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高效读博?积极的行动会开启一条“行动让人的状态变好,状态变好又带来更多积极行动”的正反馈循环链路。

文摘   2024-11-02 09:50   上海  

早上哼哧哼哧睡到九点,今天的睡眠时间完全得以保障了。然后第一时间打开窗户,外面的共享单车声音,阳光一下子倾泻了进来。然后条件性反射打开了微信读书,通过别人的思想撬动自己起床。


今天读的书是《5%的改变》,作者李松蔚。推荐值⭐⭐。里面有很多案例和循环提问,或许可以给到一些启发。

1.自我是自身的一部分,但又不能全然被自己所掌握。关于自我,最基本的一条定理就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每个人都不一样。适用于别人的,未必适用于你。

2.没有标准答案,弯路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可避免的。答案尚未浮现出来,也许正在来的路上。

3.如果你太想要一个彻底的、长久的改变,你就会被挫败、沮丧和自我否定压垮,最后的结果是连5%也做不到。改变5%,自我感觉好了很多,开始在各方面自发地做出对自己心情更有利的选择。

4.你放不下“不甘心”,有一样东西却始终没有失去,那就是对现状的“不甘心”。痛苦是一种感知自己存在的方式。这很正常。世界上多的是人选择这样存在,也安于这样存在。如果把它当成问题,这种认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制造了更多痛苦。

5.积极的行动会开启一条“行动让人的状态变好,状态变好又带来更多积极行动”的正反馈循环链路。

6. 一切的关键在于动起来。

7.有时候,允许不同的观点同时表达,本身就带来了沟通和解决的空间。

8.如果一个人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它们又指向不同的生活方式,应对这种冲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两者同时实现。当他事实上开始体验不同的状态(而不是在头脑里纠结)以后,他会获得更丰富的感受,更清晰地辨别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有助于他进一步做出选择。

9.做事不是为了结果,那是为了什么呢?

10.放在人生尺度上看,迟毕业还是早毕业、哪年开始工作,一年两年都可以忽略不计。真正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做好准备,告别人生的一个阶段,迈入下一个阶段?所以,我不会催你写论文,写得慢一点就慢一点吧。比起这个,趁着还没毕业的时间,重新思考一下你对未来的恐惧、迷茫、犹豫,要有意义得多。

11.一个人做一件事,并非受制于过去的因果,而是为了实现将来的某种目的。目的论的价值在于增强人的主体意识,摆脱莫须有的“障碍”,增加改变的契机。

12.仪式的力量:它在生活中是一套约定俗成的、流程化的宣言和动作,比单纯的语言更具有感染力。心理咨询中常常化用这些生活中的仪式,那些想对来访者传达的重要信息——不只是让他们“听到”,还要产生记忆和影响,使用仪式会事半功倍。

13.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差距,需要在实践中逐渐确认。

14.接受自己只能拿出1/7的时间和精力,也就是一周只有一天做科研。把这1/7的时间充分利用好,效率最大化,剩下的六天尽情做其他事。

15.告诉自己曾经的成绩不等于现在,也告诉自己脱下校服,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家庭和经历买单。

16.最难以安置的其实是自我谴责,是在干一天活的同时,质问自己“剩下六天干吗去了”。从负面的框架看自己,看到的就全是错漏,继而自责。这非但不会带来积极的行动,反而加剧了问题。越是沉浸在“我不好”的声音里,就越是破罐子破摔,也没有力气去改变什么。而最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既然我是这样,那么这样的我又能找到哪些资源,去把事情做好呢?”。

17.这是并行不悖的两种生活:眼下怎么过,跟未来去哪里不见得有关。人需要长远的视角,也需要确定性。

18.一个办法是把工作的第一步设计为一个简便、快速,又能对外界发出信号的动作。运用同样的思路,如果你迟迟没有动力启动一个项目,也可以先拿起手机,跟领导定一个时间,承诺到时汇报项目的想法。

19.人际关系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嵌套。


最后分享一句话,我们似乎总会在某一年,爆发性地长大,爆发性地觉悟,爆发性地知道某个真相,让原本没有什么意义的时间的刻度,成了一道分界线。 ——韩松落

大嘴读博历险记
hello,各位朋友大家好呀。我是复旦在读博士生大嘴,社科专业,现在博三。这个公众号创立的初衷就是作为各位的赛博学习搭子共同成长。分享的一些观点和心得不一定对,欢迎大家共同交流和进步,祝我们都能顺利毕业,多多发文。共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