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喜报,今天终于写了一点东西出来了。虽然这个东西只是我的录音稿转录。但是作为今天没有睡够,脑子疼,喉咙疼,而且还有点生病的这种身体状态下,能够在图书馆坚持几个小时,把一份快三个小时的录音转录稿进行转录,讲实话我挺满足的了。
✅时间上,安定地在图书馆坐下来了。
✅字数上也有可视化的呈现了。
这过程中有几个感受吧。
第一个感受就是时间与产出之间的矛盾该怎么平衡呢?我做了很多调研。调研有很多数据,那这些数据很多都是原始数据,一手数据,一手数据就需要做数据分析。首先是转录稿。转录稿的话,当然有一些语音的转录APP可以帮助我们。但是讲实话,如果我想要做比较深入的,还原的,沉浸式的,还得是我们自己重新听一遍,然后在思维导图上打出来,这样印象比较深刻。同时它可以作为一个原数据用在多个方面,多个渠道。但是这将会面临一个问题。
就是很容易陷入到具体的细节中,然后转录的时间花的过长,但实际上你能用的细节性的信息他其实并没有那么多。
言外之意就是我对它的使用率没那么高,但是我时间成本投入却比较大。所以我觉得要在时间的投入跟这个产出的成果之间要做一个平衡。
就是要按照问题的方式去整理一些细节性的东西,其他细枝末节的就直接忽略掉了。这样可以保留主干性的信息。
第二个就是关于这个精力管理。当没有状态的时候应该怎么处理学习。
我采用的方式就是降低期待,降低期待,降低期待。
因为对自己身体非常清楚,知道在自己状态很差的情况下逼自己去产出多少文字,其实对自己的大脑,身体,眼睛都是一个酷刑。而且它的效能也不一定能够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
所以我也没有打开时间记录工具,就是以一个任务闭环为基本的目的,最好是不需要动脑子的,只需要听转录,不费脑力的活动。
事实证明我也做到了。而且真的这件事也完成了闭环。也算是推动自己博论的数据分析的一个小小的成就啊。
所以说,
在精力不足的情况下,要与我们的身体和解,与我们情绪和解。能做多少都是赚的。这样的心态下反而能完成事情的闭环。
第三个感受就是做事情还是要做在前面。真的是我昨晚一直反复思考的一件事。
我觉得写博论真的挺难的,比写小论文难多了。
不是说内容很难,只是因为这件事要坚持下去,没有外驱力挺难的。
然后我又评估了一下自己从9月份一直说到11月份这中间,将近三个月囔囔着要学习,要写博论,其实关于博论的推进真正来说只是做了一个甘特图(太丢脸了。)
大部分的时候还是在徘徊,在浪费时间,想写小论文,一会儿想分解大论文。就是没有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在这件事情上。当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想抓的时候,往往竹篮打水一场空。
意识层面我知道很重要,但是执行落实,大脑跟我的手指它不是一个频道。
那就顺其自然吧,也不能。顺其自然就太顺其天性。这个天性它不一定是对的。但如果不顺其天性的话,又没有办法持续。所以也是要找到这两种平衡哦。
按照我的脾性习惯,顺其自然带来的结果已经有非常多的负面例子可以验证,那就是疯狂的熬夜赶deadline。但这种论文出来的质量也不是那么好,同时对自己身体摧残非常大。重要的是,这绝对也不是一个良好的、做科研的一个可持续的方式。
我觉得还是得匹配自己的能力跟目标,还有自己的习惯。特别是要完成这种宏图巨制,要求非常强的自律性内驱力的活动。习惯才是让我们的行为可持续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力。
大部头博论➕这么长期的一件事情,分解,逐一化之,日行跬步,这肯定都是需要的。但是应该怎么去落实呢?怎么去踏出怎么去启动呢?怎么去培养这个习惯呢?
我觉得适合我的就是,
短跑。把一周分为两段,周前就开始努力奔跑,并且集中火力攻击。这个对自己要求非常高,就是以完成deadline的目标的那种强度来进行。周后就休息。
这种模式我真的想了很久了,而且我前面一直在做这个模式铺垫和试验。因为我真的很难很难说一直在图书馆就着某一个东西。一直写一直写,写了个150天,每天也不休息,就在干这个活,这个对我来说实在太难了。我更加倾向的方式就是集中性的搞,集中性的休息,批量性的生产,批量性的恢复。
所以我打算这周开始以这个目标过渡一下。
也想请教已经毕业的或者说正在写博士大论文的朋友们可以分享一下你们的经验。感谢。
你们都是怎么安排博论的计划的,以及真正落实情况是如何?
本来就这些啦,明天醒来又是一条好汉,晚安。
最近吃了太多美食了。😁😁
在图书馆发现一本关于写文献综述的,明天快速浏览一下,看看有没有一些新的信息发现。😁😁😁
上海真的一夜过冬。在上海的朋友们也要注意保暖哦。
真的晚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