习上的挫折时给予鼓励,帮助他们培养积极的学习情绪、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与策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活力与热情,而不是简单地施加压力或者惩罚。因此,强化父母主体责任并引导其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在“双减”政策下显得十分必要。
发现五: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投入产生了积极作用。且“双减”政策前后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学习投入转变的预测作用存在差异。
对于“低学习投入组”,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前,许多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选择让他们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这种做法虽然可能在短期内提高成绩,但却让孩子们与学校和老师的联系变得较为疏远。“双减”政策不仅规范了校外培训行为,还增加了学校课后服务的多样化供给。学生在校内与老师的互动增多。因此,“双减”政策后良好师生关系对“低学习投入组”学生学习投入转变的积极作用被发现。
对于“高专注低活力组”组,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前,这些学生因为在课堂上表现出高度专注的状态、成绩也相对较好,常常会受到老师的赞赏,因此良好师生关系对他们的学习投入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当“双减”政策来袭,学生们进入了一种“探索模式”,他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此时,宏观环境——比如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变得比以往更加重要,“双减”政策不再仅仅是减轻学习负担的机会,更是一次寻找个性化发展道路的探索旅程。因此,相较于微环境,宏环境对学习投入的转变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师生关系的作用不再显著。
发现六:同伴关系可以促进“中等学习投入组”向“高专注低活力组”转变。
在“双减”政策实施前,“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被广泛采用。更高水平学习投入组学生可以输出准确的高质量知识,“中等学习投入组”学生因此受益。但这种学习模式更多关注知识本身,忽略了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使知识学习与人际交往之间的联系变得割裂。“双减”政策后,知识本位的学习氛围逐渐向学生本位转化,学生们在校内的自主性得到了提升。并且同伴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学习活动与人际交往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加强。
综上,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小学生学习投入的发展变化及影响因素, 还为“双减”政策的实施效果提供了实证证据。未来的研究可以增加调查周期及被试量,采用与“双减”政策相关的其他因素(如,课业负担、作业完成时间等)及多角度视角探究“双减”政策对小学生的影响。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