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南南
来源:《得到头条》
“股神”的子女,不碰股票
02
人生的两种模式
但是,这本书里让我印象最深的,倒不是这些具体的道理。而是一个更大的命题,那就是,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模式?
简单说,我们可以把人生分成两种方式,一种是做加法,一种是做乘法。而巴菲特,一向只让自己的孩子做乘法。
所谓做加法,说白了,就是一开始就想着,得马上赚钱,什么赚钱就干什么。而且不接受任何的不确定性,就看眼前,只要我干活,就必须马上拿到钱。
你可能会说,这么想好像也没错啊。工作不就是为了养家糊口吗?这个动机是没错。但是,这个策略有代价。那就是,很难完成价值的积累。
我们说个极端的情况。
前两年,有一本书很火,叫《岂不怀归》。作者是两位社会学研究者,田丰和林凯玄。书里讲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群体,被称为三和大神。指的是深圳三和人才市场一带,那些打零工的人。白天有活就接,干一天是一天。晚上没地儿住就睡网吧。常年如此反复。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按照通常的设想,可能是这些人缺少计划性,或者缺少竞争力。但是,根据田丰和林凯玄的研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工资日结制度。工钱就摆在那,你只要干一点,就能拿一点。你看,这是一道多么确定的加法题。但是,这也导致,这群被称为三和大神的人,被眼前这道加法题给锁死了。他们很难完成任何的价值积累。
你看,每天干不同的零工,意味着很难积累一技之长。每天给不同的雇主打工,这意味着无法在一个特定的雇主那里积累信任。你看,这就是只做加法的代价了。因为盯住眼前立等可取的回报,放弃了长期的价值积累。
而在巴菲特的教育观里,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就是不要做加法,要做乘法。毕竟,他是投资人出身。投资人对复利这件事非常敏感。他们对做乘法这件事,看得也比一般人要重。
03
每一个乘数,都应该大于1
首先,这个乘法必须要纯粹。也就是,我认准一件有价值的事,就必须要盯住它一直做,而且不做任何可能对这个主线,造成干扰的事。
据说巴菲特有一个私人飞机驾驶员,叫弗林特。有一天,弗林特就问了巴菲特一个问题,应该怎么制定职业生涯目标?巴菲特就让他把职业生涯里最想做的25件事写下来。写完后,巴菲特又让他把其中最重要的5件圈出来。然后巴菲特就问弗林特,你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吗?弗林特说,我懂了,先集中精力,完成这最重要的5件事,剩下的20件有空再说。
巴菲特说,不,你只说对了一半。你要集中精力做那最重要的5件事。而剩下20件,你应该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它们,不要在它们上面花费哪怕一丁点时间。
你看,这是不是就像做乘法,怎么让这道乘法题越做越大?很明显,你得特别注意,你乘上去的每一个数字,都得大于1。也就是,你做的每件事,都得能对你的主线事业产生放大效应,而不是干扰它。
听到这,你可能会说,一辈子专注一件有价值的事。这个道理我认可。但是,视线太聚焦,会不会让我们错过其他的机会呢?答案是,并不会。相反,你还能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机会。
比如,《纳瓦尔宝典》里讲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潜水员,一辈子就钻研潜水,下潜的深度越来越深。这对他意味着什么呢?乍一看,好像除了潜水奖杯,也没别的。但后来有一天,有个地方发现了一艘沉船,里面全是财宝。而且这个沉船的深度,恰好是这个潜水员能下潜的最大深度。除了他,没人能达到这个深度。
你看,这个故事说的就是,随着你的一个能力增长,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机会,进入你的射程范围。这就是乘法策略。
带着这个视角,我们再看很多巴菲特讲给孩子的话,就会发现,它们看起来虽然像鸡汤,其实都是在说,什么事别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做加法,而是盯住一条主线,只做乘法。
比如,巴菲特说,明智的工作理念,不是把重点放在回报上,而是放在过程本身,放在对待工作的热情、专注以及对目标的坚定程度上。你看,这不是说回报不重要,而是,别让回报多少,去干扰你的人生主线。
再比如,工作的实质是什么?是把自己的分析,拿到真实世界中去验证,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走上发现新价值与新机遇的旅程。你看,这也是在说,要盯住一件事,不断做乘法。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经常说长期主义。到底什么是长期主义?不仅仅在于,你做了什么。更在于,你为了这个人生主线,放弃了什么。
就像那句话说的,决定我们人生的,不仅仅是那些我们获得的东西,也包括那些我们放弃的东西。
罗振宇发愿要做20年的跨年演讲,今年走到了第10个年头。
在跨年演讲十周年之际,罗老师将和你一起站到未来,去提前听那些来自未来的好消息。
12月31日20:30,希望你提前预约,和罗老师一起跨年!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得到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