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脑子太活跃了干脆花几分钟写一下总结。
故事是这样子的。我今天去和第三方对接的时候,回来之后我有两个心得。
第一,在陌生的人群中,别人不管你会不会social,只要你对他们有用、有价值,别人就愿意主动加你微信,愿意和你多聊天,愿意多合作。
本来我今天去就是个小透明。🫥到那之后虽然整个场域,以及场域中的人我多多少少挺熟悉,但是还是会尴尬的好吗?我就这么,从十点硬生生熬到十二点左右,全程大家也不坐就是站着。最后我熬不住了,直接坐下,看大家social。现场很多在social的精英都是上海本地人,操着一口流利的上海话,端着咖啡站着就一直聊,左顾右盼。
而我就是一个格格不入的旁观者。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干脆就是,坐着。
后来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a发现我的专业方向可以帮助到她们团队,我和她顺势聊了几句我的看法,她马上眼神都不一样了,从一开始地在介绍项目、成果,到直接拉着我冰冷的小手,向其他人介绍起我来。其实她对我也不是很了解,我们也没见过几次面。但是她就开始向别人推荐我了,我一方面受宠若惊,一方面又觉得她真厉害,不愧是女老板,什么场面就是都能hold住。
我从坐着又变成了站着。
第二,要会做个人的宣介与成果的系统化包装。
在这次人与人的交际中,我发现大多数人破冰第一件事就是介绍,这人背靠什么单位或者大佬资源,然后有什么代表作。代表作很重要,要在网上搜索的到,以及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
而且一旦有代表作之后,我发现他们就特能宣传。一个劲地夸,铺垫背景,用数据说话,比如这是xx区xx的荣誉,或者是这是和xx合作的等等诸如此类。
特别是在破冰的时候尤为重要。这是别人要介绍你,或者自我介绍很重要的一步。一定要有成果。
对于博士生也同样如此。
手上几篇论文,写的什么方向的,论文主题是什么,发表在哪里,获得什么荣誉……
这都是敲门砖。当然学术social我基本很少参加,这方面绝对是小白。但是我经常听说学术圈的social也有很多门道。欢迎大家social过的多分享分享呀。
大概就这些了。
晚安。
最后分享一句话,
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性格各异不一般,没有什么奇怪可言。 -- 单田芳
分享今天拍的照片
我的美丽舍友博送我的日历📆。霸道女总裁的爱,得接着!
和一位很优秀的小妹妹的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