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PE荐书|李井奎教授与他的《大侦探经济学》

文摘   2024-12-14 10:42   广东  


我刚刚利用两个晚上,读完了李井奎老师的新著《大侦探经济学》。读完后,就想写一篇推荐。但我才疏学浅,也不了解作者本人,生怕马屁拍到马脚上,所以我不敢多夸书里的细节,只想针对这本书最合适的读者群体 —— 经济学本科生 —— 聊聊自己的经历和教训。聊完了,可能读者也会产生共鸣,知道这本书为什么有必要去读。


这是一本介绍近年来应用计量经济学经典案例的科普书。我一边读一边羡慕如今的经济学学子,有机会通过这样优秀的科普作品尽早接触微观实证这个重要的学科领域。


回想自己在2003-2007年读本科时,我读了很多经济学的科普书,几乎搜罗了清华图书馆里所有能读到的经济学科普书籍,其中固然有一些精品,比如Hirschman的Exit, Voice and Loyalty,但这些书清一色都是应用理论的作品,没有应用计量的科普类读物。我记得当时在BBS上读兰小欢(著名网络ID:都是骗银地)整理的计量经济学学习心得,他罗列了一大堆从本科到研究生的计量教材,也没有计量方面的科普。兰小欢给《大侦探经济学》写的序言里也提到,他本来想做一名宏观经济学家,是 2004-2005 年左右在北大旁听了 Joshua Angrist (应用计量大师)的课程后,才开始耕耘在微观实证经济学这一领域。从这段轶事看,小欢当年尽管读了那么多天书般的计量教材,也仍然像久旱逢甘霖一样等待应用计量的科普——无论这一科普是来自书本,还是大师的面授。《大侦探经济学》的弥足珍贵可见一斑。


2006年,我拜访钱颖一老师,请他给我写推荐信时,我曾经很搞笑地准备了一张纸,上面傻不拉几地列着我读过的学术书籍。钱老师看了之后一阵感慨(我当年并不完全体悟老师的心情),然后借给我他自己手头的 Freakonomics(Steve Levitt当时刚出版不久的《魔鬼经济学》)让我去读。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应用计量。尽管我是个经济学本科生,但应用计量当时对我来说,完全像一个新的学科。之前,我以为经济学家都是建模的,顺手跑个回归支持一下自己的结论。但 Levitt 在书中的形象跟建模几乎毫无关系,研究工作完全是围绕数据展开的。数据工作之余,才顺手建个模。


《魔鬼经济学》至今仍是最畅销的应用计量科普读物。但在科普应用计量上,《魔鬼经济学》其实做得并不好。说真的,我个人认为它作为大学生的学术科普,功能性不如《大侦探经济学》。


《魔鬼经济学》尽管是我读的第一本应用计量科普书,但是我的实证启蒙却不是它,而是一本很不起眼的心理学书。名字好像叫“心理学史上的 40 个实验” —— 当时从外文馆藏里借出来的。那本书汇总了心理学史上最经典的 40 个实验。实验思路是什么样的,怎么操作的,讲得很详细。我读来如获至宝,原本脑子里毫无踪迹的实证意识飞速成形。当时就遗憾,怎么没有人写一本”经济学史上的 40 个实证研究“。


好书之好,一是能雕塑世界观,二是能影响方法论。不只是做学问的方法论,也包括看待世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本实验心理学的科普书就完成了我这方面的启蒙。


为什么我的头脑会为这本不起眼的科普书产生这么剧烈的反应呢?还是因为实证社会科学的科普太重要了。这样的科普书也太稀缺了。我不敢说具体哪一本书是必读书,但我敢说,实证社会科学这一类书,一定是大学生的必读书。大学四年,你总得读这么两三本,才对得起本科的经济学教育。而李井奎的《大侦探经济学》就是这个门类里非常合适且优秀的一部著作。


为什么我嫌弃《魔鬼经济学》不够理想呢?因为《魔鬼经济学》太个人化了。它太热衷于树立 Levitt 教授个人的偶像范,把 Levitt 塑造成一个看问题角度刁钻、充满整蛊趣味的一个怪才(当然,他或许真的是这样)。读者读《魔鬼经济学》,在核心收获上很容易被带偏。实证精神和实证方法都退到了背景里,光顾着欣赏 Levitt 怎么天马行空,美式英雄主义般地拯救迂讷的学术界了。对青年学子来说,他们从书里学什么呢?学实证精神?思路方法?如果要问我当时的收获,我的收获可能反而是一种伤害,因为它诱导我以为实证经济学的目标,是对智力和眼光的炫耀,是追求奇思妙想的灵光一闪。


但现实并非如此。相比之下,《大侦探经济学》所描绘出的经济学家群像,就很接近真实情况。尽管李井奎努力用大侦探的形象勾起读者对经济学的兴趣,但他对经济学家的刻画、对他们思维方式的介绍是很踏实的。


选题上,Levitt 个人再聪明,毕竟也局限于自己的研究;一个人的研究毕竟比不上整个经济学家群体的产出。至少,在选题的重要性上,《大侦探经济学》肯定是有优势的。我也注意到,《大侦探经济学》里涉及五六十篇论文,但 Levitt 的案例一个也没用到。

我这篇读后感,假想的读者是国内的经济学本科生。也许有读者会问:为什么大学生不能靠读计量经济学教材完成科普呢?


还真不行。只有应用计量的科普书 —— 比如这本《大侦探经济学》—— 才会集中告诉你许许多多顶尖学者最前沿的研究工作都在干些什么。计量教材也是他们的武器、工具。但我们握着传奇战士的武器,根本无法像他们一样战斗。教材和科普必须结合起来 —— 哦,原来这把武器是这么用的啊。


我本科时,尽管上过计量课,却只知道计量是用来做回归的,根本没有体验到计量的美感。计量的美感来自两方面,第一是计量理论的美,但本科生内容是不涉及这块的;第二是计量应用中应对各种问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那种灵活性,我们当时也没有涉及。结果就是,计量经济学成了一门让我、让很多本科同学都敬而远之,看起来高深到不知所谓的工具课。


而我从四十个心理学实验那里得到的可怜启蒙,也不能弥补这种遗憾。因为经济学的实证思维和心理学实验是不一样的。心理学实验发生在实验室里,环境可控,分实验组对照组就好。心理学经典研究的出彩,是出彩在能想到重要的实验话题,以及针对某个话题如何设计实验上。但经济学实证大多要利用真实世界的样本,艺术性在于寻找自然实验。十八般武艺,什么场合用什么手段,这是心理学实验完全没有的东西。可惜,这些也没能出现在当年的课堂上(当年我们的课程设计在时序分析上投入过多,忽略了微观计量应用这一块,我听说现在已经有了改变)。唉,如果我当时能读到《大侦探经济学》该有多好。


也许还有同学要问:”我只对纯理论和应用理论感兴趣,我觉得产业组织那些模型特别酷,博弈论特别好玩,我对应用计量不感兴趣,为啥还要读《大侦探经济学》这样的书?“


我自己也是做应用理论的。我本科时自以为最擅长的就是产业组织理论。到了博士项目后,也给自己贴上产业组织理论方向的标签,选修这方面的课程。我不敢说自己对应用理论多有灵感,但我在应用计量上几乎是一窍不通(我的知识只够当个票友),所以我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兴趣肯定都在应用理论上。但我很惊奇地发现,我着意选修的应用理论类课程,无论是 IO,还是其它领域,我都觉得不好玩,上课的收获也不大。但我偶尔选修的应用实证类课程,无论是发展还是宏观(年轻不懂事,错过了 David Card 的劳动、Raj Chetty 的公共 —— 说起来心就滴血),我都很喜欢,很累但都很值得。这些课程至今还是我对研究生母校最美好的回忆。


一大原因是,经济学过去二十年的发展,主要进展在于实证方法(以 2021 年诺奖方向为代表)。这个领域更活跃、更接地气,是真真正正在往前拱卒。今年诺奖开奖,知乎上有个讲法很有趣,说这个方向是百万漕工衣食所系。没错,2010 年代的经济学博士生大约一半都是这个方向的。大家被这个分支所吸引,不是没有道理的。无论是不是研究这个方向,在我们这个时代学经济学却不去接触实证,就好像在博弈论最兴旺生长的年代不去接触博弈论一样。


最后,我想聊聊《大侦探经济学》的定位。它的难度肯定要比《魔鬼经济学》要高。但比《基本无害的计量经济学》要简单得多(《基本无害》追求的,更多是研究生、教授读者的会心一笑,我绝对不建议本科生把它当科普书来读)。对大学生来说,最好能在开始计量经济学课程以前阅读此书 —— 大一、大二为好。不需要预备知识,所以高中生、没有学过经济学原理的学生也能读。读的时候,里面提到的文献,感兴趣的可以找来看一看。


李井奎的写法,叙事较长,对研究所涉及的背景信息的介绍是偏多的,而在实证方法的介绍上略嫌简略。这当然是作者主动的取舍,照顾了非学术读者。不过,我偶尔也会遗憾,光听作者感叹这个那个学者好厉害了,但他们真正的厉害,他们的手段,手段背后的权衡取舍,书里还写得不够,以致读完之后,感觉对于科普这一核心功能来说,我只实现了对研究的了解,但学到的思路技巧本还可以再多一点,对自己学习研究生涯的影响本还可以更长远一点。


以上是我读《大侦探经济学》时产生的一些印象,希望对读者选书能有所帮助。


政治经济学新时空
「政经新时空」致力于政治学与经济学在理论(议题)关切而非方法(技术)应用上的融合,以期推动对重大政治经济问题的研究。谋求发展为横跨政治学和经济学,囊括社会学、人类学等在内的综合性社会科学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