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知名学者大卫·哈维最新解读作品
为你解锁有趣又难懂的《大纲》
开启与马克思的超时空对话
理解资本的实际运作和抽象规律
南希·弗雷泽 | 聂锦芳 | 胡大平 | 夏莹 联袂推荐
与大卫·哈维共读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新解
A Companion to Marx’s Grundrisse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1.西方知名学者大卫·哈维最新解读作品。继广受赞誉的《资本论》解读之后,当代思想巨擘大卫·哈维再推新著,将自身擅长的空间地理学视角带入《大纲》。跟随这位睿智可靠的向导,读者将打开一扇通往马克思文本和思想的大门,理解资本的实际运作和抽象规律。
2.一本书读懂《资本论》的先声之作。《大纲》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转向以来艰辛探索和思考的结晶。没有《大纲》,就无法理解《资本论》的宏伟篇章和天才构想;同时由于其艰涩的风格,解读《大纲》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努力。通过抽丝剥茧、去繁取精的层层句读,大卫·哈维大大降低了《大纲》的阅读难度。如果要了解伟大思想家的最难文本,本书将是必读之作。
3.南希·弗雷泽 ×聂锦芳×胡大平× 夏莹 等专业学者联袂推荐!
作者介绍
专家、媒体推荐
——《金融时报》
——《华尔街日报》
——《泰晤士高等教育》
——沃尔夫冈·施特雷克,马克斯·普朗克社会研究所主任
——理查德·塔克,哈佛大学政府系教授
——南希·弗雷泽 《食人资本主义》作者
——聂锦芳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胡大平 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夏莹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相关书籍
《资本社会的17个矛盾》
目录
作者导言
艺术与社会
货币意识形态与万物货币化
劳动问题
相对剩余价值
全面异化与阶级关系的再生产
马克思的双重意识
资本的全面趋势
劳动力的小流通
第九章 固定资本的力量
第十章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第十一章 利润率下降及其他情况
第十二章 阶级与政治经济学
第十三章 结论性思考
正文试读
作者导言
回过头看,这本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的“伴读”是我在“马克思项目”上的又一个成果。之所以说“回过头看”,是因为直到我追溯过往时才发现,我已经投身于这样一个项目许多年了。这一项目并非始于一个有意识的目标或者设计:它就这么生发出来了。然而,我在大约始于20 年前的这一项目背后的动力始终清晰且未变。当时,我感到存在一种迫切的需求,即尽可能清晰、简明地传达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所揭示的内容。我还想探索的问题是,由此得出的见解如何能有效地阐明全球范围内日益突出的经济、社会、生态、政治问题与危险的根源。我感到,马克思的著作深刻地指出了其对如下问题的理解:为什么资本不仅日渐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而且完全无法避免环境恶化的危险。他的著作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从长远来看,资本在这两个方面都注定失败。
面对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卷帙浩繁的著作a,大多数人都觉得它们难以理解、令人生畏、使人困惑。因此,学者们和活动家们对他的作品做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在某些情况下,在正确阐述马克思的理论贡献的路线问题上,这些解释汇聚为若干派系,甚至形成若干完整的思想学派。左翼政党经常形成独特但有些僵化的解释,以此来适应他们的政治形势和政治议程。马克思作为一个焦点人物,也遭到了反对者对他个人的诽谤。蓄意曲解和虚假陈述比比皆是,与之相伴的还有一些更复杂、更微妙的试图诋毁其观点的尝试。这一切制造了各种预期,以及一种充满推定和预判的氛围,这使得对马克思的任何文本进行简单而清晰的阅读都变得几乎不可能。
从过去到现在,我的目的都是打开一扇通往马克思思想的大门,鼓励尽可能多的人通过这扇大门更仔细地阅读马克思的文本,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我无意于把自己的特定解释强加给任何人。这就是为什么我把自己的书叫作“伴读”,而不是“导读”。当然,如果我不把自己的经验和兴趣作为解释的关键助力,我就无法打开一条理解马克思思想的道路。我的主要兴趣一直是城市化和不平衡的地理发展,这显然在不同层面影响了我评价马克思文本的方式。不过,我所设想的是自己陪伴读者进行一次长程徒步,在此过程中,我利用自己长期与文本打交道的经验,在某些地方指出某些特征,强调某些令我顿悟的要素,在可能的情况下将一些观点联系在一起,同时始终保持好奇心,询问作为读者的你们可能会如何理解这一切。在讲授马克思的过往50 年里,我面对过各种不同的群体和受众,非常幸运。人们用各种非常不同的方式理解马克思所说的内容,从中我学到了很多。当然,这要归功于马克思文本的高度丰富性;这些文本能够与众多生活在截然不同环境中的人、众多来自截然不同文化和知识传统的人开展如此直接的对话。
《大纲》是我目前研究过的马克思著作中最有趣也最难处理的一部。这是一组笔记,是马克思在一个相当狂热的时期疯狂地写给自己的笔记。马克思在他的一生中,根据读者对象不同而采用了不同的写作模式。这些写作模式可以分为4 种类型。第一种体现在他的新闻报道、时事评论和往来通信中,他采用的是直言不讳、口语化的写作风格,即使在讨论复杂事物时也带有某种概念层面的优雅。第二种体现在他为出版而作的一些关于政治经济学的严肃著作中,如《资本论》第一卷。在这类写作模式中,他非常注重使用一种他认为他的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他的读者是有文化的工人阶级,而大部分工人阶级是不识字的。这些有文化的工人阶级读者是自学成才的,并且见多识广,而且正因为他们是自学成才的,所以不大会受到正规教育的束缚。因此,虽然《资本论》在我们看来可能是一本很难读懂的书,甚至有些超出正规教育体系中一般本科学生的理解能力,但对于马克思想要影响的那些主要在英国、法国还有美国等地方自学成才的工人来说,却未必如此。在我的“马克思项目”中,我希望以一种更容易被当代的学生以及工人组织和社会运动中的自学成才者(是的,他们仍然存在)接受的方式,改写马克思的语言。第三种写作类型更具有实验性,它被构建为一场发现之旅,马克思会在其中展开论证,有时会运用一些让任何愿意跟随的人都感到新颖甚至神秘的概念。这就是恩格斯编辑的《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那些手稿的特点。第四种写作类型是马克思纯粹为自己进行的写作,他使用了头脑中拥有的一切工具和观点,乐于释放自己的意识流,以表露各种可能性和潜在的相互关系,这些可能性和关系在他更加深思熟虑的研究中可能会变成重要内容,也可能不重要。这种写作类型正是《大纲》的主导性风格,正是这一风格使得《大纲》成为这样一个既令人兴奋又令人沮丧、既富有想象力又时而无聊重复的文本。简而言之,马克思只是在自说自话。仅仅理解他的语言(这显然是属于他自己的语言)是不够的。同样重要的是,要理解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说得委婉一点,有点难以捉摸,但这正是在《大纲》中占主导地位的写作形式。
使阅读和解释《大纲》如此困难的一个原因在于,读者需要弄清楚,马克思是在推进他自己的概念框架和解释,还是只是在介绍别人的概念框架和解释。比如,在“导言”最开端,他说:“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a 我们可以把这理解为马克思自己的出发点;或者,如马克思所说,这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常见起点,那么,这就是马克思批判性审视的起点。结果常常是这两个方面的融合。他最终可能会说,如果我们用不同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方式来解释“个人”,那么,由社会所决定的个人生产便是一个好的、适当的出发点。不过,顺便说一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从商品开始的,这完全是他自己选择的起点。
马克思并不认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是白痴、骗子或者辩护者。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是这样,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以及在他们之前或之后的大批其他思想家(如詹姆斯·斯图亚特、威廉·配第、西斯蒙第、魁奈,甚至有时也包括托马斯·马尔萨斯)肯定不是这样的。马克思认为,大多数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都是诚实的专家和科学家,他们竭力地想要理解他们周围所发生的令人困惑的、极其复杂的政治和经济变化。他们为马克思提供了解释的原材料,即便只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也值得尊重。但在《大纲》(乃至马克思的全部著作)中,关于什么是马克思的独创之处,什么是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衍生而来的,仍有很多“未完成的工作”。举例来说,马克思的“价值”概念就是如此。对于这一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明确界定。
在《大纲》中,马克思并不总是一以贯之,他有时会在中途改变概念工具。关键概念的意义随着文本的展开而演变。他有时并不非常确定自己在讨论什么。其结果是,他的分析有些混乱、复杂,但又保持开放,而且时有精辟的分析。不过,资本本身就是一个有些混乱、复杂的经济系统,《大纲》常常偶然地、以某种相当惊人的方式反映了这种复杂性。对于这一文本,人们有不同的阅读方式。一种方式是非常细致、深入、系统地阅读,它将会花费很长时间。以这种方式阅读,读者经常需要为了弄清楚仅仅几页文本的意思而花上一周的时间。其他阅读方式则均是从特定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的思想。例如,在阅读过程中,哲学家们可能旨在探寻马克思如何借助黑格尔或斯宾诺莎的思想,而经济学家们通常关注马克思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李嘉图派社会主义的关系。马克思经常与蒲鲁东和法国社会主义者争论不休。我并不认为这些争论特别具有启发性或趣味性。出于这一原因,在这次阅读中,我倾向于对马克思与蒲鲁东的辩论进行简化处理。此外,就我的智识或性情而言,我还不足以应对黑格尔的复杂影响,以及马克思在语言和方法上的大量哲学探索。我对其他人在这些问题上所做的工作表示欣赏,但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只能到别处看看了。
在这一文本中,马克思并非只想延续李嘉图和黑格尔的分析。在我看来,他致力于通过艰苦的斗争,将自己从李嘉图式分析的有限范畴和黑格尔式论述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因此,我在这里聚焦于《大纲》中马克思所定义的中心任务。对此,他的陈述如下:“准确地阐明资本概念是必要的,因为它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正如资本本身……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一样。明确地弄清关系的基本前提,就必然会得出资产阶级生产的一切矛盾,以及这种关系超出它本身的那个界限。”a 我对《大纲》的解读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
马克思关心的不仅是对资本概念的理解及其在思想世界中的阐述,他还想要理解资本的实际运作,以及它的抽象运动规律(尽管充满矛盾)何以不仅产生了经济危机(如1857—1858 年的危机),而且还决定了当时资本主义世界中大多数人的生活条件和劳动条件。
当然,资本至今仍与我们同在。它或许披上了新的外衣,或许在更大规模上得到了应用,但是它的内在运动规律及所有的内在矛盾,仍然无处不在地显露出来。因此,马克思的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发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揭示我们当代的资本主义世界,即便我们认识到这个世界在剧烈变化,在某些方面与马克思所生活的世界非常不同。同时,我们也有理由认为,马克思理论概念中的那些核心要素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切合实际。当马克思写作时,产业资本(与商人资本相对)只在世界的一个小角落—西欧和美国东海岸—占主导地位。但是,马克思在《资本论》“工作日”一章中描述的那种工厂条件,现在可以在孟加拉国、土耳其、巴西、印度、危地马拉和南非(仅举几个地方为例)发现。不仅如此,资本已经“扩张”到全球,尽管这种扩张要求在理论上做出调整,但它加剧了而不是减弱了资本作为一种经济制度所容易产生的矛盾。另外,正如我们将看到的,阶级的形成和阶级关系在世界舞台上的复杂性,使马克思某些理论的应用成为难题。
不过,马克思在《大纲》中看似混乱的探索是有其结构的。我们在研究文本时,意识到这一结构是很重要的。马克思的目的在于,通过把资本当作“一个总体”来探究其形成和作用方式。在当代的评论中,马克思研究方法的这一方面基本上被忽视了。我猜,这应该部分归因于学界向福柯和后结构主义的转向。这种转向认为,总体性话语乃至任何对总体概念的呼唤都是不可取的。这也可能是因为,更早期的调用总体概念的尝试(例如卢卡奇的尝试)被发现是有误导性和不充分的。但是,黑格尔的总体是一个封闭的、自我包含的、自我维持的实体,这种总体概念被证明(在我看来的确)是非常不充分的。马克思寻求从这种黑格尔式的概念中解放出来。马克思的总体是开放的、不断演进的、自行重复的,但是它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自我维持的,因为它有内部的矛盾,并且既同自然发生物质变换关系,也同人类文化所累积的历史成就发生物质变换关系。马克思将资本描述为一个“有机的”总体,并将其视为连续的历史形成过程之中的一个复杂生态系统。马克思将他的绝大部分研究限于资本的总体,而不是一切事物的总体。虽然资本可能是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的驱动力并塑造了其基础性过程,但它并未涵盖关于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所需要说明的一切。把资本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的理论是一回事,把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理论则完全是另一回事。马克思在《大纲》中主要关注前者,尽管他的某些侧重点明确针对后者。
生态系统的类比在这里非常重要。研究人员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对整个生态系统加以概念化和独立研究,例如将热带雨林、苔原、湿地甚至是城市生态系统作为总体(每个总体都由处于相互联系或竞争中的多个物种构成,并与那些来自外部的能量流交织在一起),马克思也试图以这样的方式,独立地研究资本的生态系统(对其中复杂的交叉分工、竞争、职能专业化、分配形式以及货币流动分别加以研究)。
这种资本的总体在某些方面类似于一个人的身体(尽管这种类比如果做得太过,就会被证明有误导性)。马克思一度正是通过这一类比来阐明不同周转时间的重要性。“在人体上,也同在资本上一样,各个部分在再生产中并不是在同一时间更替的。血液的更新比肌肉快,肌肉比骨骼快,从这方面来说,可以把骨骼看作人体的固定资本。”a 人体通过心脏循环血液,通过肺部循环氧气,通过消化系统吸收能量,通过肝脏和肾脏处理废物,同时通过中枢神经系统锻炼协调能力。这些循环过程中的每一个都是独立自主的(并且符合心脏病学、神经病学、泌尿外科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是,它们都被纳入作为一个功能系统的人体的总体逻辑之中。没有必要为所有这些不同循环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赋予某种重要性或因果关系层面的等级结构。其中任何一个循环的失败都会威胁到总体的生命和存在。
编辑:维维一笑
审核:高岭,中山大学
「政经新时空」致力于政治学与经济学在理论(议题)关切而非方法(技术)应用上的融合,以期推动对重大政治经济问题的研究。随着未来团队的建设与成长,公众号不仅会横跨政治学与经济学两大学科,更会谋求发展为囊括社会学、人类学等在内的综合性社会科学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