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众所周知的结论是:高自控力确实与很多积极的人生结果相关——自控力强的人学习成绩更好、心理问题更少、与亲友关系更融洽,甚至会更快乐。但是,拥有良好的自控力并不意味着要不断与诱惑斗争。能带来这些好结果的自控力,比“意志力”和“自律”这些词暗示的要轻松得多。自控能力强的人,通常都不是通过抵制诱惑来实现自律的——他们只是更擅长避开诱惑。1. 自控力强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诱惑更少研究自控力的经典方法是“双任务范式”(dual-task paradigms)。这种方法包含两个部分.首先,让参与者完成一个需要抵制诱惑或抑制冲动的任务。比如让他们在一盘香喷喷的饼干面前只吃萝卜,或者看电影时强忍住不表露任何情绪。然后,让参与者完成第二个不相关的任务——通常是解决一些智力谜题,比如字谜游戏。这类实验的结果很统一:在第一阶段需要运用自控力的人,在第二个任务中的表现会变差。基于这些发现,研究人员得出了下面两个结论。一是,抵制诱惑很累人。这种精神疲劳被称为“自我损耗”(ego depletion)。二是,自控力就像肌肉一样,会消耗有限的资源,因此也有一个术语叫做“自控力的肌肉模型”(muscle/strength model of self-control)。但是,关键转折来了:前面提到的那些积极的人生成果,其实不是基于自我损耗的研究,而是主要来自使用自我报告问卷测量自控力的研究。所以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者沿用了双任务范式的同时,用问卷测量了参与者的自控水平。结果令人意外:自控力强的人反而更容易出现自我损耗——在经历自控任务后,他们吃了更多糖果,在掷骰子游戏中也做出了更冒险的决定。也就是说,特质性自控力(trait self-control)并不能降低自我损耗。那些自称有良好自控力的人,似乎其“自控力肌肉”更弱,而不是大家以为的更强。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接着来看另一项研究:研究者让200名参与者随身携带寻呼机一周。每天响七次,响起时他们需要报告当时或最近的欲望。如果他们正在经历某种欲望,研究者会问一些细节问题,有时还会询问当时的情境。研究的大部分发现都在预料之中:参与者约50%的时间都在经历某种欲望。最常见的是想吃东西、睡觉、喝水、刷手机、休息一下或社交。当参与者运用自控力时,他们通常能成功抵抗诱惑,成功率约80%。但是关于一个特定群体——在特质性自控力测试中得分高的参与者——的发现却出人意料:这些人的欲望总量并不少,但他们经历的问题性欲望更少——他们报告的欲望冲突和抵抗都更少。换句话说,在特质性自控力测试中得分高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诱惑更少。另外,研究者认为,特质性自控力强的人擅长的是避开诱惑——而不是抵抗诱惑。这个结论也能解释为什么自控力强的人在被迫抵抗诱惑的人工情境中表现反而更差:如果他们平时都在避开诱惑,那在被迫抵抗诱惑时表现不佳也就不足为奇了。就像不经常举重的人,自然也不会太强壮。另一项研究检验了这个避开诱惑的假说,发现特质性自控力强的人确实更常使用策略来减少或避免诱惑。而且他们不只是说说而已,例如:在开始解决问题前,他们更可能选择在没有干扰的环境下工作,比如选择安静的而不是嘈杂的房间。但是,做出明智的单次选择似乎不是这些自控高手经历更少诱惑的唯一原因。2. 自控力强的人,擅长培养和打破习惯关于避开诱惑的发现让研究者开始好奇习惯在自控过程中的潜在作用。毕竟,习惯是通过自动化行为来减少阻力的一种方式。事实确实如此。一项研究发现,特质性自控力与自动行为的关联,比与有意识控制的行为更强。通过依赖稳定的习惯和行为模式,自控力更好的人能更自动、更轻松地执行重要行为。这些自控高手似乎在说:“只要是能养成习惯的事,问题都不大。”不过,特质性自控力在不同生活领域的预测性并不相同。它在工作和学习行为方面的效果最强。此外,自控力强的人经历更少诱惑,并不意味着他们从不使用自控力。他们只是更有策略性地使用自控力,或者在更早的阶段就开始使用,例如,比起“因为害怕自己停不下追剧而放弃看新剧”的行为,“看完一集好剧后忍住不看下一集”要容易得多。所以,那些看起来自控力强的人,可能只是更擅长预见潜在的自控失败,并采取行动防止它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