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香港有一个叫《穷富翁大作战的》的节目,有人戏称此节目为富人版本的变形记,主题就是让富人去体验几天底层穷苦人的生活。其中有一期节目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让亿万身家的田北辰去体验当清洁工的生活。一开始田北辰还是信心百倍的,因为凭借自己的能力,即便做清洁工也会做出成绩,毕竟很多人留在底层是因为他们能力不足。
但是两天体验下来后,田北辰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因为现实着实有些让人绷不住。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并非是由于他们不努力,不愿意,而是穷困潦倒消耗了他们全部的精力和注意力,已经没有办法思考做更长远的规划了。牛如田北辰,经过几天的折腾,心里想的最多却是下顿吃什么?
曾经有一位伟大的长者说过,一个人的命运,既要考虑个人奋斗,也要考虑历史进程。这段话非常准确的概括了一个人成功的两大核心因素,个人的能力奋斗,以及所拥有的平台和机遇。阻挡穷人变富的真正门槛也不是能力,也不是努力,而是另外的因素。
我之前读历史的时候,曾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刘邦集团在开创大汉基业的时候,怎么身边就幸运的围绕了那么多的人才。千古名相萧何、曹参,擅长冲锋陷阵的将军周勃、樊哙、卢绾等人。这些人怎么就这么巧的都出生在刘邦的身边?刘邦起兵之前,萧何不过是一个狱吏,和治国的丞相八竿子打不着,从哪学到的之国能力?还有樊哙,起兵之前不过是一个卖狗肉的,怎么就成了带兵打仗的将军,最后还成了开国功勋尼?
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大部分人一生的碌碌无为,并非是他们缺少才能,而是缺少展露头角的机会和平台。如果没有反秦大业的存在,萧何樊哙这些人最后也只能在沛县的小县城里安静的过完一生。跟随刘邦反秦则是这些人更换了平台,时代又给了他们机会,让他们在战争中得到了历练和成长,最终成为国家柱石。真相就是一个县里,就隐藏着很多治国良才,只是他们没有展露才华的机会和平台。
类似的还有朱元璋以及背后的淮西集团。朱元璋在开创大明基业的过程中,上演了同样的戏码。像李善长、徐达、汤和、常遇春这些人,都是淮西人,起义之前都是一些落魄秀才和农民,后来参与起义选择了朱元璋这个平台,最终才成为大明的开国元勋。并不是元末的时候只有淮西这些地方才有人才,其他地方一样有。但是这些人没有淮西人幸运,他们离朱元璋太远,没有能及时到加入到朱元璋这个平台,最终也就没能成长为国家柱石。
不是你不行,很可能是你的平台不行。
人的智商是有一定的随机性的,不是完全来自于遗传,也并不是和地域发展程度直接相关的。从地域来讲,人与人之间的平均智商并没有很大出入,很多贫困县,依然有考上清华北大的状元人才,同样也有成为富豪的商人。大部分没能成功,并不是因为你能力不强,也不是因为你不努力,只是缺乏了那个能展露头角的平台和机遇。
说白了,抛开资源来讲的话,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尤其是智商层面。但是现实世界里,穷人很少有成为富人的。很多穷人比富人更努力,也更有才能,按理说穷人不应该更容易成功吗?况且,富人很容易成为纨绔子弟。但是现实很残酷,现实就是富人比穷人更容易成功。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田北辰,田北辰没有能力吗?田北辰作为亿万富翁,当然是有能力的,而且能力很强。但是你说田北辰的能力在他成功的过程中有多大?我感觉没那么大,家庭背景对田的帮助更大些。因为成功是一项需要大量实践的工程,富人的智商并不比穷人高什么,穷人的能力和努力也并不稀缺。但是富人有着一项穷人难以逾越的门槛,就是富人拥有大量的资源。
富人的资源让富人拥有了大量在现实演练的机会,你没有做过管理岗你怎么学习管理别人?你没有做过生意你怎么知道做生意过程中有着哪些门道?富人可以在这种大量演练的过程中历练和成长了自己。同时成功也是一项需要不断试错才能摸索到的成果,富人经得起不断试错和调整。而穷人没有这些东西,穷人最多学一点空洞的理论知识。与富人相比,穷人的资源太匮乏了,既没有演练的资本,也没有失败后重新开始的机会。大部分普通人,只有一次机会,失败了就万劫不复。
你的资源决定了你失败的次数,而这也恰恰是真正阻隔穷人成为富人的真正壁垒。
类似的,京沪的学生并不比河南山东的考生聪明,但是京沪的考生比河南山东的考生有着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平台,所以京沪考生的成材率就是比河南山东高。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为什么会成为四大名著,里面的故事为什么又恒久不衰?因为这段故事太经典了。东汉末年,社会的上层因为争权夺利,在不断的互相争战讨伐过程中,上层精英死了很多,空出了大量的关键岗位,这才给刘关张这些平民出身的人提供了登上舞台的机会。如果不是上层死了太多,刘备得编一辈子草鞋。因为上层社会的腐败,才导致了这些英雄人物的诞生,给了这些英雄表演的舞台和机会,最终上演了一段中国历史上最为精彩的一段剧情。
而结局也同样经典,可歌可泣但是平民出生的刘关张失败了,阴险狡诈的官N代司马氏摘到了果子,相当具有现实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