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选择
仅在符合氨甲环酸适用病症的情况下使用,如急性或慢性、局限性或全身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所致的各种出血,以及特定脏器外伤或手术出血等。避免超适应症用药,防止因不当使用增加不良反应风险。例如,在未肝素化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所致继发性高纤溶状态时,不使用氨甲环酸。
禁忌症排查
用药前务必仔细评估患者是否存在禁忌症。绝对禁忌症如超敏反应、活动性血栓栓塞疾病、纤溶性疾病伴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严禁使用。对于相对禁忌症,如肾损害 / 功能障碍、后天性或遗传性血栓形成障碍、既往凝血功能障碍或口服抗凝剂等,要充分权衡风险与效益比。对于存在相对禁忌症的患者,需综合考虑病情、治疗必要性及可能的替代方案,谨慎决定是否使用氨甲环酸。如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根据肾功能损伤程度调整剂量或选择其他替代治疗方法,以降低药物在体内蓄积引发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二、合理选择用药剂量与方式
剂量调整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剂量。对于高龄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减弱,可能需要适当减少剂量,以避免药物在体内浓度过高引发不良反应。例如,常规用量为 0.1 - 0.5g / 次,但对于高龄患者,可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从较低剂量开始使用,并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动静脉畸形患者血管结构异常,血液动力学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作用可能受到影响,也应考虑减少剂量或寻求更安全的用药方式。
肾功能不全患者,药物排泄减慢,易导致药物蓄积。应根据肾功能指标计算合适的剂量,必要时延长用药间隔时间。一般可通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来调整,如当 eGFR 降低时,相应减少氨甲环酸的用量。
用药方式选择
选择合适的雾化装置,如射流雾化器、超声雾化器及振动筛网雾化器等进行雾化吸入。确保雾化颗粒大小适宜,能够有效到达呼吸道作用部位,同时减少药物在其他部位的沉积和潜在不良影响。
遵循正确的雾化吸入操作流程,包括正确的药物配制、雾化器的安装和使用等。例如,在配制雾化液时要确保药物浓度准确,避免因浓度过高或过低影响治疗效果和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在雾化过程中,指导患者正确的呼吸方式,以保证药物均匀分布于呼吸道。
三、加强用药过程监测
症状观察
在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症状。对于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如调整饮食结构、给予止吐药物等。若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头痛、精神状态改变等,需立即评估症状严重程度,判断是否与氨甲环酸有关。例如,若患者出现轻微头晕,可先让患者休息,密切观察症状是否缓解;若头晕持续加重或伴有其他严重神经系统表现,如抽搐、晕厥等,应立即停药并进行进一步检查和处理。
实验室指标监测
定期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等相关实验室指标。观察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可能因氨甲环酸使用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如发现凝血指标过度延长,可能提示出血风险增加,需调整用药剂量或停药。
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还要监测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等,了解肾功能变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采取相应的肾脏保护措施。同时,在使用氨甲环酸过程中,若发现患者出现血尿、蛋白尿等肾脏相关症状,也应及时评估肾功能,排除药物性肾损伤的可能。
四、做好应急处理准备
癫痫发作应对措施
由于氨甲环酸可能引发癫痫发作,尤其是在静脉高剂量使用或特定患者群体(如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史或其他易感因素)中。因此,在用药前应确保医疗场所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如抗癫痫药物(如地西泮等)、氧气、吸痰器等。
一旦患者发生癫痫发作,应立即将患者侧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迅速给予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血压等。若癫痫发作持续不缓解或频繁发作,应及时请神经内科等相关科室会诊,调整治疗方案。
过敏性休克处理预案
了解氨甲环酸可能引发过敏性休克的风险,提前准备好肾上腺素等急救药品和急救设备(如心肺复苏设备等)。
用药过程中,若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红斑、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并迅速皮下或肌肉注射肾上腺素。同时,给予吸氧、静脉补液等支持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若过敏性休克症状严重,如出现心跳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操作,争分夺秒挽救患者生命。
气道血栓形成处理方案
对于可能出现气道血栓形成的情况,如患者在用药后出现呼吸困难、紫绀等症状,应高度怀疑气道血栓形成。立即准备好支气管镜等检查和治疗设备,以便及时进行气道检查和血栓清除。
一旦确诊气道血栓形成,可根据情况采用负压烧灼法等合适的方法进行止血和血栓清除,同时给予吸氧、机械通气等支持治疗,维持患者呼吸功能稳定,必要时请耳鼻喉科或呼吸内科等相关科室协助处理。
五、患者教育与沟通
用药指导
在用药前向患者详细解释氨甲环酸的作用、用法、可能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告知患者雾化吸入的正确操作方法,如如何正确使用雾化器、吸入时的呼吸节奏等,确保患者能够正确用药。
强调按时按量用药的重要性,避免患者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增加不良反应风险。例如,向患者说明不规律用药可能导致出血控制不佳或药物过量引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不良反应警示与反馈
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如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皮疹等不适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同时,向患者提供联系电话或其他便捷的联系方式,方便患者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
教育患者在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自身身体状况,如发现异常情况(如尿液颜色变化、呼吸困难加重等)应立即反馈,以便医护人员及时评估和处理。通过患者的积极参与和及时反馈,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