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历时7年的教育质量报告,用数据揭示了影响学习的9大要素

文摘   2024-11-17 10:01   云南  


北京师范大学刘坚教授、刘红云教授团队发布了“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该《报告》历时7年,调研了181个区县的数千所学校的学生,涉及了学生手机依赖、睡眠不足等多个教育“新痛点”,并通过一系列数据的分析,对当前区域教育质量面临的挑战进行科学“把脉”,并从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角度,提出一系列统筹推进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所需关注的重要问题。


农村地区学生

手机依赖比例高于城市学生


学生“手机依赖症”成为教育中的“新痛点”。有人质疑,到底该不该为学生配备手机?也有学者建议,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


《报告》的一项调查数据直观地反映了这种“依赖症”:其中有一所学校近七成的学生有手机依赖或手机依赖倾向。


从整体上看来,中学生手机依赖情况比小学生更严重。而团队历年的追踪数据显示,有手机依赖或倾向的学生比例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子女手机依赖行为的产生

受其父母手机依赖行为的影响较大


为了进一步验证结果,团队设计了一组调查问卷。他们向孩子提供了4个选项,选择“父母为了玩手机,对我急躁甚至训斥我”“父母由于一直玩手机而不关注我做什么”等内容的学生,手机依赖比例大约是对照组的两倍。


刘坚发现,“在调查数据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反映存在‘父母在家里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拿着手机’的现象,而家庭手机使用规则较差的学生手机依赖程度较高。”


《报告》分析,父母有手机依赖行为,其子女手机依赖的比例几乎翻倍;另外,如果教师能更多地关注学生,则会减少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学生手机依赖问题上

存在明显城乡差异


以小学阶段为例,《报告》调查发现,城市、县镇和农村学生拥有手机的比例分别为42%、35%和37%。虽然城市学生手机拥有率高,但农村地区学生有手机依赖和手机依赖倾向的比例最高为17%,而城市和县镇地区的这一比例分别为11%和12%。


而在中学阶段,即便城市和农村学生手机拥有率相当,但农村地区中学生有手机依赖和手机依赖倾向的比例依然更高。《报告》调查发现,超过25%的农村地区寄宿生认为,自己睡眠不足的原因是“看电视电影、玩手机或网络游戏等消遣活动”,而这一比例远高于城市寄宿生。 


“农村地区父母共育的欠缺可能是造成手机依赖情况较为严重的原因之一。” 刘坚分析,父母共育程度较低的孩子更容易手机依赖。城市父母能做到“养育子女过程中共同合作、与配偶合理分配育儿任务”的比例,均远远高于农村地区的父母。


在刘坚看来,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言传与身教是重要的:从言传角度出发,父母应与孩子就手机使用时长、手机使用方式等制订“家庭手机使用规则”;从身教角度出发,父母应认识到,通常若父母自身手机依赖较高,那么其孩子手机依赖程度也高。他建议,“父母自身也应做好表率,养成较好的手机使用习惯”。


补课时间越长

学业成绩反而下降


《报告》显示,在小学,有22.2%的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小时以上的校外补课,而在初中学段,这一比例上升至32.8%,甚至在部分区县,每周校外补课6个小时以上学生的比例超过35%。


补习时间越长,对学生的成绩提高是否更有益?


刘坚带领团队进一步分析发现,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参与校外补课反而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每周参与校外补课时间越长,他们的学业成绩出现了不增反降的现象。


刘坚解释,作业时间与学业表现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当学生投入过多的时间做作业时,其学业进步的程度反而降低了。


以初中阶段为例,有34.9%的成绩优秀初中生每周补课超过3小时。而在成绩优秀的学生群体中,每周参与校外补课的时间越多,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和主观幸福感越低。在成绩中等的学生群体中,也是如此。



课外补习和课内作业

导致学生睡眠不足的最主要原因


《报告》显示,小学生睡眠时间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比例是88.8%,而初中生的这一比例更是高达95.7%,有34.2%的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


不同区县学生睡眠不足的主要原因为:“家长安排的补习”和“学校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牺牲睡眠时间不一定能带来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刘坚提醒,“过多布置作业、过多补课、强调牺牲睡眠时间来学习,事实上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也会产生负向影响。”


团队通过更直观的对比分析发现,在小学阶段每天睡眠时间在9-10小时的学生,根据专业量尺分数转化,他们每个学科的平均学业成绩为588.2分,而睡眠时间在8小时及以下的学生平均成绩下降了66.6分,初中阶段数据也有同样的趋势。


参照国际同类大规模测试的分数转换方式,“这相当于每天少睡1-2个小时的学生,比充足睡眠者少接受约1.7学年的学校教育。”刘坚解释。


调研中发现,不同学年段的学生反映,当自己的睡眠不足时,第二天上课会出现精神疲惫、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也曾提到青少年的“缺觉”问题。他认为,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及脑智力的发育,严重的或可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陆林建议,高中生要睡够8个小时以上,初中生要睡够9个小时以上,小学生则要达到10个小时左右睡眠。


五项基本保障

学生感到幸福


提升学生幸福感,做好五项基本“保障”至关重要。若能为学生提供五项基本“保障”——基本保障睡眠、规律早餐、保证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保证每天阅读半小时、父母关注子女生活,则91.5%的小学生和84.1%的中学生会感到“幸福”。每缺乏一项“保障”,中小学生幸福感较高的比例将下降10%左右。


团队综合分析了学生睡眠(基本达到国家要求的睡眠时间)、早餐(每周至少五天早餐)、体育锻炼(每天均参与体育锻炼)、阅读习惯(每天阅读半小时)及父母对子女生活的关注程度对学生主观幸福感发展的潜在影响。


数据表明:以小学生为例,得到五项基本“保障”的学生比例仅为12%,而在这些学生中,感到幸福的学生比例为91.5%。当所有“保障”均不能满足时,学生感到幸福的比例仅为48.9%,平均而言,每缺乏一项“保障”,学生幸福感比例会下降10%左右。



阅读有利于学生

学业及心理健康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相关数据充分诠释了冰心“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意涵。


数据表明,阅读有助于学生学业及心理健康的发展,有助于降低网络成瘾和手机依赖,提高主观幸福感。每天阅读半小时,就能给学生带来较大收益;当家中藏书量相当时,拥有较高阅读兴趣的学生学业表现较佳;此外,有选择地阅读也非常重要,阅读故事书及介绍人物或自然的书,有助于学生发展。


团队对有关学生阅读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多维度的调查,其中包括家庭藏书量、阅读时间、阅读兴趣、读物类型等,基于多年的研究数据,发现多阅读、喜欢阅读、阅读有益的书,均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数据显示,以小学为例,藏书量越多,成绩越佳。当家中藏书量仅为20本以下时,学生学业成绩平均为514分,而家中藏书量达200本以上的学生,学业成绩平均为607分。


数据表明,只要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每天阅读半小时,就能够比完全没有读书习惯的学生高出42分(相当于多接受了约1学年的学校教育)。


读书的益处除了体现在学生学业表现外,也体现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数据发现,家中藏书量越多的学生,其网络成瘾和手机依赖的程度越低,且主观幸福感越高。


父母过多关注考试成绩或名次

往往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无论是在小学、初中或高中学段,家长更多关心子女的日常生活、爱好特长、同伴关系或学校氛围时,学生在学业发展、兴趣爱好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表现更好;但是,若家长更多关注子女的学习情况,尤其是过度关注子女考试成绩及名次,对于初中、高中段的学生发展可能适得其反。


该团队对家长参与子女生活和学习的内容和程度等做了长达七年的追踪调查,并基于多年数据对小、初、高三个学段的家长参与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数据结果显示:父母如何参与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影响不同。


在小学阶段,无论是家长对学生学习还是生活方面的参与,均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在学业、兴趣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家长参与组合中,“父母参与生活多、参与学习多”的学生学业成绩最佳。


而在初中阶段,不同家长参与组合的学生学业表现差异并不大,相较而言“父母参与生活多、参与学习少”的学生学业成绩更高。到了高中学段,“父母参与生活多、参与学习少”的学生总体学业成绩最佳,且优势较为明显。通过对不同组合的比较可以发现,“父母参与学习少”的学生,学业发展甚至更好。


由此可见,无论是小学、初中或高中,家长更多关心子女的日常生活、爱好特长、同伴关系或学校氛围,都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在学业、兴趣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


但是,若家长更多关注子女的学习情况,尤其是过度关注子女考试成绩及名次,对于初中、高中段的学生发展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全社会应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和学校人文环境

能帮处境不利学生取得学业上的成功


本研究数据表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抗逆学生比例分别为15.5%和17.5%。进一步分析发现,如果一个地区的亲子关系良好,学校普遍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教师能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并采用得当的教学方式,那么该地区学生的抗逆比例将显著增加。


“抗逆学生”指的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处于后1/4,却能克服相对不利的成长环境,在学业成绩上进入前1/4的学生。国际上通常用这些学生在相同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学生中的占比来衡量该区域的教育公平状况。


统计结果显示,小学阶段抗逆学生的比例为15.5%,初中阶段抗逆学生的比例为17.5%。不同区县抗逆学生比例差异较大,其中小学阶段各区县抗逆学生的比例为3.4%-26.3%,初中阶段各区县抗逆学生的比例为5.3%-32%。


数据分析发现,小学阶段区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地区,抗逆学生比例反而较低,而初中阶段两者之间相关不显著。国际相关研究表明,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往往更容易出现教育的两极分化现象,当学生成长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时,富裕家庭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机会,使得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更难以实现抗逆。


进一步研究发现,家长若能够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该地区小学和初中抗逆学生的比例将分别上升50%和53%;若家长能够更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如博物馆、文化站、科技中心等),丰富子女课余生活,则小学和初中抗逆学生的比例将分别上升11%和15%。


如果学校能够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小学和初中抗逆学生的比例将分别上升33%和66%;如果教师能够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小学和初中抗逆学生的比例将分别上升14%和17%;如果教师能够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那么小学和初中抗逆学生的比例将分别上升32%和47%。







往期精彩    

wangqi

●  资料包领取 | 学校安全工具包

  资料包领取 | 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实践指南

  班主任管理学生的 10大禁忌

  班主任这样抓“差班”班风,见效快!

●  班主任班级管理秘籍:“勤、严、细、实” ,成就非凡班级!

●  生源较差班级,教师如何抓教学成绩?

●  争做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大校长”


来源 | 校长派,略有删减
编辑 | 新世纪
交流咨询 | 吴永春博士  13888641952(微信同号)
投稿方式 |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吴永春博士微信投稿

版权声明 | 文章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后台留言联系。


云南校长界
云南校长界整合国内专业、权威的教育智库资源,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提供教育规划、教育评估、学校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培训等服务。
 最新文章