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听说了一个消息,
有一个单位来我们学校招聘宣讲。这个单位是大国企背景,给的待遇应该在上海算是平均水平,不需要非升即走。因为处于上海所以地域优势明显。
但是进去的门槛要求还稍微有点高。大概是这几条,
第一,要参加网上笔试。按照公务员的申论行测进行。大概筛掉一半。
第二,进入一面的同学主要考虑学校,专业,品行,是否是博士等要求。基本都是C9高校的同学。
第三,成果越多优先考虑。
第四,他们只收一个。
越发觉得,博士生毕业后面临的择业竞争、就业竞争压力加剧。现在,一个人要成功,需要付出的机会成本远高于20年前。当然对于博士生而言如此,对于小学生,中学生,高考生,考研生,申博生以及应届毕业生同样如此。
这个社会很明显就是结果导向,数量越多越好,每个人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都卷入了这个漩涡之中,疲于奔命,疲于产出,
但是对于我们个体而言,人生不过百年,一直奔跑不太现实,而且很容易丧失生活的无意义感和迷茫,提不上劲,也不快乐,那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呢?读博是为了什么呢?理想生活的水平不断在上升,门槛也越来越高。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一方面既要在社会上生存就得积极适应这个主流情况和社会结构,至少得了解一下这个社会的运行规律,努力在社会的裂缝中安身立命,好好做个输出者和生产者。速度和效率优先。
另一方面,作为个体的我们,也要自己安排和平衡好时间,精力,认知,欲望,期待,以过程导向,享受生活。知足常乐这句话什么时候说都没错,特别是现在的就业背景下。
与三四年前相比,很多大跌眼镜的薪资待遇、基本门槛以及考核要求都让人哭笑不得。只能说与过去相比,现在学历比较饱和了,单纯读个本科还不够在社会市场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岗位。还需要读研。如果要进高校,还要读博,甚至博后的经验。前几天还看见一些到本科线但是去读大专的定向生(用分数牺牲读本科机会,但是毕业包分配),也侧面反映了这个问题。分数,学历不再是社会流行的通货,更像是一个基本前提。
可以说学历饱和了,但是不可以说不上本科,不读研。大家初高中55分流,还在卷着上本科,还在卷着读个研。大家的想法是,别人有的学历,我们也得要有。企业现在的门槛也都是硕士生。虽然没那么稀缺性但是快成为一种标配。
最后,卷不完的成果,圈层(资本)与社会化能力,才是最后大浪淘沙剩下的产物。
以上观点不成熟,欢迎大家分享。
大家怎么看最近毕业季找工作的事情呢。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